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延安大學魯迅藝術學院(以下簡稱“魯藝”)有著優秀的革命傳統,在陜北這片黃土地上,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當前,魯藝油畫教育應隨著時代的變革走出自己的道路。延安魯藝的油畫教育要樹起一桿自己的旗幟,才不辱沒“老魯藝”的名聲。文章通過分析魯藝歷史和當前魯藝的發展現狀與問題,闡述魯藝新的油畫教育體系和油畫教育思路,提出魯藝的油畫教育應當融合中國的民族文化和哲學思想,滿懷人道主義情懷,走具有中國民族精神的現實主義油畫道路。

關鍵詞】當代 延安 魯藝 油畫 教育體系 發展

近幾年,延安大學魯迅藝術學院美術系油畫教研室對油畫專業的教學方案有過多次調整,整體的教學方案已經比以前合理很多。然而,直到現在,學院培養的學生的專業水平還有待提高。油畫在當代中國的美術學院中是一門很重要的學科。在“老魯藝”時期,由于條件的限制,油畫專業很難開展。而在如今的時代,已經不會像抗戰時期那樣艱苦,對于油畫教學的工具、教室、師資等條件應有盡有。那么當前油畫教育的問題在哪里,其發展又該何去何從,這便是我輩的責任。

魯迅藝術學院的歷史與魯藝精神

魯迅藝術學院,簡稱“魯藝”,有著光榮的歷史傳統,被譽為“革命文藝的搖籃”,在抗戰期間為中國共產黨培養了大批文藝干部,為抗日民族解放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1938年4月10日,魯迅藝術學院在延安成立,地址設在延安橋兒溝的一座中世紀天主教堂里。毛澤東出席成立大會,并發表講話說:“要在民族解放的大時代去發展廣大的藝術運動,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的指導下,實現文學藝術在今天的中國的使命和作用。”1938年4月28日,毛澤東在魯迅藝術學院發表演講時強調:“魯迅藝術學院要造就具有遠大的理想、豐富的斗爭經驗和良好的藝術技巧的一派文藝工作者,這三個條件缺少任何一個便不能成為偉大的藝術家。”毛澤東還為魯藝題寫了校訓:“緊張、嚴肅、刻苦、虛心”,并題詞“抗日的現實主義、革命的浪漫主義”。魯藝的教育方針是:團結與培養文學藝術的專門人才,致力于新民主主義的文學藝術事業。1940年后,魯迅藝術學院更名為“魯迅藝術文學院”。1943年4月,并入延安大學,組建延安大學魯迅文藝學院。

魯藝初期設音樂、美術、戲劇三個系,后又增設了文學系。政治理論和文藝理論為所有專業必修課,各專業的學制最初是六個月,也稱為“三三制”,即在魯藝學習三個月,再到抗戰前線或部隊從事文藝工作三個月,然后再回到魯藝學習三個月。后來學院為加強專業化學習,各系延長為三年,1941年3月之后,學院開始步入正規化、專業化的辦學,設立文藝工作團、歌舞團、美術工作團等團體和科研組織,深入群眾生活,此舉大大提高了教學質量。當時的魯迅藝術學院匯聚了全國各地的藝術家和有志青年,在魯藝任教的有許多著名的藝術家、文學家,如茅盾、艾青、冼星海、江豐、莫樸、古元、王式廓、王曼碩等,美術系的許多教師都是畢業自上海美專、杭州藝專等美術院校。但是當時的魯藝因為條件限制,許多繪畫材料和工具都難以獲得,因而像中國畫、油畫等專業都很難開展,所以當時的魯藝美術系,基本都是以木刻為主,因為木刻材料在延安當地就可以制作取得。木刻和宣傳畫為當時的抗戰宣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抗日戰爭時期,魯藝貫徹執行黨中央提出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政策和文藝方針,把學習與創作實踐結合起來,成為學習、研究、實踐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和貫徹中國共產黨文藝方針的一個重要基地,培養了一大批黨的抗戰文藝干部和文藝工作者。魯藝以藝術作為抗戰的武器,使熱血青年團結一致,鼓舞和激勵人民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因此,傳承和發揚延安魯藝精神,是當前延安大學魯迅藝術學院的責任和使命。

當代魯迅藝術學院油畫教育現狀與問題

從1996年延安大學重新組建魯迅藝術學院以來,到2018年已經22年了。在新時代的洪流下,中國藝術越來越具有影響力,中國的藝術院校也越來越多,“九大美院”“十大藝術學院”以及各綜合大學中的藝術學院不斷涌現。而在當前的21世紀,提起魯藝一般指的都是1938年的魯迅藝術學院,魯藝光輝的革命歷史傳統同現在的延安大學魯迅藝術學院很難聯系起來。客觀地講,如今的延安大學魯迅藝術學院只是全國眾多綜合大學藝術學院其中之一,一所地處經濟相對落后地區的陜北高校,并非全國重點高校。延安大學魯迅藝術學院在全國的影響力除了帶有革命的歷史政治因素以外,在學科領域的影響力還是很小,特別是美術專業。如今的魯藝該如何發展,不僅是院長等領導們應思考的問題,也是每個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

當前的魯藝屬于延安大學的二級學院,許多教學事務都由大學管理和制訂。魯藝分四個系:美術、設計、音樂、舞蹈。每個系之間因為專業個性差異較大,相互之間的交集并不多,彼此之間不存在什么矛盾。美術系下設國畫、油畫兩個專業。油畫專業目前有六名教師。美術系學生先前一級招生60人;從2016年起,一級招收90人;2018年度因教學條件限制,美術系重新招收60人。學生到大三分流專業方向,分國畫和油畫兩個專業選修方向,學生可自由選擇,油畫方向大三、大四各有25人左右。從目前情況看,油畫專業的課程基本都是從三年級開始的。去年,學院調整了一次教學方案,把油畫專業基礎課程提到了二年級下半學期。在教學條件上,基本是每班一個教室,畫架和桌椅等工具都具備。另外,2018年秋季學校搬到新校區后硬件有了極大改善,解決了一直以來沒有美術展廳、教室不夠寬裕等問題。

但是,當前魯藝的油畫教學還有許多問題需要改善,以下列舉幾個主要的問題。

1.應當加強并科學管理學院靜物等教學器材

學院儲藏室的靜物陶罐、花瓶等數量少,種類不多,襯布幾乎從來不洗,所有靜物都是類似以前高考培訓班的模式,美觀的事物較少,而且,所有的靜物都沒有編號,以致有些已丟失或損壞。同時,在教具上,類似屏風、模特座椅、模特服裝等都比較欠缺。在這樣的油畫教學條件下,學生的油畫作品沒有畫意,教師的教學也容易出現趨于單一化等問題。

2.美術模特問題

目前,學院沒有專門的模特。當然,現在除了專業美術學院,許多綜合類大學的美術學院都沒有專門的模特。但是,缺少模特會給教師的相關教學帶來一定麻煩。每次需要模特時,便在學生或學院周圍的居民中尋找,人體模特只能聯系西安美術學院或其他高校專門做人體的模特。

3.師資結構問題

當前油畫教研室油畫專業教師有6人,年齡結構為55歲、54歲、54歲、50歲、36歲、29歲。其中,四人年齡均在50歲以上,都是西安美術學院本科畢業,另外兩人年齡在30歲左右,一個中國礦業大學研究生畢業,一個烏克蘭國立美術學院研究生畢業。從年齡上看,魯藝油畫專業的師資在五年后將會出現斷層現象。因此,今后需要逐步招聘和培養新的油畫教師。

4.專業課程設置

在專業課程設置上,目前一年級和二年級都是基礎課程,包括:素描石膏、素描靜物、色彩靜物、風景色彩、油畫基礎、國畫基礎、臨摹等,三年級分油畫、國畫方向。三年級一年內設創作寫生、油畫頭像、半身像、全身像、半人體、人體、人物組合和版畫、篆刻、攝影、字體設計等專業。四年級實習,畢業創作。可以說學生只在二年級半學期、三年級一年學習了油畫后就要進行油畫畢業創作,這使得學院畢業創作的質量一直上不去,與其他高校相比差距很大。當然,這里除了因為基礎不扎實帶來的問題以外,還有一些學生因報考碩士研究生、找工作等自身原因,無心認真進行畢業創作。在四年的美術學專業理論課教學中,除了中外美術史、美術概論、技法理論(透視與解剖)、心理學外,對于現代美學、色彩心理學、綜合材料學等具有拓展性的課程也比較欠缺。透視與解剖應當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課程,但在這里的教學中,透視與解剖是一門理論課,期末考完就沒有了,學生最后只知道一些解剖名詞,可以說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沒有弄明白肌肉、骨骼的情況。

5.教學培養方向

在教學培養方向上,當前美術學專業培養方向主要是師范類,培養方案和教學體系都是按師范生設置的,這套教學體系是在我國20世紀80年代形成的。但是實際上,在當前油畫教學過程中,這套教學體系既不適應于師范生的培養,也不適應于專業美術生的培養。因此,以后如何定位適應當前21世紀發展的教學體系,魯藝油畫教育將何去何從,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構建魯藝新油畫教育體系

中國油畫教學體系主要是學習20世紀40年代徐悲鴻的古典主義和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蘇聯的油畫教學體系,但不管是哪個體系都是源自歐洲意大利的美術學院。雖然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后,逐漸淡化了蘇聯美術,學習西歐藝術,并結合了中國獨特的民族特點。但是直到現在,中國油畫教學體系從根本上承接的還是20世紀的蘇聯美術教學,且變化不大。另外,中國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學習的蘇聯油畫教學,也是不完全學習,僅有大部分吸取了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油畫教學體系。因此,中國當前的油畫教學需要改革和創新。

延安大學魯迅藝術學院的油畫教學目前沒有一個系統的體系,只是授課教師根據自身的學習經驗傳授學生。目前,很有必要建立一個系統的、完整的,具有發展性的油畫教學體系。一個體系的構建不僅是油畫教研室的工作,同樣也需要學院和學校方面的支持。構建新的油畫教學體系,首先從培養方向開始,在綜合大學中,藝術學院的教學體系區別于專業美術學院的教學體系,在培養方向上是不同的。魯藝的美術專業培養方向主要是師范類,而當前中國高校美術學師范類的培養目標是:“掌握美術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能夠在高校和中小學擔任教學和科研能力的教師、教學研究人員和基本教育工作者,以及具備從事美術創作、評論、鑒賞等方面的能力和相鄰專業的基本業務能力。”從這里可以看出,師范類的美術學專業需要學習的內容很多,可從事的工作面也很廣,基本是什么都會,什么都不精。這樣的培養目標在以前中國人才需求量大、各行業分工不是很細致的時代較有效。但是,隨著時代不斷發展,現在的中國越來越發達,各行業也越來越專業,分工更加明確,普及型人才在當前形勢下已很難適應市場。因此,調整魯藝美術專業培養目標迫在眉睫。師范類基礎性人才培養方案應繼續保留,但是可以重新設立一個新的培養方案,即專業人才培養。其實,目前中國很多高校的藝術學院都已經設立了這樣的方案,在美術系中分了美術教育專業和美術學專業兩個類型,這兩者之間也是相通的。

其次,學院應該設立工作室。工作室的建立可以使魯藝油畫教學樹立明確的目標和方向。從當前魯藝的招生情況來看,油畫專業可以分三個工作室:第一工作室為歷史主題的繪畫工作室。這個工作室主要創作一些歷史主題的油畫,風格可以是現實主義,也可以是表現主義。中國歷史悠久,陜北延安更是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和民族文化,可結合陜北優勢資源,培養主題性創作人才。第二工作室為風景繪畫工作室。油畫中風景繪畫在歐洲流傳已久,中國當前也有許多專門從事風景繪畫創作的藝術家。當然,在具體的課程設置中,風景繪畫工作室的學生并不是只畫風景,同樣也需要畫人物、靜物等。第三工作室為當代表現繪畫工作室。當代藝術盡管在學院教學中屬于非主流藝術,但當代藝術是時代的先鋒藝術。這里的當代表現主要是自由發揮學生創造性的藝術天賦,創造各種條件,用綜合材料等藝術語言,創作具有時代性、超前性、發展性的作品。它可以是結合傳統,也可以是反傳統的。

最后,學院應創新教學課程設置。隨著培養方向的變化,工作室的建立,課程設置必然會有變化,要融入新的課程,就要加強或減弱某些課程,理論教學上需要融入構圖學、色彩心理學、民族與宗教學、現代美學等課程,原先的透視與解剖學、材料學等學科則需要加強實踐性的融合。就專業的油畫課而言,課程時間安排、教學設備和師資人員配備等方面都需要相互配合。美術專業學生大一下半學期結束后,就分專業進入工作室。基礎課程學習只有大一一年,一年級基礎階段不需要再重復高考之前的教學模式,主要以靜物、人物頭像、人物半身像寫生為主,進入各工作室后根據工作室需求發展培養,此時的油畫教育應當多加強手稿練習,在創作前多畫手稿。

魯藝油畫教育新思路

中國油畫教育日趨多元化,藝術教育的核心也是人的教育。一個學校若要發展,第一要素就是人才,人才是任何領域發展的力量。師資的培養和發展是當前延安大學魯迅藝術學院油畫教育中的首要問題。當前油畫教研室教師六人,四位資深老教師,兩位年輕教師。每個工作室平均可供兩人使用。延安因地理條件和其他客觀因素限制,阻隔了高端人才的引進,同時也限制了當前油畫教師的發展。“走出去,引進來。”是20世紀50年代中國美術教育的一項政策,同樣也適合當前的延安大學魯迅藝術學院。魯藝在音樂教育上實施這些方式,但在油畫教育上的進度一直很緩慢。“引進來”不只是請中央美術學院或其他高校的教授、學者來講一堂課或是作一次交流展覽,而是需要長期地、定時地,請不同教授、學者來講課,和魯藝的教師交流學習,而且不應只是中國的,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還可以與意大利、美國等國外的相關人士進行交流。“走出去”就是讓教師走出去學習,不需要在正常的上課時間,暑假、寒假這些假期就可以出去學習。做好這一項工作主要涉及的是資金問題。如果引進一個國內頂級學者,學校每年需要花費幾十萬元,甚至幾百萬元。因此,倒不如花費幾千元或是幾萬元培養自己的團隊,這兩者之間產生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優秀的人才需要引進,而學院自身的教師更需要培養。

延安大學魯迅藝術學院的油畫教育要樹立起一桿自己的旗幟,才不辱沒“老魯藝”的名聲。魯藝油畫應當融合中國的民族文化和哲學思想,滿懷人道主義情懷,走具有中國民族精神的現實主義油畫道路,這是魯藝油畫教育改革的核心方向。現實主義的油畫教學方向,在目前的魯藝看來應該是最好的發展之路。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在中國油畫中歷史悠久,其教學體系等都可以直接借鑒運用。魯藝本就具有很好的革命傳統,現實主義符合魯藝當前條件,可繼承魯藝精神,堅定不移地走出一條現實主義道路,也符合中國當前的時代背景。國家文化部門一直在推動主題性美術創作項目,現實主義創作手法也是中國當代油畫的主流。中國的民族文化與哲學思想需要不斷進行理論補充和實踐學習。油畫自百年前引進中國以來,油畫民族化的問題也一直在探索。美術界說的“民族化”這個詞對于中國油畫而言并不恰當,可以說成“民族性”“民族色彩”。因為油畫只是世界繪畫中的一個繪畫種類,學習西方油畫的表現語言,用它來傳達中國的民族文化和哲學思想,這樣的作品就已經具有中國民族的色彩。在創作中,不必刻意突出民族色彩,應有一定的包容性。

人道主義情懷是一種藝術精神,是一個藝術工作者的修養。大學的油畫教育不僅僅是傳授技藝和知識,同樣也是修心。當前時代,很多人的內心都很浮躁,藝術隨心而動。也可以通過學習茶道、琴藝等其他方式的中國傳統文化來達到修心的效果。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對于油畫的中國民族性也會有更多的思考,將油畫融合中國哲學思想也是中國油畫的發展道路之一。在魯藝當前的發展形勢下,需要不斷開發創新、研究教學方法,這是教育教學中必不可少的。

結 語

當今許多高校都在討論油畫教育的問題,究竟是師范性還是專業性,走傳統路線還是當代路線,眾說紛紜。當前的魯藝對于兩者都需要,高校教育的本質是傳承與創新,油畫教育更是需要多元化的創新和發展,魯藝需要強有力的專業競爭力量,樹立魯藝油畫的旗幟,從而推動油畫教育的發展。時代在不斷更新,魯藝的油畫教育同樣需要更新。在陜北,在延安,在這片黃土地上,生命不息,奮斗不止,魯藝油畫的教育人應當拿起當年抗戰時的魯藝精神,團結一致,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走出一條嶄新的油畫教育之路。

參考文獻:

[1]鄒躍進、鄒建林:《百年中國美術史(1900-2000)》,湖南美術出版社,岳麓書社,2014。

[2]奚靜之:《俄羅斯蘇聯美術史》,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3]任文:《永遠的魯藝》,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4。

[4]徐建融、錢初熹、胡知凡:《美術教育展望》,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