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學生數學動手能力的策略
作者:李慧萍
發布時間:2018-11-05 10:17:2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動手操作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可以使學生獲取大量的感性知識,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數學課堂上要給學生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時間。因此,引導學生開展操作交流為新課改數學課堂的熱點。操作活動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幫助學生進行數學思考,解決數學問題。如何培養小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呢?結合教材的知識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輔以實例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創設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學氛圍,形成學生動手操作的條件
在教學過程中學習氛圍是衡量教學效果的重要指標。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學氛圍會使學生在毫無壓抑感的氛圍中學習,敢于設疑,敢于動手操作論證,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習成為其內在的心理需求。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教師應將單一的操作演示、學生簡單的模仿操作轉化為探索性、創造性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剪一剪、擺一擺、拼一拼、搭一搭等實踐活動去發現事物的奧秘。
二、構建合理的培養模式,正確引導學生進行具體操作
1.構建合理的培養模式。動手操作前,讓學生明白所要操作的對象或要解決的問題;引導學生自己解決問題;教給學生必要的操作步驟并指明注意事項;指導學生從具體操作中分析、比較、概括出結論,能用數學語言表述出來并參與討論;教師對學生的動手操作過程和得出結論做精要的評價。
2.注意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在引導學生進行動手操作時,教師不能為了追求教學效率,而一味要求學生按自己的演示步驟模仿,限制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教師應該建立激勵機制,提出解決問題的不同途徑和方法,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創造性操作。
3.注意引導學生從具體實踐中抽象出數學結論。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進行了具體的動手操作之后,教師應該以語言為中介幫助學生將形象思維抽象為數學知識,再應用于實際,形成能力。例如教師經常讓學生說說動手操作的過程,看似簡單,其實是一種思維向另一種思維轉化的過程。
三、根據不同操作類型采取多種方法,促使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形成
1.認知型操作。認知型操作是指學生通過嘗試動手操作,從被研究的數學對象獲取一定感性認識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認知型操作能力,對于概念的教學有很大作用。
自制學具。在教學時教師有意識地讓學生自制學具,可以使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獲取對對象的表象認識。
感知體驗。教師引導學生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拉一拉等手段對實物進行感知體驗,也可以直接獲取概念的表象認識。
創設生活情景,引導操作。教師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創設一定的生活情景來引導操作,可以幫助學生順利地獲得事物的表象。
2.形成型操作。形成型操作是指在學生初步感知數學知識或結論后教師借助一些方法或途徑,幫助學生將具體的實踐操作形成的表象轉化為數學知識或能力的過程。
圖式表象。教師將學生的操作過程用圖式表象抽象出來,幫助學生從具體操作中獲取數學知識。
實物測量。實物測量是指教給學生測量物體的方法和步驟,讓其在生活中利用實物進行具體操作實踐。
3.發散型操作。發散型操作是指在學生已掌握了一定的數學知識和基本的操作技能后,教師再引導其進行創造性實踐的過程。
游戲。利用游戲營造的輕松愉悅的環境可以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興趣,讓學生樂于學習,樂于動手。
手工制作。利用學生所學的數學知識指導其進行手工制作,這是一項有意義的活動,它能鞏固學生所學知識,提高興趣,培養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
小設計。利用學生掌握的數學技能提出實際的問題,要求學生自己設計解決方案。這樣可以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成就感,引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興趣。
總之,培養小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是現代素質教育的發展需求。培養的效果如何,關鍵在于教師有意識地引導,有步驟地組織。
作者單位 陜西省寶雞市金臺區代家灣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