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作者:張春妮
發布時間:2018-11-01 14:51:4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一、信息技術的運用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計算機輔助教學是信息技術應用于教育的核心內容和技術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運用多媒體,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感知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有著明顯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上冊《鳥的天堂》一課時,學生通過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知道“鳥的天堂”是指那一棵大榕樹,也知道大榕樹很茂盛、獨木成林。它位于廣東省新會市南部天馬村天馬河上的一座小島上,學生幾乎無人去過,所以無法體會大榕樹的靜態美和動態美。于是我在網絡搜尋到大榕樹清晨的實景錄像給學生播放,讓學生目睹大榕樹的靜態美,然后又播放了眾鳥紛飛的景象,學生又體會到了動態的美。再重點觀看一只鳥的形態和聆聽鳥的聲音,讓學生充分想象很多鳥的姿態,這種教學手段直觀、形象、清楚,易于控制進度、重點的地方可以反復演示,極大地刺激了學生的感官,使之全神貫注地投入學習之中,完全調動了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創造力,進一步讓學生體會大自然的美。
二、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夠創設情境,讓學生與文本產生交流
語文學科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熱愛并正確理解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具備聽、說、讀、寫及觀察思維能力。有人認為運用多媒體只不過是花樣繁多,課堂看似熱熱鬧鬧,然而學生并沒有學到什么真本領。許多課堂上仍然運用“教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式教學模式。所以我們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創設情境、化靜為動、化虛為實、變無聲為有聲,讓學生可聽可看、可思可想,學生有了這種感受和興趣之后,才會愿意去思考、去表達,我們的目的才會達到。
如,在教學四年級上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時,學生距當時的時代較遠,無法體會當時中華不振的社會背景。洋人的汽車軋死了中國人,洋人還得意洋洋。學生會想在中國的國土上洋人軋死中國人,中國巡警不但不為哭訴的婦女撐腰還訓斥她,這是為什么?此時,我利用網絡下載百年中國的恥辱視頻適當剪輯再配上解說詞讓學生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清政府的無能使中國人民受到帝國主義的欺凌,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感受中華不振。借助多媒體視頻學生目睹洋人的可惡嘴臉,目睹中國人民的苦難生活,心中的怒火更加強烈,對洋人更加憎恨,振興中華的決心更加堅定。學生紛紛表示如果不想受別人的欺負,只有讓自己變得強大,通過讀書學習為祖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信息技術的運用有利于激發學生情感,提高寫作能力
1.信息技術的運用可以有目的、有計劃地指導學生進行寫作訓練
目前作文教學存在著一些問題,學生遇到作文課就緊皺眉頭,寫作更是無從下手,無內容可寫。寫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脫離了生活,寫作就無從談起。我們的學生長期在家庭到學校的兩點一線上徘徊。學生親近自然、走進社會的機會少了,寫作就成了無源之水。要解決這些問題,最行之有效的辦法是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進行有效教學。利用網絡資源的多樣性為學生創設真實的生活環境,提供真實的生活素材,學生寫的作文會生動有趣。
2.充分利用多媒體講評、修改作文,激發寫作興趣
作文指導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而作文批改更需要掌握方法。在教學中靈活運用多媒體網絡,實物投影、電影顯示、錄像收聽等,展示幾篇比較成功的例文,分析其成功之處,學習文中好詞好句、修辭的運用;再出示問題作文,引導學生分析存在的問題,把學生出現的問題及時反饋出來,討論應該如何修改。明白了這些,再對照自己的作文,學生很快明白了自己作文中的問題,接下來的修改就容易多了。最后學生互評互改、集體評改、總結優點、給予表揚、尋找毛病、及時糾正,不但提高了修改效率,還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寫作的興趣。學生直接參與作文修改,可以從別人的作文中學得所長,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已經相當普通,信息技術加強了語文與生活的聯系,我們要讓信息技術為語文學科服務,要充分利用它的優勢,達到提高學生素質,優化課堂教學,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作者單位 陜西省洋縣教研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