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以“高職教學中非遺民間美術傳承的工作坊制研究”教改項目為研究切入點,以陜西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習為核心,以鳳翔木版年畫為項目主題,比較包豪斯工作坊制與中國現當代工作室制、工作坊制之間的異同,嘗試分析并探索適合我國高職藝術院校非遺傳習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包豪斯 高職教學 非遺傳承 工作坊 工作室

基金項目:2017年陜西省高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高職教學中非遺民間美術傳承的工作坊制研究,項目編號:17GY034。

包豪斯(Bauhaus)是德國魏瑪市“公立包豪斯學校”的簡稱,在兩德統一后其更名為魏瑪包豪斯大學。它的成立不僅標志著現代設計教育的誕生,更對世界現代設計及相關教育體系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自英國工藝美術運動以來,西方設計領域所培養出的設計人才更接近于藝術家,而非市場現實所需要的設計師。對此,包豪斯大學根據工業生產大發展的需求設置了多個工作坊,該工作坊既是教師向學生傳授專業理論知識的基礎教室,又是師傅帶領徒弟進行技藝實踐的理想場所。工作坊的運行充分地將工藝、技術、藝術融為一體,并形成了新的設計教育體系和教學模式。

1923年,包豪斯設計教育體系提出“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理念,并將“雙師制”與“工作坊制”引入課堂教育教學,開設了通識理論課、藝術基礎課、工藝技術課、專業設計課等課程,而這些課程便是現代設計教育課程體系的雛形,即“工廠學徒制”。學生在包豪斯大學學習的三年半時間里,首先要完成“基礎造型”“材料學”“工廠原理與實踐”三門課程的半年預科學習,在具備一定的造型和技術基礎之后,學校根據學生的興趣和專業素質,讓學生有選擇地進行后三年的“學徒制”學習,并為成績合格者授予“技工證”。其中,部分擇優錄取的、進入研究部的學生,才有可能獲得包豪斯大學頒發的畢業證書①。這一階段的教學方式可將學生的藝術創造能力和設計實現能力充分融合,使理論與實踐、專業與職業更為高效地形成緊密、完整的知識與技能框架。

反觀近年來在高職教育中盛行的工作室制,多為“基于市場常態工作過程研究的實踐教學模式,是高職實踐教育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它是以‘準工作’的形式,采用項目流程模式的一種教學方法,其目的是促進高職藝術設計教學與就業的零距離接軌,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及就業能力”②。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較而言,其教學方式有所改進,以市場需求作為人才培養方案的基準,符合高職學生就業的客觀訴求。然而,在課程設置方面依然存在不少弊端,最明顯的莫過于照搬本科藝術院校的課程設置和專業方向設定。除此之外,高職二年級的專業課程一味遵循舊制,沒有形成符合高職類特定專業方向的實踐課程;高職三年級的頂崗實習多流于形式,沒有和一二年級的課程形成詳盡科學的體系化教學模式,整體的課程設置缺乏職業和專業特色,不同類別的課程之間沒有形成良性連接,加之專業理論課程的嚴重縮減,使學生在校三年間的專業學習既缺乏審美培養又欠缺扎實的專業實踐。這些問題使得剛剛走上職業崗位的畢業生在由專業能力向職業技能轉變的過程中因欠缺職業綜合素養的累積而力不從心,以致于在入職初期的一兩年甚至三四年間仍需要補充大量的專業技能知識。基于此,我國雖大力提倡包豪斯職業辦學理念,而就實際應用和實施情況來看,仍有很大的提高和改良空間。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較之西方一些發達國家,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工作起步較晚。近年來,國家人社部要求大型企業集團和技工院校建立高技能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和院校基礎作用,面向全社會勞動者提供高水平的技能實訓等公共服務。我國各省、市、區縣等各級逐步積極響應,在實踐中獲得了良好的效果。陜西藝術職業學院于2018年成立“陜西民間美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研究中心”,與系部大師玉雕工作室相輔,以非遺技能專業特色的傳習為核心,結合學院高職藝術專業設置,同時建設非遺技能大師工作室及若干工作坊,有效快速地傳承非遺技能。工作坊的形式和結構將引入傳統學徒制,初步建立師生互選體系,切實落實并充分發揮職業教學的技能性和靈活性。此項工作對探索高職院校建設非遺技能工作室、工作坊的運作模式有著非常重要的實踐意義,并為日后調整高職藝術設計教育的課程體系架構建立了必要的實驗基礎。同時,從宏觀架構上與項目流程工作室制形成互選交融的合作機制,形成一個有機而密切聯系的整體,在提升教學質量的同時,又促進了工作室制的實用性和創新性。

學院在現有工作室制度的基礎上,根據陜西非遺文化特點,依托學院美術系“陜西民間美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研究中心”,以及學生的興趣和專業發展,逐步加強了工作坊建設的力度。導師隊伍由院內系部導師、企業導師和非遺傳承人共同組成。院內系部導師一般為有一定企業工作經驗的專業教師,且必須具備專業建設及課程開發方面的經歷,只有這樣才能做到院校、企業、行業兼顧。在學生選擇方面,在高職一年級的第二學期時開展選拔工作,選拔方式為師生互選,并結合專業帶頭人、非遺傳承人的綜合意見,最后由工作坊負責導師進行綜合評定,以確定學生名單。工作坊制人才培養方案的設置應采取理論結合實踐,將當地非遺文化特性、發展前景和學生學情緊密結合,展開實事求是的探索和調研。以鳳翔木版年畫課程為例,主要采用單元化課程設計模式與項目流程工作室制相結合的模式。鳳翔木版年畫,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其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設計、雕刻、印刷、彩繪、發售的作坊。學院“陜西民間美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研究中心”將與鳳翔木版年畫傳承人合作,制定與這一行業相符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在注重教學成果的同時,更加彰顯了地方非遺文化的特色。教學形式較其他課程的教學具有非遺的特色,呈現多樣性。諸如,教授式、研討式、講座式、觀摩式、體驗式等。此外,項目課題組將在課程設置方面借鑒包豪斯工作坊的課程模塊,打破傳統“本科式”的課程進階模塊,綜合非遺傳承人和民間老藝人的授徒形式,將通識理論課、藝術基礎課、工藝技術課、專業設計課與鳳翔木版年畫的制作流程密切結合,形成突出專業特色、職業發展、市場需求和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綜合型課程體系。

同時,在相關人才的培養方面應進一步加強鳳翔木版年畫的傳承。“依托背景,傳承文化”,切實貫徹師徒制和工作室流程制,在鳳翔木版年畫技法的基礎上,借鑒中國傳統繪畫的手法和理論,并將中國傳統文化和陜西本土風情融入其中,作品應更加注重凸顯漢唐民間厚重、粗獷的形式美,充分發揮兩漢工藝美術中特有的自由活潑和靈動瑰奇。當然,在此基礎上,如何推進鳳翔木版年畫的創新更是該工作坊成立后的工作重心。創新是藝術發展的動力,是藝術的生命。傳統手工藝的發展路徑向來是業內人士討論的中心,迄今為止,我國多數非遺產業或相關手工藝均處于崇古迷古的滯后狀態。傳承固然重要,但是符合時代發展的外在訴求亦是其存續的命脈和根本。鳳翔木版年畫的發展必須推陳出新,既要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又要適應社會的發展要求,推出具有時代氣息的產品,才能更快地走向全國,走向世界。以鳳翔木版年畫的人物表現為例,歷經千年文明和工藝發展的洗禮,傳統民俗和神話故事是其主要載體和核心內容,造型特點仍出自當時的民間藝術形式或特殊時代的文化藝術語言,近年來更難脫離模式化的發展趨勢。這對于以工業文明為核心且充溢著多媒體元素的時代而言,顯然是心有所求而力有不逮。因此,在該工作坊的發展和建設過程中,如何將符合新時代人們對于民間藝術的內在心理訴求具象化,由探索走向實施,由實驗實踐步入正規建制,由一味模仿轉向形式創新,融合現當代裝飾語言和文化內涵,力求創建出一系列與時代、時風、民情等相符相糅的年畫人物造型風格是該項工作首要考慮的問題。繼而,相關人才培養方案的設定亦應以此為準繩。

此外,較之同類產業中的楊柳青和桃花塢,更應從突出地域文化入手。眾所周知,楊柳青木版年畫與蘇州桃花塢年畫并稱“南桃北柳”。其中,楊柳青因其筆法細膩、人物造型秀麗、色彩明艷而著稱。鳳翔木版年畫則以筆法剛勁粗獷、人物造型夸張威猛、色彩飽滿明麗而顯得傳神且富有張力。除卻工藝技法方面的獨樹一幟,更可從地方文化藝術的繼承與創新入手。諸如,作為秦地秦人的重要精神生活食糧之一,秦腔的風韻和形式美無不深刻生動地融入本土民間藝術的骨髓與命脈之中。然而,近幾年的高職教學仍然缺乏豐富的地域文化根基,且其整體模式與知識構架傾向于高等院校的板塊制,尚難做到學科建設的多元性、職業性和靈活性。在非遺傳承的教學工作中亦多容易流于形式,諸多教學環節實則為高校教學體系和課程設置的延續。基于此,在此次教學探索中,如何將秦腔的藝術形式融入鳳翔木版年畫的理論與實踐教學,將會成為一個嶄新的嘗試。繼而,使鳳翔木版年畫在藝術內容和表現方面注入古老而新鮮的文化血液,真正做到借古“開”今。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中提出,力爭在“十三五”期間,結合學校教育實際,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戲曲內容的教育教學。大力推動戲曲進校園,支持戲曲藝術表演團體到各級各類學校演出,鼓勵大中小學生走進劇場。鼓勵學校建設戲曲社團和興趣小組,并且特聘校外戲曲專家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擔任學校兼職藝術教師。由此可見,國家對戲曲傳承與發展的重視程度,以及其作為國粹之一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深遠影響。基于此,陜西省鳳翔木版年畫在畫面內容、表現形式、藝術內涵和地方特色等方面應與秦腔藝術緊密融合,這種融合不僅應表現在藝術形式本身,更應滲透至教學的合作和銜接等方面。以工作坊為例,與秦腔教學相結合的授課環節,一方面可普及秦腔文化,切實使之走入課堂,增加高職學生的綜合職業素養;另一方面通過秦腔藝術與鳳翔木版年畫兩種民間藝術形式的結合,傳承并引導學生創造出符合當代多元藝術風格的民間工藝作品,為高職教學中非遺工作坊制的發展開拓出新的改革思路和可持續上升的空間。

綜上所述,通過《高職教學中非遺美術傳承的工作坊制研究》的展開,分析和研究工作坊的工作目標、工作內容、工作成果等方面,有助于鼓勵和促進陜西其他非遺項目工作坊的工作開展,尤其對保護傳承非遺方面有著積極、深遠的社會影響。

注釋:

①曹雪明:《包豪斯設計教育的“原型”》,《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1年。

②劉慧敏:《工作室制在高職藝術設計教育中的作用研究》,陜西省教改項目,2015。

參考文獻:

[1]朱大發:《包豪斯的作坊對當下設計藝術工作室教學模式的啟示》,《齊魯藝苑》2012年。

[2]杜鵬:《從包豪斯的“工作坊”到現代教育的“工作室”——新辦本科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制度的探討》,《藝術教育》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