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語法中,定冠詞the呈現出語義形態的多樣性和不確定性。文章依據圖形—背景原理對the的語義、語用和語法現象進行分析后發現,其雖然不能直接影響話語的真值條件和命題內容,卻能反映語言背后的認知機制,映射語義之間的內在關系。在教學實踐中,對the的語言結構表征、語義關系變化的識解和范疇化,有助于學習者提升認知效能,實現語言形式、內容與意義相整合的話語意義,并有助于學習者語言能力的有效形成及發展。

關鍵詞】冠詞 the 圖形—背景 范疇化 應用

基金項目:本文系陜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重點項目“大學英語KACIA課程體系構建與實踐”(項目編號:17BZ033)、延安大學研究生教改研究項目“學科教學英語碩士教學研究三維目標的特征與實現”的階段性成果。

引 言

英語詞匯中,the的使用頻率極高,據英國國家語料庫(BNC,2018)詞頻統計,the的使用頻率為5973437次,居于榜首。且the的用法繁多,《英漢辭海》中列出的用法有31項。在傳統英語語法中,the被視為虛詞,依附于名詞或形容詞中心詞,語義和語法形態復雜多樣且不確定。然而,在現實的語言運用中,the的作用卻遠非“虛”比,雖不能直接影響話語的真值條件和命題內容,卻能反映語言背后的認知機制,映射語義之間的內在關系。通過語言認知的圖形—背景機制,可以較為有效地對the的語法和語義關系予以識解和范疇化,進而作出更為合理的詮釋。

圖形—背景的語言認知機制

語言不是自主獲得的產物,語法是概念化的過程,語言知識產生于語言運用(Croft and Cruse,2004)。語義、句法等范疇和結構是在具體的語言用法中形成的。語言的運用不完全受語法規則的制約,人們觀察和認識事物的方式決定了語言的形式(高治東,2015)。語言認知的經驗觀強調認知經驗在范疇化過程中的重要性,凸顯觀凸顯特征在語言研究中的應用,注意觀關注認知主體在信息組織中注意力分配的問題,三者在本質上具有內在的一致性。

作為語言組織概念內容的基本認知原則,圖形—背景是指當觀察或理解一個事物時需要另一個事物作為認知參照,而所關注的焦點即是圖形,參照則為背景(Ungerer & Schmid,2014)。一般而言,圖形和背景之間存在相互轉換或相互分離兩種基本情況(匡芳濤,2003)。共現特征和單顯特征是圖形—背景的兩大特征(劉國輝,2006),其中,共現特征具有圖形和背景部分重疊的重疊性,移動和可控的離散性,不固定和相互轉換的任意性,可重復使用的遞歸性,易于識別、層次清楚的層次性,以及界限有時是模糊的模糊性等六類基本屬性。

傳統語法僅是對the用法的簡單羅列,致使對the的認知負擔加重,使用難度加大。本文主要以《英漢辭海》中the的用法及例句為語料(王同億,1991),嘗試依據圖形—背景原理,從語義、語用和語法三方面進行詮釋,有助于學習者實現語言形式、內容與意義相整合的話語意義,以及語言能力的有效形成和發展(高治東,2018)。

the結構的圖形—背景詮釋

1.語義詮釋

(1)指已經提到或談話雙方都能知道的特定的人或事物,如:

①Look,a car has stopped there. The car is very beautiful.

②Close the window,please.

說話人和受話人雙方享有共同的car和window知識背景,但是僅表泛指,用the表明雙方已經知道的特定事實,凸顯出其圖形的位置被感知。

(2)用于獨一無二的事物、河流、山脈、群島、海峽等表示自然現象的名詞前,如:the sun,the Himalayas等。

此用法體現了圖形和背景的重疊性。以整個自然界作為認知參照點,the的使用使獨有的事物和現象從背景中分離出來,在知覺上凸顯成為圖形。

(3)用于形容詞最高級和比較級前,主要指兩個或多個被比較的人或事物中的一個,如:

③He is the elder of the two brothers.

圖形—背景理論的本質是比較。此處圖形和背景共現,以已知的比較對象為背景,用the凸顯其中的一個成為圖形。

(4)用于逢10的數詞的復數形式前,指世紀中的年代或人的約略年歲,如:

④In the eightie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圖形—背景的任意性表明二者之間的關系是互動的,即在一個場景中作為圖形,在另一個場景中可能作為背景。以整個時間空間為背景,則century是圖形;以eighties為圖形,century又成為背景。

2.語用詮釋

(1)與表示時間單位或意義的名詞連用,表示“當前的”“在考慮中的”等。

⑤This is the word to be used here.

⑥The best movie of the week.

主觀上把所有的word和movie作為認知的參照,用the將其分離主觀凸顯成為圖形,增強與背景的區分度,限制推理范圍,起到語用上的制約作用。

(2)用于姓氏、階級、民族等的復數或可數名詞的單數前表示一個整體。

⑦We often dine with the Browns.

姓氏、民族的復數是泛指,具有不確定性,且其在能指和所指之間具有自在性,the的使用將二者結合用于表示特指的一類或一個整體。傳統意義上的主語we在此作為圖形首先被感知,賓語Browns則是背景起襯托作用,具有模糊性和任意性。以the限定之后,使得語境網絡由泛指變特指、由未知變已知。

(3)用于人的姓名前,指其作品;用于品牌的名稱前,指產品;用于可數名詞的單數前,指其屬性、功能等;用于某些形容詞或分詞前,指一類人或某一抽象概念。

⑧Do you know where the Kodak is made?

運用隱喻的認知模式,把源域的部分特點映射到了另一認知域。作為圖形的部分能凸顯其不同凡響的功能、特性或屬性。例句中Kodak并非只是一個名詞,而代表的是其品牌的相機。

3.語法詮釋

(1)方位關系中的the結構

In the front of表示“在……(范圍內的)前面”,突出front的特性,用the來強調使其具有高度結構被感知,即作為圖形,進而更加凸顯front的地位,強調其的正前面,而in frontof表示“在(范圍外的)前面”。

⑨A cat was sleep in front of the table.

table的位置是已知的,為背景,而cat的位置是未知的,為圖形。

(2)比較關系中的the結構

表示比較關系的結構一般具有句法象似性和結構對稱性。例如:the same…as…,the more…the more…,on one hand…,on the other hand…等。

⑩The sooner,the better.

依據對比較結構中語言結構的分析,認知語法認為因是背景,果是圖形。

[11]On one hand,they want to go to the zoo;but on the other hand,they ought to be studying.

例句中,on one hand顯然作為背景,而on the other hand才是被感知的圖形,因為后者中the的凸顯作用,使認知主體更多地把關注點聚焦于此。

結 語

認知語法認為,語言的運用不完全是語法規則制約的,而是由人們的經驗結構和認知方式決定的。依據圖形—背景理論對the語義的多樣性和使用的不確定性進行分析可發現,在教學實踐中,充分利用圖形—背景理論對the用法本質結構的識解與范疇化,不但有利于解釋語義形態的多樣性與不確定性問題,而且有利于減輕學習者的認知負擔,進而有助于提升對英語中語義和結構較為復雜的the等語言單位的認知效能。

參考文獻:

[1]Croft,W and D. A. Cruse.“Cognitive Linguistics,”Cambridge UP,2004.

[2]British National Corpus(BNC),http://corpus.byu.edu/bnc/2018-5-5.

[3]Ungerer,F. & Schmid,H. 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14).

[4]高治東:《語言認知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

[5]高治東:《外語知能關系論》,天津大學出版社,2018。

[6]匡芳濤、文旭:《圖形—背景的現實化》,《外國語》2003年第4期。

[7]劉國輝:《圖形—背景空間概念及其在語言中的隱喻性表征》,《外語研究》2006年第2期。

[8]王同億譯:《英漢辭海》,國防工業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