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中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結合研究
作者:鞏雪松 西安工程大學 陜西西安
發布時間:2018-10-22 14:42:3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沃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兩者在縱向上存在傳承與創新的內在連接,這兩者的結合一定可以更好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一使命貢獻強大的精神力量。
【關鍵詞】傳統文化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結合機制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在這一歷史長河中孕育了豐富的傳統文化,其中飽含許許多多優秀的德育思想和人文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指出,要堅持不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廣大師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新時期,高校在大學生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活動中,應充分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發揮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的根基
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文化根基和精神命脈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指在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傳承下來的,已剔除封建糟粕,對當代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有著重要影響的優秀思想文化。毛澤東同志曾指出,“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中華民族今日的文化亦是如此,不扎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今中華文化建設將舉步維艱。劉夢溪先生曾說:“文化比政治更久遠,比經濟更深刻。”①所謂比政治更久遠,就是說一代帝王隕落了,一個朝代更替了,但文化還依舊活著;一個時代結束了,一個國家破滅了,而文化還在延續。正所謂,“國可滅,史不可滅”。從某種意義上說,傳統就是延續下來的文化,中華優秀傳統的文化是我們華夏兒女的寶貴財富,是我們發展進步的精神命脈,也是中華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
中華文化極具包容性,植根于其“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品格,隨著歷史的演進,實現自我更新。孔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②這正是對中華文化這一品格的準確描述。在倫理道德領域,古代圣賢致力于鑄造與追求理想人格;在政治領域,中華文化所提倡的和諧理念至為可貴;在教育領域,中華文化有講究師道尊嚴的優秀傳統;在經濟領域,古人很早就提出了“有恒產者有恒心”的思想。以上種種價值取向,放在當今中國社會,仍被公眾認可和踐行。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上續民族慧命、下延華夏文脈,既不忘本又能開辟未來,才可重振中華文化,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2.以優秀傳統文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
目前,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經濟社會生活方式與國際接軌的同時,大學生的價值觀與社會意識形態也受到西方思想的沖擊和影響。人們思想的靈活性、創新性、差異性日益突出,與此同時也出現了諸多新矛盾、新問題,這些變化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優秀傳統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傳統的知識應試教育,也不是一種時髦,而是肩負著對中國優秀歷史文化的傳承,是對人內核的系統培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增強大學生對文化的辨別力,為大學生在學習、生活、工作中提供指引。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針對性地實現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度融合,既可以增強大學生對中華文明的認同和歸屬,又可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者相互促進,相輔相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仁義禮智信忠孝等重要內容,對于引導大學生遵守社會秩序,構建和諧人際、和諧校園、和諧社會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而且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本身就可以豐富大學生的精神生活,提升其自身修養和涵養,促進其全面發展,形成積極向上和諧的社會風尚。
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和應用,對于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價值實現,就是要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改善教育的方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以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必須深度挖掘其優秀傳統文化底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為我們提供了方向,這三個層面體現出來的正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可以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孕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土壤。
1.愛國主義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優良傳統
在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家富強體現為“治國之道,必先安民”。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管子曰,“主之所以為功者,富強也;主之所以為罪者,貧弱也”③。國家建設的目標即為富強,以富邦國,方可養育萬民。民主體現為“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現代政治強調的“以民為本”這種思想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明確提出。太康失國,五位公子遂作《五子之歌》,其中有言“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④。古人還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⑤“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文明體現為“見龍在田,天下文明”。華夏文明,有服章之美,禮儀之大,經天緯地,照臨四方。“天下文明者,陽氣在田,始生萬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和諧體現為“不偏不易,中正和合”。中國傳統的和諧思想,表現為“不偏之為中,不易之為庸”,⑥“明啟刑書胥占,咸庶中正”⑦。
在西方社會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侵蝕下,大學生越來越缺乏大局觀,不顧國家利益,缺乏責任感。因此,弘揚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顯得尤其重要。在優秀傳統文化進課堂中,應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融入其中,培養大學生的責任感和正確的義利觀。
2.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文關懷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追求
自由體現為“為仁由己,百家爭鳴”。《論語》中“顏淵篇”有言:“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而堅持百家爭鳴的方針,則意味著自由思考民族與文化前途。平等體現為“列德而尚賢”,“愛無等差”。人的自然屬性相同,“人皆可以為堯舜”;追求人道平等,官無常貴,民無常賤,有能者舉而上之,無能者則禪而下之,在人性和形式平等等方面無等差。公正體現為“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而相對的平等,所謂“貴者不重,賤者不虛,示均也”⑧。人生而不平等,需要通過正義的原則來使天然的不平等達到某種平衡。法治體現為“禮法共治,德刑合一”。禮治仁政,以德服人,刑法輔之。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認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歷史的創造者。當代大學生要充分理解人民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要清楚地認識到我們一切的制度設計都應該體現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人民民主,且必須長期堅持和不斷完善。制度保障應以人民為中心、為主體,而如何落實以人民為中心,就需要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環境。
3.道德踐履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落腳點
相對于國家、社會這兩個層次的優秀傳統文化底蘊,個人層次的較容易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公民的要求“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分別對應“宅茲中國,心系天下”“誠者天道,言行必果”“上善若水,仁者愛人”等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個人主張。由于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儒、道、法等家也各有自己的行為標準和價值取向,有的和現代思想有相悖之處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可否認的是,核心價值觀是世代相承流傳下來的。因此,要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們必須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借鑒與繼承。
“天下為公”的愛國精神為大學生指明了前進方向,自覺增強愛國主義情懷,以國家民族興旺為己任,為民族復興大業奉獻畢生力量。要求大學生對待學習、生活、工作中的每一件事都精益求精,做到追求極致。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中,應充分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對個人自我修養和自我管理的要求,大學生要充分發揮自我內省作用,通過自我反思、自我批評,最終實現自我提升。
思想政治教育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傳統文化雙向提升、共同發展的結合機理
1.在結合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繼承與發展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使優秀傳統文化得以繼承并且有一定的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源自于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續、創造性轉化和超越性升華,妥善地處理了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在不否定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前提下,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有機結合,在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同時緊跟時代步伐,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新煥發生機活力。
近幾年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借助當下各種媒介、載體,得到了深入挖掘、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作為大眾傳媒的電視,憑借其傳播范圍廣、播出效率高、受眾面大的優勢,成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風向標和主陣地,一批諸如《中國成語大會》《漢字英雄》等以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為核心的原創文化類節目大量涌現,受到觀眾一致推崇。這類節目以優秀傳統文化為內核,以娛樂為外殼,借用真人秀、網劇等方式,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脈相承的價值理念、處世之道和人文美學。 把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今比較流行的網絡媒介深入交融,不斷推進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與創新。
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要堅持從古代的傳承中找到符合現在發展需要的東西,再結合當今的實際情況與新要求進行“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取舍,激活傳統文化中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相呼應的元素,并進行融會貫通,最終達到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與當今社會的發展。
2.在結合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到充實和豐富
經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發掘,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把具有民主性精華,與當代社會主義文化相適應、相協調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將其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系范疇。例如,將“協和萬邦、貴和樂群”的“和精神”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諧范疇;將“剛正不阿,大公無私”的公平公正精神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公正范圍;將“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舍生取義”的獻身精神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愛國范疇;把“知行合一、一諾千金、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的求實守信精神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誠信范疇……這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創造性的解釋和轉化中,將不斷被豐富。
中國共產黨一直重視價值觀的建設,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采取一系列舉措,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提到新的高度。基于中國獨特的文化傳統,我們經歷了不同的歷史命運,有著自己獨有的基本國情,這些就決定了我們必定要始終堅持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同時又要結合當今實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互為因果、共同發展,既活化和升華了傳統美德,又充實和豐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傳統文化的內化和踐行
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的教育與生活是由內在信念轉化為現實行為的過程,這就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助推。對大學生而言,只有對本國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歸屬和認同感,才能在當今文化多元化的沖擊中認同和堅持社會的主流價值觀。而主流價值觀的形成,又必須以優秀的傳統文化為底蘊,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過程必須堅定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通過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堅持文化自信,以成就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信。
中華民族有著幾千年的文明,在人類文化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是我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運用好的寶貴財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有許多內容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得益彰。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可以通過“心憂天下,兼濟入世”精神的學習,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觀念的內化;可以通過“先出言,信為先”的學習,推動核心價值觀中“誠信”觀念的踐行。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運用好優秀傳統文化的素材,才能實現大學生的深刻認同,進而在內心與情感上認可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高校作為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陣地,要充分發揮思政課主渠道作用,廣泛利用學校報刊、網站等自媒體,積極傳播、解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組織各種校園活動,吸引廣大師生積極參與,深化學生對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
大學生作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力軍,要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要深刻領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涵,積極參加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的社團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真正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注釋:
①田學斌:《傳統文化與中國人的生活》,人民出版社,2015,3。
②曾子:《禮記·大學》第三章。
③管子:《管子·形勢解》。
④摘自《尚書·五子之歌》。
⑤摘自《荀子·哀公》。
⑥摘自《論語·中庸》。
⑦摘自《尚書·呂刑》。
⑧摘自《禮記·祭統》。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0卷),人民出版社,1956-1985。
[2]《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人民日報》2014年2月25日。
[3]習近平:《中共十八大報告》,2012年11月8日。
[4]習近平:《中共十九大報告》,2017年10月18日。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6]紀寶成:《中國傳統道德文化歷代文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