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載體探析
作者:王海燕 陜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陜西渭南
發布時間:2018-10-22 14:52:3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互聯網+”已經成為當前時代發展的主流。相對而言,“互聯網+”并不是晦澀的學術化概念,而是融于人們日常生活的實際概念。本文將針對“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載體的內涵以及開展“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進行詳細分析,其目的是探究“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微載體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關鍵詞】“互聯網+”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微載體
“互聯網+”已經成為當前時代發展的主流。相對而言,“互聯網+”并不是晦澀的學術化概念,而是融于人們日常生活的實際概念。在當前信息技術以及科技不斷發展的機遇下,“互聯網+”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與學習方式。本文將對“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載體的運用進行詳細分析。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載體的內涵
“互聯網+”這一概念最早是在經濟行業中提出的,其主要的內涵是將“互聯網+”融入經濟組織管理、經濟市場營銷等各個環節。但是伴隨著當前時代的不斷發展,“互聯網+”已經滲透到了各個行業,并促使我國社會各方面不斷發展與進步。“互聯網+”在教育行業中的融入時間相對較晚[1]。目前,我國還不具備標準化、統一化的“互聯網+”教育理念,但是隨著互聯網信息行業在社會各個領域的發展與運用,社會中的互聯網信息軟件正在不斷普及。部分軟件也可以用在教育行業,例如,微信、微博、QQ等軟件,給我國教育行業的“互聯網+”發展帶來了強大契機。當前,人們對于網絡的依賴性不斷增大,對網絡文化傳播的需求不斷提升,導致了“互聯網+”教育工作開展的必然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的主流思想工作,更是為學生傳播正確思想道德觀念,促進學生不斷發展的重要思想力量。“互聯網+”的不斷發展,也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良好的契機,能夠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邁向新臺階。
隨著信息化與智能化的普及,高校里更多的學生都擁有了智能化手機,與此同時,高校的WIFI也已經覆蓋到了校園的各個角落。在信息化不斷發展的當下,學生的業余生活在不斷豐富,手機成為其主要社交、娛樂工具之一。在素質教育的引導下,教育工作要更加重視“以學生為本”,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制訂相關培養計劃。互聯網就如同一張大網,網羅了各種各樣的信息資源,學生在網絡中會接觸到各類繁雜的思想,會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一定的難度。在當前時代發展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要搶占互聯網信息化的先機,有效利用“互聯網+”手段,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效性,為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
開展“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
1.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高校學生已經具備了初步的自主學習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更加喜歡新鮮事物。由于學生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相對較強,使得他們成為網絡用戶中的主要群體之一。在素質教育深入踐行的當下,教師應更加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積極開展“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利用高校學生喜歡的手段,不斷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此同時,通過網絡化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導,學生要結合自身的學習特點,能夠主動制訂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并堅持下來。學校在此方面應給予學生更多的選擇,以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2.有利于豐富思想政治教育手段
在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師應該積極利用微載體,立足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及時將信息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用新媒體的手段展現出來,要將“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學生的喜好進行有機聯系,不斷增加教學手段的豐富性。教師在豐富思想政治教學手段的同時,要讓“互聯網+”微載體變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重要的環節,促進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信息化發展。
3.有利于實現教育工作的交互化
在當前教育環境下,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改變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即從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學習。在素質教育的引導下,教學工作更加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與主動接受能力。教師要積極利用“互聯網+”微載體,充分引導學生通過互聯網以及信息化的手段,主動去觀看、了解德育教育內容。這樣做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克服傳統思想政治教學工作中的枯燥,而且還切實杜絕了“一刀切”的教學模式,利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教師可利用“互聯網+”的交互性特點,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隨時隨地發表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悟,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先進性。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微載體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1.轉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認識到微載體教育的重要性
“互聯網+”背景下,廣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積極地轉變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觀念,樹立自身的微載體教學思維。在實際工作中,要想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與時俱進,就必須正確地認識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要高效落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滿足當前時代發展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求。應秉承素質教育中“以學生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積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讓學生成為真正的“四有青年”[2]。日常,教師與學生要積極利用“互聯網+”的強大信息資源,學會篩選互聯網信息,讓多樣化的信息為己所用。同時,教師還應該在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中充分利用多媒體、互聯網的形式,吸引學生在課堂中的注意力,切實轉變學生上課玩手機、打瞌睡的狀況,轉變傳統教學課堂中枯燥沉悶的現象。高校要將智能手機以及電子移動設備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流程中,促進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良好互動,充分發揮學生思想政治學習的主動性。要引導學生自主、自愿地參與到“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遇到問題做到不回避、不壓制,主動接受,細心分析。高校廣大思想政治教育教師應開創一個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徑與環境,幫助學生更好地開展學習。
2.堅持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延伸思想政治教育微載體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的根本。高校教師應該堅定思想政治教育陣地,不斷拓展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識。教師要給予學生鼓勵,尊重學生、認可學生,讓學生感受到積極的思想情感浸染[3]。教師想要切實實現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就應該充分認識到“互聯網+”微載體的優勢,將廣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融入思想政治教學工作中。教育工作者必須正確認識到自己肩負的責任,充分利用微信、微博、QQ等軟件,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教師在具體實施中應注意,一切教育工作都應該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將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實際遇到的知識或問題,利用“互聯網+”微載體的形式向學生進行宣傳、解惑,一定要將學生的實際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行有機結合,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出成效。教師可以積極利用微信公眾平臺、微博宣傳號、手機QQ群等微載體,將“互聯網+”與各種信息手段進行有機統一,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接收到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精神,耳濡目染地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情感。
3.科學控制思想政治教育方向,提升思想政治微載體效率
高校要想彰顯思想政治教育微載體的效率,不斷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結構,就必須積極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涉及的領域,使學生在多方面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以符合社會人才發展的需要。在開展“互聯網+”微載體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將高校特色教育及品牌內容融入思想政治教學工作中,積極利用新媒體信息化的平臺,將學生、家長、學校三者進行有機互聯。教師在工作中,要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面臨的思想問題,并將正確的思想道德教育觀念融入信息化思想政治教育平臺,為學生構建一個交流、互動、答疑解惑的“互聯網+”信息交流平臺[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將微信公眾平臺進行充分利用,可以定期在微信公眾平臺中發布有利于學生健康發展的歌曲、小說推薦、文章等。要利用微信公眾平臺的交互性特點,使學生能夠在思想政治教育平臺中,自如發表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觀點,不斷開展與教師的交流、互動。教師可以將學生的意見進行搜集,結合學生實際的情況,對思想政治教學內容進行及時調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緊跟時代發展的潮流,利用“互聯網+”微載體的形式,實現思想政治工作開展的高效化,思想政治教學工作的先進化。
結 語
總而言之,“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該積極利用微載體的形式進行創新。“互聯網+”微載體思想政治教學不僅能為高校教育工作提供更多的教學資源,而且還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他們結合自己喜歡的方式,制訂適合自身發展的思想政治學習方式,在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同時,也轉變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單一性弊端,實現了思想政治學習的交互。教師在開展思想政治教學工作時,要融入信息化教學手段,便于學生隨時隨地自主開展思想政治知識學習。教師和學生在充分利用新媒體手段,不斷延伸思想政治教育微載體內容的同時,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微載體效率,實現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學化發展。
參考文獻:
[1]迪麗米熱·穆普圖力:《“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載體探究》,《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7年第9期。
[2]李化:《“互聯網+”趨勢下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微載體的價值探析》,《教育教學論壇》2017年第38期,第52-53頁。
[3]王玥極:《基于“互聯網+”情況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載體探究》,《知識文庫》2017年第3期。
[4]楊春、陳曉旭:《“微時代”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年第33卷第5期,第102-10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