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育中,最為多用的教育形式便是語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之所以能夠滲透進語言教育領域,關鍵原因就是語言教育可以涵蓋多方面內容,而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單獨出現并得到應用。因此,在幼兒語言教育領域,培養幼兒的心理認知水平,幫助幼兒完善自身感情與個性發展,健全自身人際交往觀念,培養健全的品格,無疑是最為緊迫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務。

一、幼兒語言領域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標

首先,明確幼兒語言領域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標,是高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務。一方面要結合語言領域的實際運用,另一方面還要考慮幼兒階段的心理認知水平。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必須結合這兩方面進行思考,確保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針對性、科學性、有效性,并在語言領域得到應用。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主要目標,是促進幼兒心理健康,健全人格,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具體可以分為以下三種:一是認知目標,幫助幼兒提高思考、想象、記憶等各類認知水平;二是情感目標,幫助幼兒分辨喜悅、孤獨等各類情緒,學會自己采取行動從負面情緒中走出來,變得更為開朗;三是習慣目標,幫助幼兒從小養成各類良好習慣,比如飯前便后洗手、禮貌待人、說話文明等良好習慣,在待人接物上彬彬有禮等。

二、幼兒語言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幼兒在課上所用的語言教材就是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載體。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具體可以分為認知目標、情感目標、習慣目標三類。在幼兒語言教材中,《吹泡泡》便是很好的認知目標教育的文章,幼兒們可以通過對這篇文章的研習,對吹泡泡這一活動產生深刻認識與理解,學習對吹泡泡這件事做出恰當的語言表達。同時,幼兒還將主動思考吹泡泡的科學原理,通過那些色彩斑斕的泡泡增強想象力。《我的好媽媽》文章適合于情感目標教育,通過對孩子與母親之間親情的描述,幼兒能夠沉浸在豐富的情感體驗中,感受樂觀、向上的情感力量,從而學會通過語言表達自身思想感情。《小豬變干凈了》文章適合于習慣目標,幫助幼兒養成愛干凈的好習慣,學會餐前洗手,上廁所之后洗手,日常不觸摸不干凈物品,保持自身的干凈整潔。幼兒們會在老師的教育下了解到怎么做是對的,怎么做是錯的,從而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對應的習慣。

幼兒語言教材中有大量的兒歌、童話與故事,領域涵蓋廣泛,內容淺顯易懂,有利于結合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從不同側重點挖掘教材中的科學元素,有針對性地開展健康教育活動。從根本上來說,結合語言教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關鍵在于潛移默化,這就要求教師在挖掘兒歌、童話與故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基礎上,通過對語言感染力的把握與角色情感色彩的描述,使得幼兒產生情感上的體驗,從而主動學習教材中的角色,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與思想觀念,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目標。

三、幼兒語言教育活動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 要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對于幼兒語言教育活動而言,可以與心理健康教育聯系起來的就是談話與講述。

在談話中,教師可以要求幼兒保持安靜,聽其他人講述,并且在這個過程中教授大家如何掌握談話者的聲音特征、觀點內容與思想感情,進而能夠培養幼兒安靜、專心、耐心的好習慣。目的在于實現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情感目標與習慣目標,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習慣,同時練習幼兒與他人的交流能力,學習組織語言表達自己想法,進而不斷增強自信心,在日常生活的人際交往中發現樂趣所在。

在講述中,幼兒通過思考要表達的內容,學習利用思考、感知、記憶能力,能夠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認知目標。在講述過程中,幼兒能夠更為深入地理解人物情感、事件內容與故事邏輯,增強觀察能力與認知水平。同時培養自信樂觀、積極向上的個性品格。這就要求教師在開展語言教育活動中,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廣大幼兒增強心理健康程度,培養健全人格。

綜上所述,幼兒園階段語言領域的心理健康教育應當考慮幼兒實際年齡及認知水平,確定教育目標,有針對性地在語言教材、語言教育活動及日常語言活動中開展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幼兒形成健全的人格與心理認知,維護心理健康。

作者單位 西安市第八保育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