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語文課的最終歸宿——記我和學生的“語文主題學習”實驗
作者:李艷梅
發布時間:2018-10-22 10:35:0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自從學校開展“語文主題學習”以來,作為語文老師的我,深切地感悟到:“生活就是語文,生活的內涵多大,語文的外延就多大”;語文教學要實現“人文性回歸”。所以語文課堂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把語言文字轉化成學生的情感體驗。這樣我們教師的任務就定位成了在有限的時間內,最大限度地照顧到絕大多數人的閱讀感受,真正突出學生的主體性,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不再把語文定位為一種知識的教學,而更多的是一種生命的體驗,生活的積累和文化的熏陶。所以說,從這樣一個意義上來看,與傳統教學比起來,我們應該對語文產生出更多的認識,下面簡單地談談我在實驗中對“語文主題學習”產生的理解。
一、“語文主題學習”是生活的閱讀
語文是具有復雜情感的,這種感情性是依托于什么存在的呢?當然是語言文字。“語文主題學習”立足于把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結合起來,提倡生活的學習和生命的成長。
以前很多學生只是為了消遣,沒有背誦和摘抄的良好習慣,也不太喜歡利用工具書查不懂的地方,雖然同樣在閱讀,但是很少有對語感的領會和知識的積累。
于是我們認為,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以及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輔以語言文字的積累對于語文學習至關重要。課標以全新的理念談到了課外閱讀的問題,要求“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有較豐富的積累”,不僅對課外閱讀量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并且對課外讀物提出了建議。“有較豐富的積累”不僅是指語言的豐富,還包括精神世界的豐富。因此,指導學生課外閱讀,必須做到質和量相統一:既要讓他們完成量的規定,又要讓他們在閱讀中真正受益,努力使每一次閱讀都成為豐富語言和精神的有效閱讀。而“語文主題學習”實驗的開展強調課內大量閱讀,的確有利于促進學生語言和精神的協同發展,是優化語文教學的有效途徑。
我鼓勵引導孩子把零用錢攢起來自己購書或借書,讓孩子的心進入到書中去,和作者一起快樂。為此我在班內開展了“買好書,讀好書”活動,并為學生開列了一張圖書清單,向學生推薦一批適合他們閱讀的優秀作品,如《笑貓日記》《夏洛的網》《小兵張嘎》《中華上下五千年》《愛的教育》《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少年兒童百科全書》等,還發動大家每天節省五角零花錢,一個月買一本好書。頭一個月全班學生共買各類圖書56 冊。這些圖書由語文課代表統一登記,編訂一份全班同學的圖書目錄,張貼在班級宣傳欄內,鼓勵同學們相互借閱。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閱讀空間。
一時間,全班課外閱讀的氣氛空前高漲。學生們通過一個學期的讀書活動,已初步養成了閱讀的習慣。同時,通過一個學期有計劃有目的的閱讀,學生們的眼界開闊了,知識豐富了,思想境界也提高了,這些已在他們的作文中有較多的反映。說真的,這著實讓我驚喜了一把,我覺得,這個活動一定要繼續開展下去。
趁著我們學校搞“語文主題學習”實驗,我和孩子們抓住有利時機,一起發瘋似的閱讀,貪婪地汲取精神的營養。孩子們面對那些好的片段一遍又一遍地讀,他們還自發地建立起精華摘抄本,把那些優美的詞句、精彩的片段、典型的事例,或名人警句,或典故格言,或巧妙的構思、精巧的謀篇布局等等,及時摘錄下來,以免遺忘。這無疑又為自己的寫作準備了有價值的寶庫。為了鼓勵他們的舉動,我還安排了定期展覽,評比。并且把各自的精華本相互傳閱,相互借鑒學習。后來他們不光摘抄了,我還引導他們在摘抄內容后面寫出自己的感受,少則幾個詞,幾句話,多則一個片段,一小篇。時間長了,他們往往按捺不住內心的想法要有感而發了。
課標提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
“語文主題學習”實驗以豐富學生的閱讀為手段,目的是為了使學生接觸他們沒有經歷過的生活和體驗,從而獲得對生活的豐富的認識和體驗。
二、“語文主題學習”是綜合性的積累
在大量的閱讀中我們積累的是字、詞、句,是語言,積累多了可以形成一種積淀,成為語文學習的堅實保障。字詞積累是沒有色彩、味道、情感的,但可以幫助我們去進行閱讀,我們必須通過閱讀去感受豐富多彩的生命,所以閱讀成為了學生接受語言,積累語言的一個必經階段,沒有閱讀,積累也就無從談起。我們要學生學說話,寫作文,但是如果學生沒有充分的閱讀做基礎,那么不但說話不生動、無主題,作文也會是一紙空話。
學生之所以寫作文時愁眉苦臉、抓耳撓腮,其實還是因為頭腦中的詞匯匱乏。為此,我規定一周內得有兩次家庭作業是背誦的(另兩次摘抄)。背誦的內容自由選擇,課內課外都行,前提是自己喜歡的,內容充實、精彩的、感人的,發人深省的。背誦數量上也自己決定,但要由家長檢查、簽條。回到學校組長抽查,老師抽查。摘抄的內容也全由自己做主,每次由老師批閱,老師根據學生摘抄的內容和認真態度得出等級。這樣堅持了半年,孩子們已有所積累,寫作文已開始不再發愁。這說明我們的實驗已初見成效。閱讀實際上就是讓學生在共鳴中得到一種提高,我們在閱讀過程中可能有這樣的感覺,對某一種情景、人物、感覺,無法用語言來表達,感覺很鈍澀,“眾里尋他千百度”而不得,但是在閱讀的過程中可能會突然發生某種認知的碰撞,會感覺這恰恰是我想要表達的一種意思。“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豁然開朗。實際上這正是一種語言學習的過程,而這一過程卻是刻骨銘心的。閱讀多了,這樣的過程也會多起來。
三、“語文主題學習”是個性化的閱讀
“語文主題學習”是個性化、民主化的學習,是心靈之間的平等對話。為了進一步推動“語文主題學習”實驗,讓每一個學生喜愛語文,喜歡語文課,愛讀書,語文能力不斷提高,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我們學校開展了 “閱讀之星”評選活動。“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不是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關系,無論是在個體人性上,還是在課堂閱讀層面上,雙方的地位應該沒有高下之分:教師能理解的,學生并非不能理解;學生不明白的,教師不一定就能明白。教師的優勢只是優先占據了教學資源和具有相應的專業知識而已。“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平等的閱讀氣氛能夠開出創造之花,反之則會壓抑個性,制造出裝知識的書袋子。在學生的閱讀中,老師往往不放心,其實“語文主題學習”的內涵應該是十分豐富的。對于我們語文學習來講,我們要探究文章的思想和情感,它包括對語言的積累、語言的品味揣摩、文章表現手法的賞析、字詞的積累和歸納等。這些都可以作為我們語文學習的主題。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問題:一節課我們給學生閱讀了,但是老師還是牽著學生走。“下面給同學們幾分鐘時間,先閱讀第一篇文章”,然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老師邊讀邊強調,一會兒注意這個,一會兒注意那個,然后再讀第二篇文章,期間也是不斷地強調注意事項。至于這樣的閱讀是不是有效,是不是充分的自主的閱讀?是不是能夠體現學生的個性化的閱讀?能不能讀出“一千個哈姆雷特”來?這是教師無暇顧及的。只有在大力張揚個性化閱讀教學的基礎之上,充分挖掘閱讀主體的閱讀潛能,才能使之富有智慧,也才能適應未來社會飛速發展的需要。當然學生的認知畢竟有限,老師給予指導是必要的,但這種指導絕對不能是越俎代庖。
四、“語文主題學習”是探究的過程
探究是一種最高效率的學習方法之一。學生因年齡的原因,大都具有極強的表現欲,他們有了自己的發現或經驗后,都急于展現,這是讓學生交流的最好時機。如:學習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大自然的神奇”主題單元時,只講了《鳥的天堂》,然后布置學生自行閱讀其他的篇目,體會這類文章的特點,結合實驗叢書,收集類似的文章,寫出自己的所得。幾天后,不少學生已經按捺不住心中的欲望,急切地要將自己的發現展示給老師、同學。于是我們又上了一節熱火朝天的交流探討課,效果很好。而同一單元的其他文章,我們利用“一米閱讀”進行測評,學生又用幾節課自行解決了,而且效果非常好。因此,適時地對研究的主題進行一次交流探討,集中談談你的新收獲,說說你的新發現,這時的學生最起勁,說得也很棒,整個研究氛圍可謂如火如荼。
探究也包含個體自己的探究。對生活的認識,對某一個知識點的認知,對學生來說畢竟有限,還到達不了“窺一斑而見全豹”的境地。“語文主題學習”實驗會用大量的、豐富的材料來沖擊學生的大腦,目的就是在豐富知識的基礎上對事物有一個準確的評判。在大量的閱讀中我們通過對各種不同材料的反復揣摩,互相印證,加深了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也有助于推動我們去深入探究一些內容。所以說“語文主題學習”是一種探究活動,在很大程度上是學生的個體行為,它能夠完成一種情感的、人性的升華。因此,在語文課堂上,教師最好不要過多地關注明細任務,而應該先由文本探究人物,后面是一個個性化的解讀,然后才能夠產生屬于個人的體驗。基于此,在主題學習中,教師宜適當地“放”,才能放出更多的“哈姆雷特”來。
五、“語文主題學習”是鑒賞審美的過程
課標要求:“閱讀教學中應讓學生與作品充分對話,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感受人物形象,獲得獨特的情感體驗。”
在“語文主題學習”中,學生對于文學形象能夠說出喜歡與不喜歡,能夠說出為什么喜歡與不喜歡,這就是一種初步的鑒賞與審美。這說明,在大量的閱讀過程中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所以這些東西讀了,“水多了,泡倒墻”,學生自然而然品味也就提高了,這樣學生在品評文本的過程中他的標準也會逐漸提高。“腹有詩書氣自華”,這樣就會相應地產生他那一個層次上的內在與外在的氣質。這個時候,學生的閱讀、表達也都能夠得到相應的提高,這樣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也就得到了提高。
作者單位 陜西省榆林市星元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