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是學生學習能力提高的載體,如何提高高中英語課堂教學效果是每位高中英語老師都會思考的問題。筆者從自己的教學經歷發現,要想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在英語課堂上,教師需要轉型,即從“我說”轉為“我問”再到“我聽”。

一、“我說”的高中英語課堂

傳統的英語寫作課堂,都是以老師為主體,老師分析題目、講寫作要求、點評學生試卷等。這樣的課堂容量最大,因為老師說了算,講多少、速度、節奏全在老師。但是,評價一堂課的教學效果如何,不是老師講了多少,而是學生有多少收獲。老師主動地講,學生被動地聽。我們知道,當一件事情是你被動要完成的時候,多少會有些不情愿或者不上心,常有一種應付了事的心理。這樣的課堂,學生從上課聽到下課任務就完成了,至于你講了多少,他們吸收了多少,可能雙方都沒有太在意。

二、“我問”的高中英語課堂

筆者任教的海門市四甲中學是一所農村高中,學校在海門市排名屬于中上位置。后來有些生源不好的學校都和市區學校合并了,我們莫名地成了生源最差的學校。在這樣的情況下,抱怨是沒有用的,需要做的是解決問題。校長提出要改革,并推出了“3455”課堂,要求課堂教學必須要有問題驅動。

人的智商沒有太大的差別,決定就讀不同高中的應該是學生的學習習慣、動機、自控能力。我們學校的學生很多都是不愛學的,甚至一節課45分鐘至少有10分鐘教師要花在維持課堂紀律上。傳統的“我講”肯定不受歡迎,我開始嘗試“我問”的方法。

課上老師要提問,學生或多或少有點怕,至少要做好準備,畢竟答不上來很沒面子。學生聽課比以前認真了。但實施了沒多久,部分學生又開始“動”起來了。究其原因,是我過于在意學情,在課上不同難度的問題問不同的學生。學生似乎摸出了規律,一些基礎差的學生稍微難一點的題目就不聽了。其實,高考并不會因為你基礎差而對你降低要求。英語學科的考試題目不像數學,第一小問是基礎題,第二小問是中檔題,第三小問是拔高題。不論你基礎怎樣,英語學科試卷都要從頭做到尾。例如完形填空,有的簡單,有的難一些,但難度并不是遞增的,你必須從文章的最開始讀到最后。既然,高考試卷對學生一視同仁,我為何要在課上對部分學生“另眼相看”?于是,我下載了一個抽學號的軟件,課上我要講的內容,都以問題的形式呈現。例如,過去如果看到adapt這個單詞,我就會拓展adopt和adjust,然后機械地把三個詞的區別講解一遍。現在,我會把問題拋給學生,他們不能像我一樣系統地說也沒關系,一人說一兩點,相互補充。之后,讓學生在剛才傾聽同學講述的基礎上畫思維導圖。逼迫學生回答老師的問題,還要注意聽同學的回答,效果很好。正如顧明遠教授所說:“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教書育人在細微處,學生成長在活動中。”學生參與進來的課堂才有生命的色彩和活力。

三、“我聽”的高中英語課堂

經歷高二這一年“我問”的英語課堂,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習態度、考試分數都有了很大的變化。高三的課堂我該怎樣繼續呢?記得有一次蘇州的一所學校來我校交流,我要上一節公開課。平時上課基本上都用多年積累下來的資源包,這次我想上出點新意,挖掘課文的文本,想設計一些深層次思考的問題。可是想來想去,沒有想到好的問題。正在發愁的時候,抬頭一看,班上這么多學生,為什么不向他們求助呢?于是,我便讓學生預習文本,然后每人至少設計兩個問題。我發現,有的學生設計的問題比我要高明得多。這節課,我就把學生設計的問題打在了課件上,并標出了學生的名字,學生激動、開心得不得了。這節“聽學生問、聽學生答”的課對我啟發很大。之后的課堂,我就放手做一個聽者,鼓勵學生大膽質疑,鼓勵學生互幫互助,解答他人問題,學生課堂的參與度更高了。具體效果如何,可能還要明年高考才能見分曉。但至少,這樣的課堂是開心的、投入的、學生有收獲的課堂。這樣的課堂能激發學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我們應該把課堂還給他們。為此,我們要更加努力。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并不是老師作用的弱化,恰恰相反,這對老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師需要掌控課堂的發展,引導推動課堂的進行。我覺得從“我說”到“我問”“我聽”的高中英語課堂教學的轉型是成功的,真心希望更多的同仁嘗試,可以讓更多的學生獲益。

作者單位 江蘇省海門市四甲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