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四階段”教學改革本科培養模式的探索與研究
作者:周美麗 白宗文 延安大學 陜西延安
發布時間:2018-10-19 15:29:2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隨著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如何通過有效的教學改革促進創新教育,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迫在眉睫。本文論述的“四階段”課程模式是建立在網絡課程平臺或大數據背景下的教學改革培養模式,即通過課前培養模式,課堂培養模式,課程考核制度和教學評估反饋四個階段互相配合、銜接的教學改革方法,該方法的主導思想就是采用合理的培養模式實現“少教多學”,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
【關鍵詞】培養模式 “四階段”培養模式 教學改革 網絡課程平臺
基金項目:陜西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項目編號:1560,1566);延安市科技局科技攻關項目(項目編號:2017KG-01);延安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項目編號:D2017149,D2017158)。
隨著教學改革如火如荼地進行與落實,翻轉課堂,云課堂等現代化教學方式已紛紛進入教學實踐階段[1]。MOOC、SPOC和混合式教學也成為教學改革不可或缺的部分,反思式教育、教育創新、大數據背景下教育教學模式等教學理念也不斷沖擊教育者的思想[2]。誠然這些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手段以及教學資源促進了教學改革的步伐。以南洋理工大學“NYP ISO 9001教學質量管理系統”為例[3],該系統在課程設計開發、課程傳授、學生學術評估、教職員工培訓等方面,規定了各級職責和具體做法。比如,在課程開設與傳授方面,他們利用大數據追蹤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的情況,以便教師能夠適時采取相應的措施調整教學設計。大數據背景下,教育的新模式把課堂分成了兩個階段,進入課堂之前的學習階段和進入課堂之后的學習階段。進入課堂之前,教師可以通過大數據追蹤每個學生完成個人的任務進度和小組討論的進度,并將追蹤情況逐一匯總記錄,教師還可以根據追蹤情況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并及時給學生推送新的課程內容,課前預習結束后,通過在線測試來決定學生是否有資格進入課堂。
對本科工科專業基礎課程來說,其一般都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如果進入課堂的學生“良莠不齊”,就很難在規定課堂教學時間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為了有一個良好的教學效果,就要改善學生“良莠不齊”的現狀,這種現狀可以通過課前預習與考核相結合的方式來改善,進而確保學生進入課堂對所學課程有一個統一的基本認知和理解。這里就以理工科專業基礎課程電工電子學課堂改革為例,闡述一下教學改革經驗,并具體談談“四階段”課程教學改革培養模式。
教學反思
筆者以理工科專業基礎課程電工電子學課堂教學改革為例,結合課程考核成績和學校實際教學環境,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和分析。在高科技背景下涌現出許多新教學改革理念和技能,教師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合理、有效地應用這些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手段,就要分析課程性質和課程要求,進一步制定有效的教學設計[4],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筆者在已完成的電工電子學課堂教學改革案例中,每一節課都做了詳細的教學設計,并在課程開始就對學生進行了分組,并制定了一系列考核標準與評分準則。首先,題目一次答對可得4分,兩次答對可得3分……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嚴謹治學的態度。其次,教學主要采取學生小組式學習和教師小組式教學,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每一位學生和教師都擁有雙重身份,即教育者和學習者的身份,正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最后,強調課堂教學是以學生怎么學為中心,進而設計個性化教學和課堂反轉等教學模式[5][6]。
考核評價在小組與小組、組員與組員、教師與小組、教師與組員之間全方位進行,以此促進和監督學生積極、有效的學習。同時通過討論、實驗指導和課后習題講解等環節進行反轉課堂活動,以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新能力。經過一個學期的課堂教學改革,教學效果有了較大的提升,期末測試成績(試題難度和以往同級別)比以往有所提高。
為了客觀考查課程改革的效果,在2016—2017學年第2學期課程結束后,筆者設計了與2015—2016學年第2學期末試題難度相當的試卷,對學生進行了考核,兩次考核成績如圖1、圖2所示。可以看出改革后學生平均成績明顯改善,及格率也由原來的55%提高到70%,但考慮試題主要覆蓋了基本概念和基礎理論,難易適中,而試卷中反映創新、實踐能力部分的題目普遍失分嚴重。因此,在培養本科生創新實踐能力這一方面,還應進一步提高和加強。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不難發現問題所在,其中最突出的一個問題便是學生的“良莠不齊”,影響了各個教學環節的有效實施和教學效果。比如討論環節,每一次教師提前布置的任務,由于學生基礎知識、接受能力以及學習熱情不同,導致部分小組討論沒有辦法進行,有的學生講解習題速度慢,會影響整個教學進度等。縱觀整個過程,有一部分學生總是跟不上進度,學習氣氛不夠激烈。因此,教師則需要考慮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狀態,必要時應放緩教學進度。相反的,一些基礎扎實的學生卻因為進度太慢而感到枯燥、乏味,這就需要教師根據教學情況,調整教學進度,如果一味地遷就部分學生,非但不能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還會影響其他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階段”課程教學改革培養模式的開展
針對專業基礎課電工電子學教學改革案例中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非常有必要在現有理工科專業基礎課程改革的基礎上,進一步進行教學拓展和創新。理工科專業基礎課程不同于公共課程,公共課程偏于記憶和認知,而理工科專業基礎課程往往具有較強的理論基礎性和實踐性。因此,理工科專業基礎課不能局限于傳統課堂教學,必須在學生對這門課有一定認識和理解的基礎上開展才能達到較理想的效果[7],才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通過不斷學習和思考,對非電類專業學生的專業基礎課也可以采取“四階段”課程教學改革培養模式,以“少教多學”的教學方式來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主動性,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圖3所示。
圖3 “四階段”課程教學改革培養模式
“四階段”課程教學改革培養模式要在網絡建課平臺的基礎上實施,隨著學校教學改革的推進,大多數課程都已建立或即將建立網絡課程平臺,這一平臺可以延伸課堂,實現教生互動交流,教師還可以適時發布學習內容,組織測試等。因此,我們完全可以進行課前預習這一環節,將這一環節設置在課程開設前一學期末,教師設計預習內容,并把整個教學環節分為四個階段進行。
1.課前培養階段
一般來說,一學期的課程任務下達是在上一學期期末進行的,當教學任務下達后,教師就可以了解即將開課班級學生得情況,同時通知學生進入自己的課程平臺,并給出預習內容與考核范圍和規則。因此,這里的課前預習與考核是指學生利用假期時間,通過網絡課程平臺完成教師指定的預習任務,并在下一學期開課前參加考核測試,課前測試通過者才能進入課堂。這樣就可以保證教學計劃按進度實施,以及課堂組織討論能夠深度進行。而且考核環節在課前、課中以及課后陸續實施,也可以避免學生平時不學不問,卻在期末出現“圍追堵”的集中背知識的現象[8],課前考核會讓學生產生一定的學習緊迫感和主動性,考核測試不達標就意味著不能進入課堂,不能如期獲得學分。因此,學生就能重視課前預習這一環節,從而達到“少教多學”的效果,可以提高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這也是高等教育教學改革以來一直期望的目標,最好的教學改革就是學習主體能夠自覺、主動的學習,這樣教學效果肯定會很不錯的。因此,課前預習這一階段就顯得十分重要了,這就要求教師課前制定的預習大綱和知識結構要合理,且能夠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師還應整體地、宏觀地把握課程的性質以及重點和難點,并且在學生預習過程中,能夠及時通過網絡課程平臺指導學生預習。
2.課堂培養階段
經過第一階段的考核測試后,進入課堂的學生已經對本課程有了一個整體的認知和理解,這樣第二階段的課堂教學就能夠更加高效、順利地按照教學計劃實施。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能夠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題目,讓學生充分進行討論,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還可以開展一些應用性較強的實踐活動來延伸課堂,達到拓展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目的。課堂教學依然是整個教學環節的重要階段,對基礎理論部分,教師要進行詳細的教學設計確保學生學習的興趣,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學習潛能,以及開發學生的創新性思維。比如,我們對有難度的知識點,通過鼓勵小組討論與研究,教師及時合理地點評等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學習。當介紹一些基本原理和部分理論知識時,我們也可以找一些生活事例和開發一些小游戲來活躍課堂氛圍,最終讓學生輕松學習,能夠學以致用。
3.課程考核階段
課程考核是督促學生學習的重要手段,也是評價教學效果的重要依據,同時也是現行教育體制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對于一門課程來說,除了精彩的教學設計還有一個重要驅動學生學習的因素就是考核機制。進行“四階段”模式課程改革時,可以把課程分為三部分進行考核,課前測試占20%,課堂考核占30%,期末考核占50%。課前測試結果不但決定學生是否能夠進入課堂學習,還能體現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占綜合考核成績的20%。課堂考核包括考勤、討論、作業完成情況等,嚴格按照計分標準進行記錄、評分,可以體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占總考核成績的30%。期末以試題形式進行考核,考查學生課程基礎知識、重點、難點的掌握情況,占綜合考核成績的50%。
4.教學評估與反饋階段
教學評估與反饋作為整個教學實踐的最后一個環節,很多情況下都是流于形式,但對教師來說,卻是一個重要的教學延伸和反思環節,課程改革成功與否最終落實到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師的教學效果上,真實效果需要一個合理的評估體系,現在一般采用 “學評教、教評教、管評教、教評學”的評估體系[9][10],理論上也算是一個科學的、合理的評估體系,其中“學評教、教評教”可以很好地促進教師發展和提高,通過“學評教”基本上可以反映學生對課程改革或對教師教學效果的認可度;通過“教評教”可以獲得同行的寶貴建議,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重要的是教師一定要根據評估與反饋信息,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反思——總結,進一步改善教學設計,提高教學水平。
結 語
在科技高速發展的背景下,課程教學改革也多式多樣的,但要采取怎樣的培養模式,就要根據相應的教學環境和具體的教育對象采取合適的教學改革方式,最終達到培養目標。尤其教育對象是由不同的個體所組成的,他們的基礎、潛力、思考方式等都存在差異。因此,如何保證教學環節有效實施,達到培養的最佳效果,培養模式就顯得非常重要,正所謂沒有最好的培養模式,只有更合適的培養模式。對本科教育來說,能夠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學習的課程教學培養模式,就是最好的模式。“四階段”課程教學改革模式正是考慮了如何做到課堂中的“少教多學”,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對高等院校電類本科學生的培養,應該嘗試“四階段”課程教學改革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吳亮奎:《“是什么”抑或“怎樣”:教學論研究的思維轉向》,《當代教育與文化》2017年第1期。
[2]Cheng Yunyan,“On the Four S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Re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Journal of Gu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no.3(2012).
[3]Sun Leiming,Qin Lianming,“A Brief Analysis on the Teaching of High Frequency Electronic Circuits,”Office Informatization,no.14(2010).
[4]王鑒、安富海、李澤林:《“互聯網+”背景下課程與教學論研究的進展與反思》,《教育研究》2017年第11期。
[5]袁慶暉、李如密:《“三位一體”思維方式與教學方式變革》,《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7年第2期。
[6]韋參妮:《在解決問題的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程教育研究》2016年第13期。
[7]吳仁英、王坦:《翻轉課堂:教師面臨的現實挑戰及因應策略》,《教育研究》2017年第2期。
[8]ZHANG Qian,XU Danya,“A Practical Study of Construction of Competence-oriented Course System in Commercial Vocational College,”Journal of Hefei Teachers College,no.1(2009).
[9]何克抗:《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教育研究》2017年第10期。
[10]韋參妮:《在解決問題的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程教育研究》2016年第1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