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想象與表現互為羽翼——探微幼兒美術教學中想象力培養的有效策略
作者:徐庶尹
發布時間:2018-10-18 09:39:1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想象是一切希望和靈感的源泉。”失去想象就沒有創造,人類社會將停滯不前。想象基于現實又超越現實,想象借助表現得以實現,表現則依托想象得以完美,想象與表現互為羽翼。想象力是人的核心能力,是創造能力的標志,想象力的價值無與倫比。幼兒雖然天生具有想象的潛能,但其想象力的提升有待于后天培養。筆者作為幼兒教師,在美術教學中主動激發幼兒想象,開發幼兒的想象潛質,潛心培養幼兒的想象力。
一、營造情境,點燃想象
想象不是空穴來風,不是無中生有,想象需要基于具體的情境,在一定的表象基礎上展開。因此,我們要為學生營造現實情境,為學生提供真切感性的環境,幫助他們形成表象,激發他們的想象。現實情境為想象種子的萌發提供了土壤,美術教學情境的創設應體現生活性和趣味性,生活情境給學生真實感,趣味情境給學生新奇感,有利于調動幼兒的生活經驗,激發幼兒想象,感性而有趣的情節為幼兒的想象提供了物質支撐。例如,在教學“圖形想象畫”一課時,為了吸引幼兒對圖形的興趣,引發他們的想象,筆者預先布置了“圖形王國畫展”,組織幼兒觀看圖畫展覽。在觀看和欣賞了各種精美的作品后,筆者引導幼兒討論:最喜歡哪幅畫?畫中藏著哪些圖形?充分討論后,幼兒紛紛匯報發現。我又追問道:“圖形可以變幻出美麗的圖畫,這些圖形還可以變成哪些漂亮的東西?”筆者引導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展開想象,畫展激發了幼兒的想象。筆者還經常基于生活背景開展美術教學,利用生活中的人、物、情、景作為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思考,激活想象。
二、依托造型,再造想象
離開了真實的物質世界,想象便成為泡影。現實造型是想象的歸宿,想象力需憑借造型得以表現,造型為想象力的展現提供了舞臺。造型是美術學習的基本形式,是一種視覺形象創作活動,幼兒美術學習常用的造型手段有繪畫、拓印、雕塑等,造型既是幼兒情感、思想的表現形式,又是幼兒想象力的載體。
再造想象是依據語言或非語言的描述在大腦中形成相關事物形象的想象,幼兒的想象多為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是幼兒想象力發展的基礎。筆者在美術教學中關注幼兒再造想象的培養,依托造型表現,通過幻想畫、葉貼畫、沙雕、泥塑等活動形式,引導幼兒將想象化為現實,在親身經歷中感受與品悟,享受造型的樂趣,提高想象能力。例如,在“葉貼畫”教學中,筆者先讓幼兒說說:喜歡哪些小動物?它們長什么樣子?然后引導他們聯想:生活中哪些樹葉的形狀與它們相似,可以用什么樹葉來表現小動物。在幼兒展開了充分聯想與交流后,筆者帶領幼兒到園區植物園中收集樹葉,孩子們根據自己的造型需要,選擇了形狀不同、顏色各異的樹葉。然后,筆者讓幼兒動手粘貼,通過造型來塑造動物,將自己的想象展現出來。有的孩子塑造了金魚,用廣玉蘭葉做金魚的身體,用楓樹葉當金魚的尾巴;有的孩子以小烏龜為原型,用柿子葉當身體,用桃樹葉做頭和腳。在幼兒貼畫結束后,筆者組織他們展示交流,引導他們在觀察中想象,在思考中評價,將造型與想象進行比照,從而不斷提升想象能力。
三、優化創作,創造想象
“已經創造出來的東西比起有待創造的東西來說是微不足道的。”雨果道出了創造與再造的差異。新世界屬于創造者,創造想象屬于高層次的想象,創造想象需要創造性思維,即遇到問題能夠進行發散性、獨創性思維,另辟蹊徑去解決問題。筆者在美術教學中組織幼兒進行二次創作,激發幼兒的創造想象,引導幼兒放飛想象,自由大膽表現,在優化創作中潤澤幼兒的想象力。二次創作成為創造想象的推手,為幼兒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使他們在創造的天空中盡情翱翔。例如,“泥巴變變變”一課,旨在讓幼兒通過泥塑活動,將聯想與造型結合起來,發展想象力與創造力。在教學中,筆者開展了兩次造型活動,第一次造型活動讓幼兒依據喜好,自由想象塑造形象,有的幼兒將泥巴搓圓壓扁做成一塊“燒餅”,有的幼兒將泥巴搓成細細長長的一條蛇。幼兒的創作都比較簡單,缺乏新意。筆者在引導幼兒展示交流后,鼓勵幼兒“二次創作”,讓他們在原有基礎上進行優化。為了完善造型,幼兒再次展開了想象,重新構思。有的甚至完全否定原有作品,標新立異地創作了新作品,一件件富有創意的作品誕生。二次創作讓學生突破了慣性思維,積極發散思維,大大提高了創造想象能力,培養了幼兒的創新精神。
“想象力是創造力和智慧的必要背景。”讓我們立足美術課堂,引導幼兒在想象中表現,在表現中想象,不斷豐滿幼兒想象的羽翼吧!
作者單位 江蘇南通市通州區實驗幼兒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