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理念下的教學觀
作者:任曉軍
發布時間:2018-11-05 10:29:1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不同教師的教學經驗、教學風格、教學習慣和對教材的解讀處理各具特色。有心的教師會在教學準備、教學觀摩實踐中捕捉差異,當作教學研究的突破口和強有力的抓手,不斷反思、不斷改進、不斷嘗試、不斷提升,這種實踐促進過程,比起網上培訓、聽講座、聽報告要更加實際,個人成長也更快。
一、教師要有靈活的教材觀
教師在備課階段,必須深入解讀教材,敢于突破教材的編排模式和問題設計形式,對教材中的知識點進行合理拓展,結合自己所帶學生的現狀,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過程。與此同時,要關注學生的接受水平,通過有效的問題設計,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教學效果。
二、教師要有真誠的人文觀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新課標對語文教學的總體要求。在設計導學案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問題設計的人文性,尤其是在達成目標環節,在對教學重難點的強化和突破上,要以人文性的設計理念,用人文性的方法和技巧,積極彰顯與學生互動和交流的設計理念。具體操作時,要能讓學生在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體現人文性,積極塑造學生熱愛生活、關愛他人的美好品質。
三、教師要有科學的施教觀
教師科學的施教觀,除了在課堂施教過程中充分彰顯外,還應該在導學案的備寫中提前預設、合理謀劃。
1.要體現學生主體原則。比如,在設計《孤獨之旅》導學案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文中有許多環境描寫的語句或段落,如“鴨群”“蘆葦蕩”“暴風雨”,這些景物描寫對于表現人物的性格有何作用?學生探究之后,教師進行總結,學生能較好地把握文章主題,教學過程輕松自然、一氣呵成。
2.問題設計要有梯度。問題設計的梯度原則,體現了從基礎開始,不斷提升、豐富知識內涵的螺旋式上升思路。問題設計要由簡到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分層設計、照顧全面、拓展拔高,以期達到訓練學生思維,提高學生能力的目的。
3.問題要有指向性。所謂指向性,是指導學案問題設計時,要針對教學的重難點,有目標地設計學生探究的問題,切忌隨心所欲、雜亂無章、規劃不周。問題設計的原則是:問題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問題不在于廣,而在于深。
四、教師要有高效的效益觀
1.內容條理化。導學案內容的條理化,能有效節約課堂時間。在參與“同課異構”活動中,我設計了導學案,并結合學校開發的“四探五學”模式,按照學習知識、獲取能力的要求逐步推進。
2.重點突出化。突出重點是導學案備寫的有效理念。導學案設計要特別關注教學重點,問題設計過程中,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是導學案設計的重中之重。“同課異構”活動中,我設計導學案時,形成了以下備寫思路:首先做好基礎知識鋪墊,其次做好問題探究跟進,再次做好重難點突破,最后做好拓展訓練提升。
3.知識層次化。所謂知識層次化,就是問題設計的難易要有度。由簡單到復雜,由單純到綜合,由概念到操作,由理論到實踐,逐一探究、不斷訓練、提升素養、發展能力。
4.訓練拓展化。導學案設計中的拓展訓練,是有效檢測學生知識鞏固的最佳環節,看似收尾,但如果問題設計得好,就是作文的“豹尾”,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我的觀點是:拓展訓練問題設計,不僅要鏈接重難點,而且要拓寬重難點所涉及的知識面,體現綜合性,直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目標。
五、教師要有長效的育人觀
所謂育人觀,是針對教育的終極目標而言的。教育專家曾經指出,教育的目標就是要發現學生的興趣,并且培養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能按照自己的興趣不斷發展。每一個有時代感、有責任心的教師,都應該認真思考自己的教育觀、育人觀、教學觀。如果在課前備寫導學案階段,我們就開始思考這個問題,并且能把學生的長遠發展理念滲透在導學案設計的始末,那么,我們的課堂就是最精彩的課堂,我的學生就是最快樂的學生。
我們經常講這樣的三句話: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為了一切學生。其中,第一句的理念是“學生主體觀”,第二句的理念是“學生發展觀”,第三句的理念是“學生生存觀”。如果我們在自己的教育范圍內,能牢固樹立這“三觀”,無論是備寫導學案,還是課堂教學,事事想到學生、時時關注學生、節節引領學生、刻刻善待學生、秒秒助推學生,何愁不能開創出教育事業的新局面。
作者單位 陜西省寶雞市千陽縣教師進修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