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5年國家出臺了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高校轉型的高等教育政策,這項政策是以推動高校教育的應用型發展為目標,實際上是引導高校教育的進一步實踐化。高校對于人才的培養、對于教育目的的落實都是與區域發展息息相關的,將高校教育融入區域發展,既是高校教育發展的目標,又是增強區域發展動力和完善區域發展要求的體現。

關鍵詞】高校發展 人才 轉型 區域發展

高校教育的主要內容是人才的培養和專業學科的發展,只有充分發揮高校這兩項最基本的特征,形成高校發展的優勢,才能切實將高校發展融入區域發展當中。高校教育與區域發展都以發展作為最終目標,在這個理念下,高校教育與區域發展具有一致性。同時,在發展這一共同目標的指引下,高校教育和區域發展所開展的實踐路徑也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

1.將高校特色專業學科的發展融入區域特色發展當中

高校對于區域發展的影響,最重要的是高校將教育優勢和教育資源最大化利用,最明顯的是高校對于應用型特色專業的強化和實踐。在國家經濟轉型和經濟發展的大環境下,區域發展所需要的人才和技術由原來的勞動密集型轉變為知識、技術密集型,這就要求高校將優勢教育資源對接到區域發展的需求缺口。區域發展對于技術、專業的高要求和巨大需求,都直接引導著高校特色專業的精尖化、實踐化。高校的特色專業建設,應堅持以促進區域發展特色為導向,去引導特色專業的教學和實踐,加強共建產業的合作機制和透明的交流機制,以區域發展下的特色經濟發展為導向,充分發揮高校作為區域發展“智庫”的作用,提供區域特色經濟發展有效的智力支持,精準把握區域特色化經濟發展的形勢,找出特色經濟發展的問題。同時,高校作為特色專業學科的教育者,能夠將智力優勢轉變為特色經濟發展的實踐優勢,以學科發展促進區域發展。

高校特色專業的發展一方面提供了區域經濟特色發展所需要的學科技術支持和人才支持,另一方面高校特色專業中也包括人文學科類特色專業,這些專業在區域發展中起到了促進區域文化和人文教育的功能。高校作為文化教育的承載者和傳播者,在區域發展中能夠推動社會轉型發展、文化發展。同時,高校特色專業學科的教育與發展,能夠促進區域文化產業的發展,加快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有助于推動區域經濟的產業轉型、調整,并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另外,高校對特色區域文化專業的發展,適應了區域發展的文化需求,能夠促進區域特色文化的傳播和發展。特色文化專業能夠使得高校教育與區域發展在深層次上實現融合發展,以優秀的文化精神力量促進高校和地方的共同繁榮。

2.高校發展創業機制、實踐機制,引導教育融入區域發展

高校在專業學科的教學上,應保持與當地區域發展的一致性。高校在加強學科專業學術性的同時,應引導教學與地方區域經濟產業發展的聯系,發現學科專業的應用性,積極開展專業實習,并將學生專業實習的情況引入教學評估和教學的應用發展當中。高校對于學科的應用性發展,離不開學科專業對于社會服務的功能性。學生在專業知識的訓練與應用中,以實習、就業為實踐方式,能夠為區域經濟的發展作出貢獻,并在自身創造經濟價值的同時,也為區域發展創造出社會化價值。

加強高校教育與區域發展之間的聯系,需要發揮高校發展與區域發展的聯動效應。高校在積極推動學科的應用化、實踐化的同時,地方應以政策的引導和相關條件的支持去促進高校教育發展的應用轉型,以適應區域發展的經濟轉型和社會轉型。以實踐為手段和效果,高校積極發展創新應用型學科教育和產業發展,將高校的創新創業投入到區域發展所需要的經濟創新、社會建設創新中,實現高校和區域的合作發展。

高校對于創新創業機制的發展,能夠促進高校知識資源顯性價值的轉化,我們不評判知識的現實性和精神性,但是對于社會發展、區域發展而言,對于高校資源最有效的開發就是以實業形式去充分發揮教育和教育資源的經濟效益。

3.培育創新實踐型人才,為區域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高校要培養學生對本專業知識的實踐意識,以服務奉獻于社會發展作為自己學習專業的價值理念,只有充分將自己的知識運用到工作中才能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高校在教學中,在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能力的同時,也要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社會生存的能力,這是學生社會實踐和工作實踐順利進行的條件和保障。在引導學生的專業實習和社會實踐中,要加強學生與區域發展需求之間的聯系,主要途徑是高校完善就業渠道,保證學生的職業發展與當地企業發展需求的透明度,根據企業和社會的需求趨勢,不斷調整專業的招生數量和培養方法。

高校培育創新應用型人才,一方面,是為區域發展提供人才供給保障,另一方面,區域發展的新要求和新目標又反向要求于高校教學人才培養的高質量。未來區域的發展趨勢是知識型經濟和綠色經濟,如科技產業、文化產業等,這些行業對人才的實踐能力、知識能力、創新能力都有著很高的要求。人才的培養一直是高校教育的目標,但人才的質量卻很難量化,尤其是在當前的社會發展趨勢和社會發展要求下,學生的能力已不再是簡單地從學習到工作應用,而是創新性思維和實踐能力的專業化。

在專業化前提下,高校學生也被賦予是文化人才,區域發展下的文化產業發展需要新的高校文化人才的不斷涌入,提供新的知識動力,高校應正確認識文化發展和文化產業對于區域發展的作用,積極開展文化實業的創新性教學和實踐,培養高質量的文化產業人才。另外,高校學生也承擔著建設區域發展文化的重任,高校及學生依托豐富的智力資源,應該也必須要引領區域發展的價值觀建設和文化建設,高校應積極引導學校教育對地方區域文化的關注,增強學科尤其是學校人文學科與地方文化的關聯性,引導學生對當地文化資源進行考察、調研,進而深入挖掘當地文化的物態價值和精神價值。

4.促進高校與區域的協同發展

如何將高校教育與區域發展相融合,需要國家政策性的引導和扶持。國家相繼出臺了一些如“以創新促發展”“深化產教融合”等政策,這些都在一些方面實現了高校教育發展與區域發展的關聯性融合。“以創新促發展”能夠引導高校教育的教學創新和科技創新,進一步將高校專業知識轉化為可促進經濟發展、區域發展的積極力量;“深化產教融合”進一步加強了校企之間的合作,深化了高校教育的實踐性特征,能夠促進高校發展的產業化,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和經濟結構的優化。在這些政策基礎上,需要建立起協同發展機制,以政策性鼓勵推動高校教育與區域發展的協同性和相互扶持性,在功能和作用上實現互補,并且建立管理平臺,整合高校與當地的資源調配,發揮區域內社會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高校教育與區域發展的協同機制應是開放的,高校的專業學科發展可以來自于當地經濟發展的要求和企業發展的商業性目的,遵循這一原則,高校教育可以承擔起具有社會性和營利性的科研任務。一方面,它來自于社會、政府、企業的大量資金,很好地解決了科研費用的壓力;另一方面,高校的科研開發成果可以直接應用到社會、商業當中,實現了高校教育的最大化功能。此外,協同機制是具有針對性的,所謂針對性,就是無論是高校教育還是區域發展都要遵循一個目標或者一種條件,協同可以是國家政策性的推動,也可以是當地社會和高校發展的階段性選擇。但無論是怎樣的目的,協同機制都是針對高校和當地發展的最大化優勢來實現的。最后,協同機制必須是整體性的。協同發展不單單是為了經濟效益的共同發展,更是為了文化維度、資源平等、可持續發展等一些要素的實現。實現高校教育與區域發展的協同機制,實質上是打破了發展的地域性限制、行業性限制,追求在社會大框架下的優勢互補和優勢協作。

參考文獻:

[1]羅興奇:《地方高校服務區域發展的路徑選擇》,《荊楚理工學院學報》2013年第6期,第40-42頁。

[2]張繼平、熊德明:《地方高校轉型對接區域發展:內在邏輯、核心內容及實現機制》,《理論月刊》2017年第8期,第95-98頁。

[3]張根友:《新常態下地方高校服務區域發展再思考》,《江蘇高教》2016年第6期,第47-50頁。

[4]倪好:《美國高校與區域協同發展的路徑探析——亞利桑那州南部的經驗》,《比較教育研究》2015年第1期,第72-7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