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學活用,引領學生學會閱讀課文
作者:楊戰宏
發布時間:2018-11-01 14:47:2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我國著名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學語文應以讀書為目的,老師引導學生俾善于讀,則其功至偉。”由此可見,老先生對于閱讀有著自己獨到的看法,不僅指出了讀書的重要性,還將閱讀上升為學習語文的一個必要條件。因此,我們需要強化學生的課文閱讀。
一、抓文題,學選材
寫作與閱讀是分不開的。只有在閱讀量足夠大的條件下,寫作才能游刃有余。面對不一樣的體裁,也可以信手拈來,毫不費勁。在寫作中,許多學生由于找不到素材,往往不知道寫些什么。這時候,如果引導學生大量閱讀文章標題,學生就會在閱讀中找到自己的寫作方向。畢竟,透過一篇文章的標題,我們大抵可以猜到文章內容。
現在的小學語文教科書,大多以主題為核心依次展開。換言之,每個章節都有一個固定的主題,可以是親情,可以是友情,可以是名家賞析。針對每一個主題,教科書上會選用不同的文體來說明這個主題。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在閱讀中學到不一樣的寫作技巧,也能明晰不一樣的文學體裁的寫法。比如,在一個主題為地域風光的單元中,有篇課文的題目是《美麗的小興安嶺》。在學習這篇課文之前,老師需要引導學生閱讀文題,文題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通過文題,我們就能大概知道這篇文章講的是什么。學生可能會答:“這篇文章是在寫一個地方——小興安嶺,而且是美麗的小興安嶺,肯定是寫美麗的景色……”由此一來,學生就會慢慢清晰文題是整篇文章的重點,從而運用在下次寫作中,就能確定好自己的文題。對于小學生來說,其模仿能力是很強的,我們不需要學生運用什么修辭來修飾文題,起碼學生在下次寫關于地點的作文中,會用到“美麗的家鄉”“我可愛的家鄉”這種文題形式。
二、抓結構,學謀篇
確定了文題,有了寫的內容,接下來就是“怎樣寫”。小學是學生寫作的萌芽階段,在這個時期,大部分學生缺乏獨立構文的能力,可都有著天然的模仿能力。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學習文章的整體結構,從整體入手,然后逐段分析結構特點。大多數小學課文采取的都是總—分—總的方式。這是基礎入門的寫作結構,首先總體論述要寫的內容;接下來,分層論述;最后,進行總結概括。
還是我上文提到《美麗的小興安嶺》這篇文章,文章整體分成四個部分春、夏、秋、冬,從四個季節來介紹小興安嶺的景色。其中,就春天的小興安嶺來說,老師通過導讀的方式來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學生了解到在寫春天的小興安嶺時,作者寫到了哪幾個意象,每個意象有什么具體特點。在分析完春天的小興安嶺之后,讓學生帶著這種思維模式去分別閱讀夏、秋、冬的小興安嶺。有了之前的經驗,學生接下來的閱讀會輕松許多。如此引導,會讓學生腦海中有一個基本的寫作結構,知道該從哪幾個方面入手,從而提高整體寫作水平。
仿寫是小學生學習寫作的重要途徑和訓練形式。在學完這篇文章后,老師可以布置學生進行寫作練習,主題是家鄉。有了老師的正確引導,學生的文題多是描述性的形容詞+家鄉,多以季節來展開,分層敘述,文段結尾也有一句總結的話語。由此說明,學生從課文中受到了啟發,通過老師引導講解,了解了文章的布局形式,在閱讀過程中找到了寫作方法,在模仿中運用學過的技巧,寫作水平大大提高。
三、抓細節,學表達
學生有了豐富的素材之后,就可以明確自己要寫的內容。但學生在寫作初期,雖然結構布局上沒有什么大問題,但語言還需揣摩。語言過于平實,缺乏修辭技巧,整篇文章就平淡無味。因此,教師需要借助文章中的美句,來給學生進行講解。
例如,在描寫小興安嶺夏天的景色時,用到了這句話:太陽出來了,千萬縷像利劍一樣的金光,穿過樹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門前的草地上。其實這句話的意思十分簡單,就是太陽出現的場景。那么作者是怎么描寫如此常見的場景的呢?首先,運用到比喻,將太陽光比作是利劍似的金光。太陽光是直射的,不拖泥帶水,恰如利劍一般。接著是穿過、照射兩個連續性的動詞,二者順序不可替換。因為陽光首先得穿過樹葉,才能照到草地上。如此逐字逐句分析,教學生一點點去揣摩,去賞析文章中的詞句,會讓學生的語言生動起來。
總之,教材中的篇目語句優美,結構得當,感情充沛,有很多描述方法值得學習和借鑒。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生閱讀方法,更要引導學生從閱讀中找到寫作技巧,在閱讀中不斷積累好詞佳句,從而使寫作水平得到提升。
作者單位 陜西省寶雞市眉縣霸王河園區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