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改革是今天基礎教育領域“最熱門”的一詞,對其內涵的理解眾說紛紜。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種不同見地,不同認知,不同表述層出不窮,課堂教學模式化構建五花八門,讓人眼花繚亂。更有甚者,賦予課改一些千奇百怪的“新思想”,以奪人眼球。課堂教學套用模式、情境創設牽強附會、評價語言濫用失真、學生活動放任自流、教師作用退居二線、教學實效花拳繡腿等等,使一些年輕教師對教育本真感到迷惑,不知所措,丟失了教育的根本方法和路徑。這些問題必須引起我們教育工作者的反思,反思不是否定,不是不改革,而是更好、更科學地促進教育改革。

筆者以為,課程、課堂之所以要改,主要是因為今天社會進入了新時代,社會在變,活法在變,需求在變,教育的內容、方法與途徑自然要變,這就是當今必須全面實施教育改革的主要原因。但教育的本真沒有變,就是發展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所以,任何形式的課堂教學改革必須基于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成長規律這兩條鐵律,否則,再花哨的形式主義的課堂教學改革都是無效的,也是不會長久的。教育的成效影響著受教育的個人、家庭,也影響著社會進步和國家發展,只有把個人、家庭、社會、國家的需求緊密聯系在一起,把受教育者個人成長與社會文明進步緊密結合,教育改革才能被學生、家長所接受。同時,教育也需要把受教育者的長遠目標和階段性目標相結合,如果不考慮階段性目標,就缺乏載體,只高談遠期目標,就會使目標落空。學生、家庭和社會就難以接受。

在我們課堂教學中,必須牢記教育本真,做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并重,以知識為載體,以能力為目標,離開知識談能力是空洞的能力論,只有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將知識轉化為能力,才是真正的能力。過程與方法是學生獲得知識,提升能力的路徑和必要條件,而且是學生生存、成長、發展、創造所必須經歷的過程,但它是依附于知識與技能的,不可能離開知識與技能而獨立存在。在學習知識,提升能力的過程當中,豐富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真正讓課堂有趣、有料、自然、真實,順應學生認知成長規律,教學內容和方式上做到扎實、充實、豐實、平實、真實,讓學生具有成長感,全面落實教學的三維目標。

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改革實施當中,深度思考,正確處理好幾個關系。一是正確認識教與學的關系,堅持教與學的統一。以學為核心,并不否定教,相反,是對教更嚴峻的挑戰。“教是為了不教”的“教”是最偉大的“教”,教出個性,追求風格,也是教學改革的超越,把學與教割裂開來、對立起來,也是對課堂教學改革的錯誤認識。二是理順課堂改革與教學質量的關系,質量是目標,課堂教學改革是改良方法與途徑,二者不是相克,而是相生的。三是理順樂學與勤奮的關系,課堂要成為樂堂,樂堂不等于玩堂,樂堂更是學堂,追求精神上的樂學,行動上的勤奮。四是正確認識“會學”與“學會”的關系。學會才能會學,會學才能達到學會。五是處理好“說”和“聽”的關系,只有會傾聽的學生,才會有發現,才會有質疑,才能說正確,才能更好地發展自己。六是要處理好“動”與“靜”的關系。要動起來,但也要能靜下來,思考要靜,聽別人展示要靜,教師點撥要靜,只有動靜結合,才能達到理想的課堂效果。

只有符合規律的,符合時代要求的,符合大眾需求的事物才能被大家所接受并推廣,才能永恒。教學改革也是如此。

(作者單位:柞水縣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