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工匠精神”時代背景及內涵的剖析,指出基于“工匠精神”的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必要性和不同對象視角下的“工匠精神”價值標準,重點分析了基于“工匠精神”的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機制的研究內容,包括校企合作協同辦學機制研究、以“混合所有制辦學”為突破口探索職業院校新的體制形式等,提出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構建與運行途徑。

關鍵詞】工匠精神 校企合作 協同育人 機制 途徑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7年度陜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專項項目“基于‘工匠精神’的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機制的研究與實踐”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7ZZ006),項目主持人:劉引濤。

中圖分類號:G719.1 文獻標識碼:A

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到“工匠精神”,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對推進職業教育現代化座談會作出重要批示,強調切實把職業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培育大批具有專業技能與工匠精神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人才。2016年全國職業教育活動周以“弘揚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強國”為主題,弘揚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強國,就是要培育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培養崇尚勞動、敬業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創新的技術技能人才,辦好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釋放出巨大的人才紅利,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和中國夢打下堅實基礎。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實現工業化的宏偉目標;2017年兩會“工匠精神”被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國務院關于印發《中國制造2025》的通知,提出了實現制造業強國的戰略目標等。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戰略選擇、制造業強國戰略,對職業教育校企深度合作協同育人提出了強烈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我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工作,理論研究眾多,成熟模式缺乏。國內校企協同育人模式主要有“2+1”“訂單式”“廠中校”“校中廠”“工作站”“工作坊”“工作場”等。眾多的理論概念研究并未從根本上解決校企合作兩張皮、一頭熱的普遍現象,糾其根本原因是機制建設的問題。

當前,我國知識型、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缺口很大,尤其是高級技工只有很少的一部分。2016年全國技術技能人才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之間的比例為1∶2。職業教育校企對接問題嚴重,阻滯了我國制造強國目標的實現。《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等相關文件明確提出了校企合作是創新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突破口。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新形勢下,如何創新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新模式和運行機制,使職業教育培養的技術技能人才具有“工匠精神”,成為職教領域持續研究的問題。

“工匠精神”的內涵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工匠始終是與時俱進的一種文化符號,隨著時代的變遷,工匠的時代內涵隨著各種職業屬性及類型的增加而有了新的內容。傳統的工匠,即木匠、石匠、鐵匠等。而當代工匠的稱謂已經泛化至各行各業的技術領域精英,即技術能手、技能大師、設計大師或某領域的學術帶頭人、技術應用型、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等。

在當今時代發展中,工匠精神已經成為一種深層次的文化形態、職業態度和精神理念,是社會發展過程中融合文化要素、制度要素、經濟要素、社會要素、教育要素等共同作用的一種時代精神。

筆者通過對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和人才培養質量現狀進行調查研究,對比企業人才發展需求,結合行業發展形勢,分析了現有的校企合作保障機制、運行過程、培養效果、運行效率、優勢和存在的問題,研究開辟了校企合作協同辦學的新形式、新模式,提出職業教育應以建立健全“工匠精神”為中心,融民族文化、社會文化、自然文化、企業文化、行業文化、校園文化等為一體的文化育人模式,培養技術嫻熟、工作嚴謹、精益求精、敬業守信、品德高尚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基于“工匠精神”的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必要性

1.國家戰略的要求

當前,我國經濟轉型已經進入關鍵時期,尤其是面對國家層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面對“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實施,面對經濟改革所產生的巨大人才需求,尤其是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就要求職業教育在培育人的問題上從“會”向“精”過渡,從“學習態度”向“職業態度”過渡,從“勞動力人才”向“創新型人才”過渡。

2.高等職業教育的使命

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為社會供給側改革的人才需求提供了有力保障。教育部2018年將支持地方建設200所優質專科高等職業院校,目的就是要增強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活力,提升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產業、服務國家發展深水區時期對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對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實現高等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

基于“工匠精神”的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價值標準

1.企業視角下的“工匠精神”人才培養

對企業而言要能夠占據市場,獲得利益,并快速發展的關鍵問題是勞動力生產率。企業更多關注的是高等職業院校培養的技術技能人才能否適應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對產品質量、管理的要求,關注的是高等職業院校培養的技術技能人才的業務及素質,尤其是“工匠精神”。在企業發展過程中要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就要求高等職業院校培養的技術技能人才不但要具備企業在生產、管理過程中所需的基本知識和技能,還要能夠將所學的理論、實踐技能應用到具體的工作實踐中,尤其是轉化到工作場所,以促進企業發展。

2.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師資團隊

高等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對承擔育人責任的師資團隊提出了更加嚴峻的挑戰,高等職業院校教師扮演著雙重角色,既是教師,又是師傅。在教師職業生涯發展過程中,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如下企業鍛煉或參加各級各類職業培訓,提升專業實踐技能。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促進職業教育快速發展的各級各類項目在助推師資團隊發展的同時,需要定義與職業教育發展相匹配的具有“工匠精神”師資團隊的價值標準。培養高等職業院校教師的“工匠精神”,主要是提高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的思想水平、科研水平、教學水平。教師作為培養學生的“匠人”,要具有“匠心”和“匠技”,要不斷提升自身業務水平,要努力開拓技術服務市場,提升自身在企業技術革新和成果轉移轉化過程中的作用。

3.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學生

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核心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學生能力的提升是一所院校發展的核心競爭力。高等職業教育在發展過程中,需要通過多元化的途徑和人才培養模式促進學生能力提升,讓學生在職業生涯中具有較高的職業競爭力。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學生,需要一所學校在文化育人、環境育人以及實踐育人過程中形成標準,建立體系,通過各種途徑為學生提供創新創業發展的平臺,提供課程實踐的平臺,提供一流的實訓條件及一流師資團隊支持。

基于“工匠精神”的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機制研究的內容

1.“工匠精神”的校企合作協同辦學機制研究

(1)尋求優化和完善現有人才培養機制的方法和途徑

筆者通過對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和人才培養質量現狀進行調查研究,對比企業發展對“工匠精神”的內涵需求,結合行業發展趨勢,分析各院校現有人才培養模式的保障機制、運行過程、培養效果、運行效率、優勢,以及高等職業院校面向“工匠精神”的人才培養機制中存在的共性和個性問題,揚長避短,分析問題存在的深層次原因,從根源上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尋求優化和完善現有人才培養機制的方法和途徑,創新教師考核評價機制,將教師指導學生參與各種專業社團活動、專業技能比賽的工作量和成績,作為教師績效工資考核和職稱評定的重要指標。

(2)探索完善校企合作政策保障體系的具體途徑

繼續探索完善校企合作政策保障體系的具體途徑,充分發揮行業組織牽頭成立的校企合作指導委員會作用,搭建校企合作平臺,制定育人標準,共享社會資源,通過建立千企百校人才戰略聯盟,激活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以及院校培養人才的標準;建立適應校企合作要求的服務體系,建立開放的運行保障機制;繼續探索“引企入校、進廠辦校、訂單培養、頂崗實習、資源共享、互利共贏”的校園對話或對接機制。試點由學校和企業結合區域產業發展共建二級學院,為企業提供技術咨詢、技術研發、成果轉化、新產品開發和職工培養等服務。通過試點辦學機制,實現校企共同完成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有效實現“教育”和“產業”的有機結合,融合發展,在學校人才培養方案中融入符合行業企業需要的“工匠精神”培養目標和具體要求,不斷提升職業院校辦學活力和內涵建設水平,從而進一步推進校企合作持續健康發展。

(3)試點跨區域的國際合作職業教育聯盟

跨區域的國際合作職業教育聯盟是國家職業教育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新時代背景下職業教育改革的一種創新模式。跨區域生產以及跨區域合作可以有效推動國際化合作進程,探索具有共同行業背景、專業背景的院校之間骨干互兼、教師互派、學生互換、學分互認、優勢互補以及資源共享,吸引國外院校優秀教師來我國交流或開展項目合作;跨區域的國際合作可以采用松散型、半緊密型和緊密型三種方式,合作內容可從招生、就業、教學資源共享、研發或學術交流等方面,充分依托和探索與企業合作“走出去”的職業教育發展模式,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和國際產能合作;通過各級各類國際職教平臺或職教聯盟,加強職業教育對外開放,加快職業教育與世界經濟社會深度融合與共同發展,主要是融合國際化的辦學理念、國際化的課程標準與專業標準,以擴大我國職業教育的貢獻力和影響力。

2.以“混合所有制辦學”為突破口,探索職業院校新的體制形式

圍繞“工匠精神”,以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為重點,主要探索公辦職業院校引入社會資本及職業院校與境外職業教育機構開展混合辦學的新模式,研究探索高職院校混合所有制合作的新途徑。

(1)探索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的主要實現形式

通過調動企業等社會力量辦學的積極主動性,鼓勵企業在企業文化和企業文化培養中深度參與,使“工匠精神”的培養內容和企業發展需求始終保持實時同步,探索公辦職業院校引入社會資本和職業院校與境外職業教育機構開展混合辦學的新模式。依托國家“一帶一路”倡儀,加強職業院校與境外職業教育機構開展混合辦學,加強職業院校與境外職業教育機構、應用技術型大學或行業企業的戰略合作,從而培養出具備“工匠精神”的國際化技術技能人才,建設一批國際化高水平的職業院校。

(2)有效提升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通過試點混合所有制辦學模式,實現院校和企業之間的共同投資、共同管理、共同育人、共擔風險、共享利益的混合所有制運行機制;企業參與辦學可以有效促進實驗實訓條件的企業化、工程化水平提升,有效提升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使學生在校企協同的教育模式中建立“工匠”意識,在校企一體的辦學環境中體悟“工匠精神”的內涵要求,在“專業教學企業生產一體”的工作過程中實現“工匠精神”的內化和自我塑造。

(3)搭建校企合作辦學新載體

以需求為導向,創新性地推動辦學體制機制改革,促使各項工作有突破性進展。可以從原來的校企合作實訓室建設及頂崗實習向產業基地及創新創業基地過渡,構建“校企協同育人專家庫”(特聘顧問、創新創業導師和客座教授),有效搭建校企合作的便捷通道,緊跟區域經濟發展,以專業群服務產業圈,專業發展融入產業發展,在行業背景下綜合考慮專業布局與發展,將產業基地及創新創業基地作為學生崗位認知及實訓、技術研發及創業孵化、社會培訓及技能提升的協同育人合作平臺。

探索基于“工匠精神”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構建和運行

以“工匠精神”作為切入點,在進行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同時,將“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構建職業院校文化軟實力,為大學的文化傳承功能賦予新的內涵。

1.打造環境傳承工匠精神文化

依據區域經濟發展現狀和產業轉型升級對人才類型和素養的新要求,探索以“工匠精神”為中心,融民族文化、社會文化、自然文化、企業文化、行業文化、校園文化等為一體的文化育人模式,提高人才的綜合素質,特別是文化水平和人文素質,以培養尚德敬業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當前,高等職業教育文化教育結構基本趨于完善,但在進行企業文化和職業文化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文化育人模式上還需要進一步探索。文化育人需要校企之間加強交流,共建共贏。校企聯合打造企業文化長廊、科技館、企業家風采、文化大講堂等具有特色的文化活動和實體,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校園環境中,得到文化熏陶。

2.典型示范引領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傳遞的是精益求精,是吃苦耐勞,是勇于創新,是敬業執著。新時代社會主義高等職業院校發展中,學生的價值追求和時代標桿應該以“工匠精神”為引領,應該樹立個人對職業的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高等職業院校要充分利用新時代背景下的精神文化,通過典型示范引領,弘揚工匠精神。比如技能大師走進校園,職業技能大賽走出國門等,展示工匠精神,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使其成為工匠精神的傳承者和弘揚者。通過企業文化長廊、文化大講堂、文化廣場、企業實訓車間等,建設具有傳播工匠精神的校園文化,探索培育工匠精神的教學模式,打造崇尚工匠精神的師資隊伍,構建弘揚工匠精神的教學體系。

3.實施課程教學新模式

開展多種形式的校企合作,關鍵是將企業家、大國工匠、技能大師等行業領域的專業人才,積極引進學校參與人才培養和教育教學改革,重點可將企業高級技能人才引入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的過程中,結合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制定課程教學質量標準,引導和改進實踐教學模式和實踐教學考核模式,充分使“工匠精神”成為學生知識能力提升的新理念。

4.構建項目研發綜合體

鼓勵學生結合專業發展成立學生社團、協會或興趣小組,以創新創業作品為契機,鼓勵和引導教師做學生的引路人和指導者,提升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鼓勵學生在專業實訓室進行社團活動,以項目為載體,推動專業社團的發展,提升實訓室的利用率,充分將5S管理模式滲透到實訓室管理中,將5S管理模式作為學生提升個人管理能力、組織能力和協同能力的有效途徑。

結 語

培育工匠精神是新時代對高等職業院校教師和學生提出的新要求,是現代職業教育必須持續關注并提倡的一種精神,工匠精神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強化校企合作,提升師資團隊能力和學生技術技能的重要內容。只有通過校企合作,強化產教融合,只有使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具有“工匠精神”,才能將高等職業教育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陳洪堯:《“工匠精神”,職業教育的靈魂》,《中國教育報》2017年9月第9版。

[2]周建松、孔德蘭:《構建全課程立體化同向協同育人機制的思考與實踐》,《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年第11期,第41-44頁。

[3]黃堯:《職業教育學——原理與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