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師資培訓精準性建設研究
作者:劉曉山 李應松 王 霞
發布時間:2018-10-19 10:42:1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陜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課題“中等職業教育師資培訓精準性建設實踐研究”(課題編號:SGH16V052,主持人:劉曉山);陜西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2年度課題“職業教育校企一體辦學模式研究” (課題編號:SGH12558,主持人:王霞)。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以提高質量為重點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對于職業教育來說,不論是提高質量,還是加快推進現代化,教師隊伍建設都是關鍵環節和著力點。近十年來,我國有關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政策體系逐步建立,教師資格制度、培訓體系、管理制度等逐步健全,實現了由增加數量向提升素質的轉變以及師資隊伍結構的逐步優化,可操作性逐漸增強、保障體系也逐步完善。但在實際的建設進程中也存在針對性、實效性、精準性不足等問題。因此,本課題總結了近年來職業教育師資培訓的經驗和遇到的問題,進一步對其精準性建設進行探究。
一、國內職業教育師資培訓現狀
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的重大項目,是新時期新階段推動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迫切要求,是提高職業院校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重要舉措。2012 年教育部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完善職業教育教師培養培訓制度的意見》,提出要科學構建覆蓋教師職前培養、職后培訓全過程的各項制度,提高我國職業教育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2016年,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精神,進一步加強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推動職業教育發展實現新跨越,教育部、財政部決定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2017—2020年)。計劃指出2017—2020年,帶動地方有計劃、分步驟實施五年一周期的教師全員培訓,提高教師“雙師”素質和校長辦學治校能力;推進教師和企業人員雙向交流合作,建立教師到企業實踐和企業人才到學校兼職任教常態化機制,加快建成一支師德高尚、素質優良、技藝精湛、結構合理、專兼結合的高素質專業化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近十年,各省關于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強調職教師資的任職資格,把“雙師”素質納入任職要求;注重骨干教師和專業帶頭人的培養;建立職業院校教師專項培訓制度;推進教師下企業實踐。但是在職業教育師資培訓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1.職業院校教師專業發展的內生力不足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需要內生力,教師也一樣。職業院校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正經歷轉型變革,在關注學校轉型的過程中需要思考如何促進人的變化,以適應時代發展的節奏,人是在做事的過程中實現成長的,成長起來的人又能更好地促進學校的轉型變革。大多數教師參與培訓是基于提升自身專業水平和教學技能,及時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問題,但也有不少教師是為了完成上級規定的繼續教育任務和學分,或者只是因為評職稱的要求而參加培訓;另一方面職業教育沒有得到社會廣泛的認可,面臨嚴峻的挑戰,繼而影響教師的自我發展。
2.師資培訓基地沒有與企業建立實質性的聯系
職業院校教師如何實現專業教學標準與職業標準的有機融合、專業教學過程與崗位真實情境的有機融合,實現自己的專業成長。部分培訓基地重理論輕實踐,培訓更多放在了解職教前沿動向和課改新理念、理論知識提升方面,培訓整體設計系統性、針對性較差,與行業、企業的協同不夠,沒有真正把企業的實際要求很好地呈現出來,存在培訓形式化、內容碎片化、重復低效等現象,教師實訓、實踐技能掌握及課程開發能力不足,缺少持續跟進和指導。
3.評價方式單一,培訓資源的利用率低
傳統的考核方式,培訓總結、結業考試、論文等,雖然能體現出教師在培訓期間的培訓成果,但此類成果往往是紙上談兵,沒有納入到教學質量評估體系中,很難被應用到后續的職業教育教學及實訓實踐活動中去,也不能很好地在實踐中得到檢驗。
4.受經費、時間、地域的限制,培訓機會不均等
部分職業院校教師把培訓當成負擔,不愿參加,或是對培訓層次、培訓地點挑三揀四,而相對偏遠地區學校的教師參與培訓的機會又較少,導致師資培訓不能真正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通過對職業教育師資培訓現狀的分析,可以發現阻礙師資培訓高效、持續、良性循環的癥結點,培訓在內容、形式、評價和機會提供等方面有待進一步改進,體現教師專業能力成長過程和不同培訓效益以及培訓后的應用評價機制尚未建立。
二、職業教育師資培訓精準性建設的可行性探討
1.培訓內容精準設置
結合教師素質能力發展現狀,完善教師培養方案,優化教師培養課程設置,開發教師培養資源,推進教師培養模式改革、跟蹤教師培養質量、分析教師培訓需求,精準設計培訓項目,開發培訓課程。除了現代職業教育理論的灌輸之外,與企業協同,提供更多機會讓教師置身于現代企業的工作環境中親身體驗,在培訓中學習所教專業在生產實踐中的新技能、新工藝、新方法,切實提高教師的職業實踐能力。
2.培訓形式精準實效
職教師資培訓基地以及職業院校可以根據授課內容和自身特色進行系統開發,基于問題導向去進行授課。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利用業務管理功能,積極推進教師培訓選學,為教師提供可供選擇的培訓內容、資源、途徑和機構,滿足教師個性化發展需求。完善教師培訓學分管理,提供學分申報、審核、認定、查詢一站式服務,推進培訓學分銀行建設,實現培訓學分的累積、轉換和應用。
3.培訓質量精準評估
德國通過兩次國家考試對職業教育師資職前培養進行嚴格的考核,獲得任職資格后,還采用一系列措施對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水平進行過程監控。我們也需要緊跟職業教育發展的時代潮流,調整傳統的考核方式。結合各省市的實際情況,構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職業教育教學標準體系,通過數據了解狀態,發現問題,注重實踐技能掌握及課程開發能力的提升,并持續跟進,確保培訓效果的有效性、長期性。在職業院校建立一年一次的教師公開教學展示,并定期委托第三方進行評估,評估的一個重要方式就是聽課,通過這些手段對師資培訓進行全面考查。
4.培訓經費精準落實
細化培訓經費構成,從制訂培訓計劃開始,凡涉及經費支出項目必列出可行性依據,根據實際需要和相關政策、規章制度確定各項經費,并匯總整個項目支出。由于教育部及省教育廳對培訓經費的投入逐年加大,學校對培訓經費的使用愈加規范,要做好學校預算,確保專項資金的落實,做到培訓計劃在前、資金保障在前、部門協調工作在前,審計工作貫穿在整個培訓過程中,把培訓經費的執行按相關制度落到實處,從源頭保障整個培訓工作順利實施。
將職業院校師資培訓精準性建設,從培訓內容、培訓形式、培訓經費及審計、培訓考核等方面多角度量化指標,有利于師資培訓工作在基層規模化展開。為確保師資培訓的質量得到持續改善,各級部門應為培訓建立質量保障機制,整合優質資源,制定對接需求的實施方案,落實條件、人員與經費保障,開發優質課程資源,做好項目總結和效果評估。
作者單位 陜西省石油化工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