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主題學習”:為學生的長遠發展奠基
作者:李星蓉
發布時間:2018-10-22 10:38:2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語文主題學習”實驗開展以來,榆林實驗小學充分發揮教學研究的引導作用,充分利用學習資源,學校和教師大膽進行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減少講授時間,增加學生獨立閱讀時間,將課堂變為學生喜歡的樂園,在教學實驗活動中也總結出了不少好的經驗和做法。
一、提高認識,普及理念
“語文主題學習”給語文注入了生機與活力,這是一項利于學生成長,利于家長培養,利于學校發展的大事。“語文主題學習”叢書不僅是學生課內閱讀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課外增加語文知識積累的一個方面。學生通過大量閱讀,可以把課堂內的收獲,納入自己從課外書籍里獲得的知識體系里去。學生學習語文僅僅靠教科書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廣泛地涉獵課外讀物,從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實驗初期,學校成立“語文主題學習”研究小組,由教科室牽頭,校骨干教師參與實踐研究,引領全校老師認識“語文主題學習”,接納“語文主題學習”,嘗試“語文主題學習”。
二、立足課堂,深化改革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學生的知識來源于廣泛的閱讀涉獵,因此提高閱讀興趣和培養好閱讀習慣是很重要的。我校大力改革課堂教學,為“語文主題學習”實驗提供可操作的辦法,以課堂教學的高效率來實現語文學習大突破。依據新課程理念,深入開展語文課堂教學研究,最大限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課堂活力,提高教學效率,大面積提高質量。學生可以根據任務和要求閱讀課文,有目的、有針對性地收集資料、篩選信息,力爭在有限時間內閱讀更多與主題相關、相似、相近甚至相對、相反的文章,及時發現疑難問題,作為小組內互相學習的依據。學生在閱讀中感受、體驗、發現,以自己的閱讀體驗為支撐,達到對文本的真切解讀與感悟,也可對文章的整體賞析進行展示,讓學生說感悟、談體驗,從而在活動中充分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三、加強研究,總結經驗
我們在“語文主題學習”實驗的基礎上積極探索,總結出我們自己的經驗,并把它們加以整理、總結。同時,我們經常關注其他學校的一些好經驗,組織教師認真學習,借鑒先進經驗,取長補短,使這項成果讓更多的學生受益。語文課程改革是一項系統的工程,要真正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還必須從語文課程的整體進行考慮。為此,我們為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提供的鮮活的經驗,開始了對“語文主題學習”的探索。
(一)積極倡導“經典誦讀,營造書香校園”
為激發學生的讀書熱情,學校開展了“倡導經典誦讀,營造書香校園”和書香進家庭活動。學生誦讀內容為我校校本教材《陽光少年——國學經典讀本》及一部分國學經典背誦,讓學生初步感受祖國的古典文學精髓。既積累了語言,又鞏固了生字。
誦讀落實也是非常重要的:分解內容,每周完成指定任務。在校注意引導和檢查,利用晨讀、班隊等時間,組織打擂臺、成語競賽等活動,激勵學生鞏固、落實。
利用學校一年一度的校園藝術節、科技節、體育節等校園文化活動,讓學生寫一寫參觀記、實踐報告、研究報告等,這對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效果極佳。
此外我們還開展“親子共讀,營造書香家庭”活動。我們通過給學生發放親子閱讀卡的形式,分年級向家長推薦優秀的課外讀物,并指導家長與孩子一起有效閱讀。
(二)積極開展班級讀書會活動
首先,推薦讀物。閱讀內容的選定遵循“指定性”與“自主性”相結合,“趣味性”“廣泛性”與“思想性”相結合的原則,通過調查研究和學生自主選擇等形式,擬定和推薦了《小學各年級課外閱讀書目》。
其次,廣開渠道,解決書源。學校盡可能創造條件,結合少年兒童的特點,不斷增加書刊,供學生自由選擇,并在各班建立“班級圖書角”方便學生閱讀。學校每學期初發動學生推薦自己最喜歡的書,登記編號,設專人保管,互相借閱,資源共享,使學生閑置在家的書也能夠流通起來。
再次,師生攜手,將學習進行到底。為使學生的主題閱讀成效更顯著。在閱讀方式上,我們開展了“涉獵性閱讀”:在閱讀的數量上“多多益善”,在閱讀的質量上“不求甚解”——總體感悟,大局把握,在閱讀方法上“一目十行”——跳讀為主,理解為輔。有時又進行“積累性閱讀”。“為學之道,在厚積而薄發。”為了更好地達到積累之旨,閱讀時我們要求學生輔之以列提綱、摘錄、作卡片等手段。
我們還開展主題閱讀專題活動。這一活動的有效開展更能激發學生閱讀叢書的興趣,提高閱讀質量。在閱讀課上,我們教研組開展了童話故事會、人物評論會、佳作欣賞會、精彩片段誦讀交流會等活動。
(三)多種活動推動學習
老師想方設法讓學生自己交流讀書成果,給學生提供展示交流平臺,讓學生暢談讀書收獲,享受成功的喜悅,實現自我創新。通過健全評價機制、積極開展競賽活動等措施提高學生的課外閱讀熱情。
(四)以校為本,打造教師隊伍的專業化
以校本為基地,實施教師發展專業化工程,細化教師專業成長的發展梯度,即整體合格,局部突出,部分領先,個體拔尖的隊伍結構。全校語文老師在周二下午集體備課,或舉行公開課、研討課、觀摩課,大家一起聽課、共同評課,交流對有關教學理念、任務的理解和實踐經驗,探討如何解決問題,共同提升教學水平。
學校積極開展各類活動,提升教師素質。一是開展教師素養大賽,督促教師提升自己的整體素養。二是抓實教師“三基”工程,即教學基本功、基本專業技能、基本專業知識,積極開展讀書活動,豐厚教師的文化底蘊,讓讀書成為生活常態。三是優化教研模式,根據教師個人專業發展的方向,實現最優化分配與組合,將教師分為語文組、數學組、英語組、綜合學科組四個教研組,積極開展“三段式互動”校本教研模式。
(五)打造特色,促進教學改革的特色化
1.營造濃厚的讀書氛圍
走廊文化彰顯讀書特色。在教學樓的走廊內創建了以“德、智、體、美”為主題的走廊文化,每個主題又細化為不同的小版塊,師生的讀書成果不時出現在展板上。
文化廣場提升讀書氛圍。學校對綜合樓的每一墻垛都進行了主題鮮明的設計,墻壁上讀書的名言警句、古詩詞配畫、古典名著等內容,一個個色彩鮮明的故事,一個個生動逼真的人物形象就像流動的文化廣場,激發了學生的讀書興趣,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形成了“以讀輔德,以讀輔智”的教育,彰顯了一種獨特的書香特色。
2.閱讀課是培養讀書能力的保障
為了培養學生讀書能力,保證讀書的質量,學校將閱讀課納入學校的校本課程設置中,每周專設1課時閱讀課,學校根據低、中、高各年級段學生的特點,分層次、分步驟制定出閱讀指導的要求,以學年為單位擬定出閱讀書籍目錄。每周的閱讀課上,學生要展示每日收集背誦的“成果”,或是學生交流書籍心得。
3.拓展豐富多彩的語文生活
一是文化早餐。每天語文課開始的前3分鐘,學生輪流進行朗讀點評,語言表述、話題說話等,內容有美文鑒賞、新聞發布、講述故事等。二是書香校園。通過國旗下講話、主題班會、午間誦讀、讀書沙龍等活動方式,鼓勵學生“立志讀遍天下書”。三是文化藝術節。學校每年舉辦一屆校園文化藝術節。朗誦比賽、演講比賽、作文競賽、書法比賽、手抄報比賽等活動,均為學生提供了展示文學才華的舞臺。
四、收獲成長,樂享成果
我校已初步形成“自主—合作—互助”三位一體的“語文主題學習”教學模式。教師的教學觀念發生了根本變化,即:扭轉了以往語文教學重語文知識教學、輕語文實踐的偏頗作風;打破語文教學的封閉式格局,變革了以講課文為主要教學活動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聽、說、讀、寫能力,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科學的學習方法。
通過改革,培養了廣大教師勤奮鉆研、敬業奉獻的精神,調動了廣大教師深鉆業務、勇于探索、不斷學習、強化素質的積極性;通過改革,促進了各學科教科研氛圍的形成,輻射帶動了其他學科教學改革,推動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實施;通過改革,使學生學得有法、有趣,培養了學生好學、樂學、愛求知的良好品格,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 陜西省榆林實驗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