校園欺凌,一個讓人不忍心讀取的字眼。近年來,校園欺凌事件屢屢發生,讓一顆顆天真無邪的童心受到無端的傷害。校園欺凌對于被欺凌學生造成的通常是身體上和心靈上的雙重創傷,并且容易留下長期難以消除的陰影,也使部分受欺凌者發生惡逆變化,由受欺凌者轉化為欺凌者或者欺凌者的幫兇。為了分析校園欺凌的成因,尋找解決這一難題的方法,本文將從小學階段被欺凌者的性格特點和學業成績兩方面進行一些探討。

一、被欺凌者的性格特點及成因

小學階段校園欺凌的性質大多處在欺負階段,相較于初中階段,暴力色彩要少一些。欺凌者在選取被欺凌者時,仇怨和暴力宣泄的因素較少,而“好欺負”是欺凌者選取欺凌對象的主要標準。那怎樣的性格特點較容易成為被欺凌者呢?

被欺凌者多是年齡較小,體格瘦弱,心理上缺乏信任和安全感,易隨波逐流,過分順從,性格懦弱、敏感的孩子,他們在家中可能被忽略或過度溺愛、關懷。具體來說,包含以下三種情況:

1.對外界刺激過于敏感,容易產生挫敗感。有的時候,小朋友的一些正常玩笑,別人可能沒有太大的感受,這些孩子卻無法承受,他們會用激動表示抗議,他越激動,其他孩子看著越有意思,越想逗他,有過幾次重復之后,他就成為了被欺凌的對象了。

2.人際交往能力差,說話沒有分寸、不會看場合,即使自己說的是好話,也會因為表達不清楚,而遭人厭惡。

3.屬于挑釁性格,人們普遍認為他有點兒傻、愣,但是他本人卻認為自己很聰明,喜歡逞口舌之快,愛用不討人喜歡的話調侃別人,當有三四個人都有同感的時候,這個孩子就可能成為被欺凌的對象。

當然,成為校園被欺凌的對象不是簡單的符合哪項條款,往往是綜合因素造成的。所以,以上的問題出現越多,成為被欺凌對象的可能性就越大。

二、被欺凌者的學業成績特點

在小學階段,欺凌者選取被欺凌者的第二個因素就是學業成績。在日常學習中,老師對某位學生的態度和評價,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他和同學之間的關系。在校園欺凌中,欺凌者往往會選擇學業成績較差的學生作為欺凌對象,因為成績較差的學生大多不被老師重視,不被大多數學生喜歡,容易被孤立。同理,當學生由于作業完成不好或沒有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教師通常會對他進行批評,當這種批評多次出現在同一個學生身上時,其他學生就會認為老師將他定義為“后進生”,而后進生往往受關注度較低,欺凌他被發現的概率會比較低。所以,在班級中“后進生”容易被孤立,成為被欺凌者。

三、校園欺凌對學生性格形成和學業成績的危害及應對策略

校園欺凌對學生的學業成績和身心健康發展都有著嚴重的負面影響,具體而言:第一,嚴重影響學生的正常學習。經常受到校園欺凌及暴力侵害的學生整日生活在暴力的陰影當中,學習成績下降嚴重。甚至有些學生由于受到嚴重傷害不得不住院治療或者休學,正常的學習被迫中斷。而對于老師實施的暴力侵害行為,一般會導致受到傷害的學生畏懼學校,不愿意再去上學。第二,影響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導致不健全人格的形成。這種危害不僅體現在受害者身上,施暴者的身心同樣不能得到健康發展。對受害者,有可能導致其缺乏信心和勇氣,自卑,逃避人群,孤僻,偏激。對施暴者,有可能導致其形成反社會人格,走上犯罪的道路。

那我們怎樣做才能在小學校園里減少乃至杜絕欺凌現象的發生呢?我覺得應從學生、教師、家長三方面去著手。第一,加強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在學校和班級內建立“互幫互助,互尊互愛”的良好班風,讓學生明是非、知對錯,懂得同學之間應該建立友好、平等、健康的關系。第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學生,不要根據學習、紀律等因素對學生進行分類,區別對待。教師要通過自己的言行舉止來引導學生建立友好、平等的同學關系。第三,學生性格是家長性格的復制,只有家長在平時的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以積極健康的態度去面對生活,以樂觀友善的態度去處理人際關系,學生才能受到家長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和同學交往時自然就能做到和諧共處、互幫互助了。

總之,消除校園欺凌任重而道遠,我們不單要對施暴者加以引導,更要對被欺凌者的心理和性格進行再塑造,給予他們學業和生活上更多的關注,力爭從根源上減少乃至消除被欺凌者,還校園以應有的快樂!

作者單位 甘肅隴南市武都區葆真小學

本文系2017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小學校園欺凌現象研究》(課題立項編號:GS[2017]GHB0959)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