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水彩畫“實驗性”是現代水彩畫在主題內容、藝術風格及語言形式上的創新型探索,實現了多層次、多元化、多維度的融合,在現代水彩畫藝術中展現出極強的生命力。高校水彩畫“實驗性”教學應深入探索發展之道,將傳統水彩畫技法作為水彩畫“實驗性”教學的基礎,緊抓水彩畫本體語言,深入發展水彩畫技法,豐富中國水彩畫的藝術精神。

關鍵詞】高校 水彩畫 實驗性教學

水彩畫作為外來畫種,有著極強的西方藝術格調,在西方被稱為“貴族藝術”。水彩畫進入我國后,之所以能被廣泛認可與接受,除了藝術文化本身強烈的滲透性與吸引力之外,還與國人的審美情趣有關。高校開展水彩畫“實驗性”教學時應緊抓水彩畫本體語言,在此基礎上,進行多種藝術語言的融合,拓展水彩畫藝術的發展之路。

傳統水彩畫與現代水彩畫的辨識

《英國水彩簡史》中對早期水彩畫有著這樣的描述:所謂水彩畫,就是以水與顏料調和后繪制的圖畫。因此,可以說水彩畫是人類繪畫史上的初始之作。水彩畫始于歐洲15世紀末,最早涉足水彩藝術的德國畫家丟勒,將水、顏色粉、阿拉伯樹膠進行調和,創作出最初的水彩畫,他的水彩畫展現出強烈的寫實性與詩意。18世紀中葉,水彩畫藝術家開始從自然界獲取繪畫靈感,水彩畫從草圖向完整的作品轉變。在英國,水彩畫藝術初步成為完整獨立的畫種,其用色不斷完善,繪畫領域不斷擴展。保羅·桑德比作為“水彩藝術之父”,不斷嘗試新的顏料與繪畫技法,將水彩畫技法推向了全新的領域,含蓄的色塊、軟密的技法奠定了英國水彩畫的古典風格。19世紀,英國畫家透納以雄渾的筆調,純熟的技法,明艷的色彩將水彩畫藝術引領至色彩沖擊強烈的新領域。被譽為“世界風景畫巨人”的康斯太波爾則以黑墨作畫,沖破了以往水彩畫的風格,用色大膽,色調對比強烈,風起云涌、奔放灑脫。20世紀初,西學東漸,水彩畫藝術進入中國,作為舶來畫種,水彩畫能廣泛傳播于中國大地,其主要原因有三點。第一,我國傳統水墨畫在繪畫載體和用料上與水彩畫有異曲同工之妙,長期受水墨畫熏陶的中國人,對水彩畫有著莫名的親切感與熟知感。第二,水彩畫在筆、水、墨的運用技法上,與中國傳統繪畫技法相通,與中國人的繪畫習慣相契合。第三,水彩畫以畫傳意的藝術表現效果,與中國人的繪畫藝術中的抒情達意思想相貫通。水彩畫進入中國后,國人將水彩畫傳統技法與水墨畫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國文化藝術特點,兼具水彩畫藝術精髓的水彩新體繪畫,這種融合使水彩畫得以長久并愈加繁榮。首先,吸納西方傳統水彩畫的藝術精髓。1864年,首個水彩畫教育機構在上海徐家匯成立,由西方來華人士執教,主要教授西方傳統水彩畫技法。其次,水彩畫在中國大地的成長,必然要深植于中國藝術文化土壤之中。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入影響,中國畫家在使用水彩畫技法的基礎上,將中國畫的“形、神、意、蘊”融入其中。如,李鐵夫、李叔同將水彩畫技法與中國畫形式相結合,創作了具有中華傳統民族文化底蘊的“中西合璧”式水彩畫。近代,各類美院的成立為我國水彩畫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舞臺。關廣志、李劍晨等水彩畫教育者在教學與創作上,沿襲了英國水彩畫的傳統技法,將中國水墨畫中的“詩情畫意”“傳情達意”“神形合一”等融入其中,創作出的水彩畫既保留了筆法酣暢淋漓的技法精髓,又具有中國畫的傳統文化意蘊。從中國傳統水彩畫發展可見,水彩畫的發展是外來藝術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從而形成了一個系統、全面、穩而不亂的藝術體系。

現代水彩畫“實驗性”教學的發端與演進

20世紀末,已然在中國大地生根發芽的水彩畫藝術開始廣泛融合中國繪畫技法與繪畫藝術思想,其視覺效果與藝術彰顯力愈發凸顯。一方面,在繪畫技法上水彩畫藝術家不斷創新,以寫實主義語言特點展現強烈的視覺震撼效果,抑或以自我心理變化展現個性藝術形式,凸顯唯美主義藝術繪畫傾向;另一方面,水彩畫藝術家在保留自我個性的基礎上,迎合了市場的需求,由此,水彩畫的現代藝術步伐持續加快。在多元化的藝術環境中,水彩畫與各門類藝術的滲透持續加深,本體語言愈發細化,形成了一門滲透著多元文化、活力旺盛的現代水彩畫“實驗性”藝術形式。

那么,何為“實驗性”呢?究其根本,實驗是對不確定情況進行實物類探索的驗證,即實證探索。水彩畫藝術在探索發展過程中對新技法、新材料、新繪畫語言的應用正是“實驗性”的表現。

水彩畫“實驗性”教學者推崇的是內涵更為豐富的水彩畫概念。現代科技的快速發展,思想觀念多元化,水彩畫藝術也不拘一格,從繪畫材料到繪畫技巧都在不斷改變。如在繪畫用料上,可以增添中國畫顏色、水粉顏色等,還可將油彩、石膏、布料、金屬等引入其中,以增加局部視覺效果。在高校藝術教學日益豐富化、多元化的今天,“實驗性”教學無疑是高校傳統教學模式的突破與創新,這不僅豐富了水彩畫教學形式,還深化了學生對水彩畫藝術的認知,有效幫助學生掌握了水彩畫技巧,激發了學生水彩畫藝術的創新思維,對提高高校水彩畫藝術教學效果大有幫助。

高校水彩畫“實驗性”教學實踐探索

1.繪畫材料的積極嘗試

水彩畫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是繪畫材料,繪畫材料是繪畫的基本載體與介質。在水彩畫“實驗性”教學模式下,教師可以從激發學生想象力與創新能力出發,帶領學生認識繪畫語言的精髓,把握不同材料間的關系,引導學生掌握不同材料的美學價值,使學生學會利用不同材料控制繪畫形式,明確不同材料表達的文化意蘊。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著力引導學生運用不同材料展現造型語言、色彩語言中表達與自身的內心感受,從而創新水彩畫繪畫模式,豐富水彩畫藝術語言形式,激發學生的創作潛能。在日常教學中,水彩畫常用的是水與顏料混合而成的方法和水彩混合后加入其他材料的方法。其中,水與顏料混合而成的有:噴水法、沖流法、流淌法;水彩混合后加入其他材料的有:遮擋法、拓印法、刮擦法、吸色法、油水法、撒沙法、油蠟法等,不同材料將使用不同的技法。

2.靈活繪畫語言

現代高校水彩畫教學不僅要教給學生繪畫技巧,還要帶領學生掌握繪畫的真諦與精髓,不是單一地以水與七色作為介質,而是將多門語言融入其中,打開更為寬廣的水彩畫藝術世界,增強水彩畫藝術的包容性,給水彩畫創作者以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實現水彩畫藝術創作的跨越式發展。現代高校水彩畫教學不再是教條的傳授,而是創新性的引導,這與水彩畫“實驗性”極為契合。一方面,現代水彩畫教學需要向學生傳授基本技術,以技術成就藝術表達,但藝術表達并非一成不變的。因此,需要對藝術表達方式,即技巧進行修飾與完善,培養學生嘗試、觀察、創新的能力,使其可以敏銳觀察周遭的萬千景象。另一方面,水彩畫的根本在于以畫抒發人的情感,而這種情感必定是豐富多彩、千變萬化的。因此,水彩畫在技巧上既有基本規律可循,又不必固守所謂的規律,將繪畫技巧、習慣僅作為表達情感的介質,在繪畫中可以恣意揮灑,嘗試新的手段與技巧,無須考慮是否合理或符合規律。因此,利用水彩畫“實驗性”教學,可以使學生更為靈活地掌握繪畫知識與技巧,擺脫模式化教學的桎梏,帶領學生進行創新發展。

3.充分體現民族特色

在未來的水彩畫創作過程中,創作者應充分體現民族特色,使水彩畫民族特色得以呈現。我國各民族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均形成了各自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上述文化體現在日常生活及民族藝術創作過程中,可以形成獨特的民族特色。我國的哈薩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與其他民族相比,哈薩克族獨特的歌舞形式,成為了其民族的主要特色。因此,在創作哈薩克族水彩畫時,不妨將歌舞元素納入水彩畫當中,使觀賞者能夠根據上述元素,了解水彩畫創作的文化背景,使水彩畫的吸引力得以提升。除歌舞外,創作者還可以將民族服飾特色元素納入創作中,以此展現色彩豐富的民族服飾文化,使更多人了解哈薩克族的民族文化,使哈薩克族水彩畫的民族化創作特征能夠得到更加充分的體現。

4.豐富表現手法

積極利用豐富的表現手法,可以豐富水彩畫的內容,使水彩畫的靈魂得以體現。各類表現手法中,寫實手法是哈薩克族水彩畫創作以來所運用的主要手法。為使該藝術形式能夠得到傳承,現代藝術創作者應避免將寫實特點排除在水彩畫之外,以免導致水彩畫的民族特征無法體現,但單獨利用寫實的手法同樣難以達到提高作品吸引力的目的。此時,創作者可借助他人的創作經驗,通過對畫面明暗、色彩比較以及對各景物比例的調整,增強作品的可觀賞性。例如,可采用明亮的色調,表達人物歡快的心情,利用鮮艷、豐富的色彩,表現哈薩克族牧民豐富的生活方式。同時,通過對景物比例的調整,凸顯畫面主題,在此基礎上,提升作品的感染力和民族化水平。

5.融入個人情感

將個人情感融入藝術創作過程,是凸顯藝術作品靈魂的主要途徑。哈薩克族水彩畫通過對不同表現手法的綜合運用,使作品的靈魂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未來藝術創作過程中,創作者同樣需要借助哈薩克族水彩畫的創作經驗,將個人情感體現在水彩畫中,在提高水彩畫民族特色創作水平的基礎上,使其內涵得以豐富。例如,當創作以豐收為主題的水彩畫時,可將大面積的金黃色充斥在畫面中,利用鮮艷、明亮的色彩表達豐收的喜悅,表達創作者的情感。除此之外,還可通過對人物動作以及相關事物的刻畫,使觀賞者通過作品的特色,了解水彩畫所屬的民族,使水彩畫的創作特點及對觀賞者的吸引力能夠得到體現,讓以哈薩克族水彩畫為代表的各民族藝術能夠被傳承和發揚。

結 語

水彩畫本體語言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概念,其教學應在傳統技法的基礎上不斷進行創新、融合、探索。水彩畫藝術“實驗性”是傳統教學形式的創新與突破,通過靈活運用現代工業繪畫材料,創新繪畫語言技術,既遵循“拿來主義”,又保留藝術傳統精髓。

參考文獻:

[1]陳孝榮:《水彩畫》,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6。

[2]蔣悅:《中國當代水彩畫研究》,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8。

[3]馮菡子:《關于廣東水彩畫教學存在問題的探究》,《美術》2017年第8期,第136頁。

[4]楊慧敏:《技法與修養:高校水彩畫教學探索》,《湖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37卷第1期,第141-144頁。

[5]徐川克:《當代水彩畫教學改革探究》,《大舞臺》2015年第9期,第197-198頁。

[6]呂旸:《高校美術專業水彩課教學改革研究》,《湖南城市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年第25卷第3期,第305-306頁。

[7]李國達:《關于我校水彩畫教學的現狀與思考》,《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年第30卷第7期,第27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