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高校擴招力度的加大,高職院校間的競爭逐漸加劇。在這種環境下,若想提升高職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水平與就業率,必然要創新教學模式。文章基于就業導向視角下的高職教學課程發展觀進行分析,研究“互聯網+”在線互動式教學的優勢,明確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計算機教學模式新方向——開展“互聯網+”在線互動式教學,并提出模式良好運行的保障性對策。

關鍵詞】就業導向 教學模式創新 “互聯網+”在線互動式教學

基于就業導向的高職教學課程發展觀

1.思想基礎

基于就業導向的高職教學課程觀以以下兩項內容為思想基礎:(1)明確高職教學的任務。高職教學以就業為導向,由自身的職業方向性特征決定,高職教學必須對社會就業需求予以適應,為特定職業崗位或技術領域提供服務,向生產現場輸送高技能應用型人才。(2)在教育環節對就業導向的指導作用予以體現。高職院校的領導、教師,尤其是專業建設帶頭人,必須及時與深入了解市場,對市場針對技能應用型人才提出的知識、能力與素質等要求進行科學把握,突破傳統教育教學模式,真正以行業實際需求為出發點。

2.四大要素

(1)市場導向的專業設置。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教學課程觀決定,專業設置必須與市場需求進行密切結合,保證畢業生適銷對路。(2)任務引領的課程開發。以工作任務為中心,根據與任務相關的知識、技能與態度等進行課程的開設與內容的選擇,突出理論夠用、凸顯能力的要求,在教學中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對圍繞專業崗位技能開展培養訓練的宗旨予以體現。(3)工學結合的教學過程。針對教學方法,要按照課程特征靈活施教,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對他們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進行充分調動,根據不同的層次與條件開展分層與個性化教學,確保所有學生均能根據個性特征掌握知識與技能,完善綜合素養;針對教學手段,要科學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與手段,采用多媒體工具施教,同時,對相關課程的網絡教學資源(教師教案、習題、視頻資源等)建設予以完善,為學生借助網絡進行自主學習提供便利,確保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性。(4)多元綜合的考核評價。考核內容密切圍繞“能力為本”的教育目標,以專業技能與綜合能力為主,讓學生進行自由選擇,對個性化要求予以體現;考核方法彰顯理論夠用與技能為主的教學指導思想,采用形式、場合與要求多樣化的方法進行考核的設計,以對學生能力與才華的真實反映為目的;考核表達方式對單純用分數記錄與表達的方式予以突破,突出綜合性表述。

“互聯網+”在線互動式教學

在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教學中的優勢

1.加速教學資源的共享

基于現代信息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的支持,“互聯網+”在線互動式教學可有效集成與整合各種優秀的教學資源并在教學平臺中有效推送與傳播。學生可擺脫時間與空間的束縛,借助計算機與網絡查詢并下載教學資源,這是教學資源跨校際甚至區域共享與應用的良好體現。

2.對教學范圍予以拓展

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的教學活動僅能在“三尺講臺”上進行,由于師資力量、教育資源與配套設施等的不足,教育教學的普及廣度與深度受到了本質上的束縛,嚴重地降低了教學工作的實效性。“互聯網+”在線互動式教學可對這一問題予以良好解決,它將線下教學向線上延伸,教師利用計算機與網絡便可開展在線教學與管理活動。

就業導向下的高職計算機“互聯網+”在線互動式教學模式

1.分析階段

主要涉及教學目標、學習者與教學內容等的分析。其中,教學目標分析指分析學生在學習之后所應表現出來的可見行為,這是預先明確的,能夠通過教學達到的教學結果接受技術手段的測量;學習者分析對學生的學習起點、一般特征與學習風格等進行分析,提供依據在線互動資源與形式的選擇、學習目標的明確以及教學策略的制定,達到教學外因條件與學生內因條件的適應;教學內容分析指分析學生由起始能力向教學目標規定的終點能力轉化過程中所需的先決知識、技能以及相互關系,以此為依據進行教學順序的最佳安排。

2.準備階段

主要涉及教師知識準備與在線互動資源準備兩項任務。計算機在線互動式教學對教師知識有較高的要求,作為在線互動式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與策劃者,教師是影響計算機教學效果最重要的變量。在線互動式教學所需的互動教學資源無法在短時間內完成,除了儲備知識,教師還要對自己的知識結構進行及時更新,拓展眼界,將更適合計算機教學的資源“為我所用”。在完成資源的搜集之后,需進行相應的整理,最終選擇適應于分析階段所制定的教學目標與內容的資源,用作在線互動環節的教學資源。

因此,在線互動式教學要求教師積累豐富的教學資源,準備工作一定要做足。如在“網站制作”專題教學中,為鍛煉學生選擇網站主題的能力,主要討論怎樣搜集時下流行的信息以制作一份與自身發展特性相符的個人網站。這要求教師在進行材料準備時,自己先通過網絡、書刊、媒體等信息手段進行各類信息的搜集,然后篩選與過濾,將信息分類與整理,選擇出與不同類型學生相適應的信息,進而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

3.過程設計階段

基于就業導向的計算機教學應以課堂為中心,以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與維果茨基支架理論為基礎。教學過程設計可將具體項目或在線互動行為作為分析對象,對設定情境中師生行為的策略與方法給予關注。基于此,把握在線互動教學的設計規律。

第一,明確教學形式,包括案例分析、情景模擬、問答、角色扮演、實地參觀以及小組討論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與實際教學環境來確定;第二,進行在線互動環境的組織與安排,含教學媒體選擇、虛擬教師桌椅安排等,以提供相對真實的在線互動環境,加深學生體驗;第三,組織教學策略,實時做好在線互動教學的安排工作,引入在線互動主題,引導學生在互動中進行發現式學習,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開展在線互動討論,為其提供觀察思考、參與表現以及動手操作的機會等。

4.評價與反思階段

教師對教學結果進行自我評價,包括教學目標設置的合理性、在線互動方法使用的恰當性、主題與內容選擇的科學性,以及學生在互動過程中表現的積極性等。此外,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小組評價也可作為評價依據。以此為基礎,教師對教學設計進行反思,包括在線互動教學對學生是否起到幫助、預期教學目標是否達成、未達成的原因是什么等。通過評價與反思,教師可發現教學中的問題,制定改進措施。同時,在教學中反映自身的專業素養,知曉今后的提高方向。

推動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計算機在線互動式教學模式良好發展的保障性對策

1.在互動式教學中加強構建學生意識

高職計算機互動式教學的開展必須在追求就業導向的同時對建構主義理論加以強調,端正教師組織者與幫助者的身份,在進行教學時,教師要擺脫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不能一味地僅僅向學生灌輸知識,或讓其進行題目訓練,更加重要的是要培養他們的建構意識,增強其自主控制意識,給予學生更多的時間進行在線學習,提高學習成績。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課前的教學設計與對學生學習狀況的把握,進行課堂教學的積極組織,以學生為中心,激發其潛在學習能力,讓他們主動參與學習,培養建構意識。此即“互聯網+”在線互動式教學的真正目的所在。通過建構意識的培養,學生可以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學習,這種能力的培養對其今后就業有著極大的幫助。

2.準確把握線上課堂與線下課堂之間的關系

針對兩者的關系,要承認雖然線上教學更加便利,但相較于傳統教學而言它欠缺教師與學生之間交流與溝通的生動性,線上的師生溝通只是一種人機對話,難以實現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情感上的交流與培養以及文化的浸染與熏陶等,而這些內容恰恰又在學生的成長與進步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在開展“互聯網+”在線互動式教學的同時,不能完全舍棄傳統教學,兩種教學方式應相互融合,將彼此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

參考文獻:

[1]林海波:《高職機械設計基礎課程互動教學的研究——基于SPOC的理念》,《遼寧高職學報》2017年第2期,第20-22頁。

[2]繆秋芹:《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改革探究——以江蘇城市職業學院昆山辦學點為例》,學位論文,蘇州大學,2011。

[3]黃艷:《“互聯網+”在線互動式教學助力高職英語教學改革的路徑探索》,《陜西教育》(高教)2018年第1期,第66-6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