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甘寧邊區延安中學,是黨中央和邊區政府于1938年8月在陜甘寧邊區最早創辦的一所普通中學,也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創辦的第一所中學。根據戰爭形勢變化結合邊區實際需要,從最初的陜甘寧邊區中學、邊區師范、延安師范、陜甘寧邊區延安中學、行知中學、第四后方醫院、延屬分區黨校,發展為陜西省延安中學;并在各個時期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秉承“為革命戰爭服務、為邊區人民大眾服務”的辦學方針,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以及邊區的建設培養了大批人才,將學校辦成了陜甘寧邊區中等教育的楷模,形成為一所“大延中”,積累了在非常時期十分艱苦的環境中創辦中等教育的寶貴經驗,無論是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還是在中國近現代教育史上,都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一、陜甘寧邊區延安中學的辦學經驗

(一)以政治教育為抓手,培養學生樹立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崇高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和動力,也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集中體現。陜甘寧邊區延安中學在各個發展時期均無一例外地重視理想信念教育,其核心是要求學生樹立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并對學生實施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教育。邊區中學時期,一方面要與日本侵略者斗爭,另一方面又要應付國民黨頑固派的軍事摩擦和經濟封鎖,這種形勢需要一種精神力量把廣大師生凝聚在一起,而這種精神力量就來源于學校對學生理想信念的教育。這一時期,理想信念教育是以實施國防教育,培養有民族觀念、有民主思想、有抗戰建國之能的新青年為宗旨。具體表現在政治課的設置及內容:一周安排三節政治課(有很短的一個時候增至四節)。其中一、二年級共同上的政治課如精神總動員、抗戰形勢、全民族當前任務、論新階段及青年問題等,在政治課內占的分量相當重。邊師時期,學校的政治教育主要是表現在利用政治、社會科學、歷史等科目及實際抗戰活動提高學生的民族意識、政治覺悟,并且使之養成一個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與正確的科學世界觀。延師時期的教育方針:確定延師是干部學校,是為政府訓練師資和區鄉級干部的學校。因而這一時期的政治教育是以為工農大眾服務、為邊區革命服務為目標的。

(二)以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為手段,發揚自力更生和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勤儉節約是陜甘寧邊區延安中學的優良傳統,學校將這種優良傳統貫穿于其發展的各個歷史時期,這對于塑造學生健康的思想意識,正確的價值導向和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意義重大。而自力更生和艱苦奮斗的精神在學校組織的各種生產勞動及社會實踐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在革命戰爭環境中,延安中學面臨物質資源嚴重匱乏、辦學條件異常艱苦的困境,因而一方面響應邊區政府號召開展生產勞動,通過自力更生解決生活和辦學問題,另一方面在學生中提倡勤儉節約、反對浪費行為。1940年12月16日邊區政府教育廳生產自給委員會《關于生產自給各中等學校和劇團的指示》中明確了生產自給的重要意義,并給各個學校分配了生產任務。其中邊區第一師范人數400人,按照每人借給資本五元,共需分配資本2000元,贏利6000元,學校達到了部分自給。邊師第一年,是在生產、搬家、建筑、學習的交替中進行的。其中,秋收勞動占時21天,開荒種地53天,鋤草39天,搬家43天,建筑校舍109天。學生在這些生產勞動過程中,不斷克服困難、發揮創造性,磨煉意志力,培養了學生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品質。生產勞動之外,延安中學師生還參加冬學社會實踐活動,深入農村各縣開展調研活動,鍛煉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勞動觀點和群眾觀點。

(三)貫徹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原則,在教學中不斷發揮創新精神

延安中學貫徹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在教學中發揮主動性、創造性,將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實習活動有機結合,達到學與用的結合,增強學習針對性。邊區師范在頭一年中,除課堂學習外,還進行了開荒種地、秋收、鋤草、搬家、建筑校舍等生產勞動,部分師生還分配下鄉辦冬學。盡管勞動耽誤了一定的學習時間,但在當時特定環境下,這些活動不僅解決了學校師生的生活問題,而且培養了學生創造性精神。

延安中學時期,師生們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不斷創新,實現了理論與實際、學與用結合的目標。延中在教學上采用陶行知提出的“教學做合一”的方法,并取得良好效果。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教、學、做合一就是以“做”為核心,教師在“做”中教,學生在“做”中學。延中通過“教”與“學”同“做”結合,同實際的生活結合,來反對死教育、死學校、死書本;通過生活教育打破“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傳統舊教育,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發揚學校的創新精神。

二、陜甘寧邊區延安中學的歷史意義

(一)通過不斷改革機構建制、培養任務和教學內容將學校辦成了“大延中”

如果說中國共產黨在陜甘寧邊區創建延安高等教育體系,先后將八所院校調整合并為一所綜合性正規性的延安大學,從而凸顯出現代大學制度的主要特征,基本建成了現代大學制度,那么在中等教育方面,黨中央和邊區政府根據戰爭形勢變化與邊區實際需要不斷調整與改革延安中學的機構建制、培養任務和教學內容,將延安中學辦成為陜甘寧邊區中等教育的楷模,形成了“大延中”。學校教育既為升學作準備,又通過辦附屬小學作為中學的實習園地,通過辦地方干部班為學校所在地方培訓干部,同時又緊密聯系實際為社會需求服務。

陜甘寧邊區延安中學在其發展的各個時期,為適應邊區形勢和任務變化的需要,不斷調整培養任務及其職能屬性。邊區師范主要是以培養小學師資為主的干部預備教育。據1942年調查結果顯示,邊區師范第4師范班,共有學生28人,其中當小學教員24人,升學1人,留校工作2人。可見,任小學教師的比重占到總數的60%,升學只占到18.5%。1942年邊區師范接收裴莊小學為附屬小學,作為師范生的教學實習場所。通過實習提高了學生的教學能力,收到了良好效果。1943年,中等學校整學會議之后,邊區的中學和師范都開辦地干班。1944年邊區政府確定中學、師范承擔提高現任干部與培養未來干部的雙重任務。延安師范、延安中學、行知中學均開設了地干班,培養地方區鄉干部,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提高他們的實際工作能力,鍛煉正確的思想意識和優良的工作作風。而延屬分區黨校就是徹底實施干部教育的學校。

陜甘寧邊區延安中學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將教學內容與邊區實際相結合,以達到為邊區社會服務的目的。“邊中”學生開設“訓練宣傳群眾的技術”課程,以使學生掌握動員群眾支持抗戰的方法。邊區師范學生下鄉辦理冬學,一方面提高了群眾文化水平,另一方面使群眾了解政府的政策,從而成為邊區政府和群眾之間的橋梁。第四后方醫院時期,師生學習醫療護理等技術直接為傷病員服務,使其重返戰場。這些都充分體現了邊區延安中學為邊區社會服務的功能。

(二)在不同發展時期培養人才的過程也是對延安精神弘揚與實踐的過程

延安中學始終將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培養目標的首位,并將其作為形成學生崇高理想信念的重要精神來源。延安中學開設的政治、時事政策、社會學、歷史等科目及抗戰實踐課程,提高了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政治覺悟,樹立了學生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與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延安中學響應教育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的號召,做到實事求是、理論與實踐相統一。例如,行知中學在1946年組織學生開展農村調研活動,主要內容是對群眾進行識字教育、時事教育,調查農村一般情況、幫助群眾寫對聯的年節活動等。這次活動師生深入到群眾中間,接觸到實際問題,并嘗試在做中學,逐步鍛煉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比在課堂教育效果好。這種在實踐活動中進行教學的新方法,體現了教學做合一,理論和實踐相統一。

延安中學師生發揚了自力更生和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陜甘寧邊區延安中學成立初期面對物資匱乏、經費困難的艱難條件,就是采取自力更生的辦法解決的。沒有校舍,師生就自己動手新建;沒有教材,教員就自己編寫;沒有筆墨和紙張,就用樹枝、石子在地上書寫。師生遇到困難時千方百計想辦法解決。在大生產運動時,延安中學師生自己動手開荒種地、秋收、鋤草、搬家、建筑,這些生產勞動既解決了學校的物質生活困難,又培養了師生艱苦奮斗和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

延安中學的師生發揚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實干精神。他們深入群眾宣傳抗戰最終勝利理論,報告抗戰軍事進展,傳達政府制定的政策法令、幫助抗屬勞動、組織識字小組和冬學、幫助鄉村小學解決實際問題等,了解群眾生活,和群眾打成一片,學生關心群眾、為群眾服務的熱情高漲。這不正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體現嗎?行知中學組織學生寒假下鄉一個月即有顯明的效果。一個學生在日記中寫道:“我把戰爭情況給講了一陣,那老漢把三國的故事給我講一頓,談得真是親熱極了。接著他端了一盆稀飯叫我吃。”“他們對識字是很喜歡的,而對我們又是這樣熱愛,我們一定要把字給他們多教一些,這才對得起他們。”這些日記內容真實地反映了學校師生愛群眾,為群眾熱情服務的事跡,是密切聯系群眾的具體實踐。

所以,延安中學在辦學過程中不僅大力弘揚延安精神,而且也形成了自己學校的教育精神。這種精神如同抗大精神、南泥灣精神、整風精神、白求恩精神一樣,是延安精神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當下經濟蓬勃發展,中小學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市場經濟影響,生發出諸多教育問題,如教育越來越奢華,越來越功利,應試教育日趨嚴重;家長焦慮、攀比,包辦孩子的一切;孩子“巨嬰化”,只會學習等問題,從而導致其在生活中未經歷過困難,未遭遇挫折,一旦遇到困難、遭遇挫折,則不知如何解決。針對這種情況,號召全社會學習和發揚延安精神,培養中小學生吃苦耐勞的品質,對他們今后的學習和成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延安精神包括延中精神應在全社會加以提倡和發揚,使其進學校、進社區、進家庭,有效地傳承下去,充分發揮其育人價值。(王麗華,青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研究生;栗洪武,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