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探究學習的誤區及對策探究
作者:舒曉寵
發布時間:2018-10-18 15:31:2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探究學習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是指學生在學習中自主探索問題的一種學習方式。這是一種在發現和體驗中學習的方式。采用這種學習方式,學生不僅可以學到知識,而且可以學會對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判斷,并形成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科學態度和習慣。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由于有些教師認識上存在偏差,探究學習的實施效果并不理想。我們要做的是認真反思問題的癥結所在,盡快走出誤區。
誤區一:形式化的探究過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確實會不時地用到探究式教學,尤其是在公開課上。但是很多教師都走入了一個誤區,認為探究學習是公開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不管所教的內容是否需要探究,都會設計探究環節,導致探究過程的形式化。
對策:只有根據內容的需要,合理設計探究形式,才能真正發揮探究學習的作用。比如,在教學“年、月、日”時,教師讓學生拿出年歷卡,要求他們仔細觀察,看看有什么新的發現。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發現有的月份有30天,有的月份有31天,而2月只有28天或29天。所以,有學生說每個月都有30天是不正確的。這時,教師可讓其他學生進行補充,充分調動學生的探究熱情。有的學生用公歷年份除以4這種方法來判斷一個年份是不是閏年,立即就有學生提出疑問:1900能被4整除,按這種計算方法,1900年就是閏年。而通過查萬年歷發現,這一年的2月只有28天,是平年。有的學生說萬年歷是不是編錯了,有的學生懷疑這種計算方法不準確,在學生思維碰撞最激烈的時候,教師適時點撥,引出公歷年份是整百年份時應該用除以400這個方法判斷。這樣既解開了學生的疑惑,又讓學生自然接受。
誤區二:合作探究成了優等生展示的舞臺。在合作探究中,優等生什么都說了算,其他學生對優等生言聽計從,優等生在小組中往往扮演了一種下達命令、布置任務或提供幫助的角色。其他學生按照優等生的要求去做,可以不獨立思考就直接從優等生那里獲得信息,優生動手次數多,發言機會多。這樣優等生得到了更大的發展,而其他學生就有可能人云亦云,從探究學習中收獲較少。
對策:1.明確“結對學習”的職責。在學習過程中,優等生必須幫助其他學生解答基礎知識學習中的疑點,為探究做好鋪墊。教師巡視時要多關注優等生以外的學生,及時給予他們指導,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為他們創造更多成功展示的機會,同時善于發現他們的進步,及時給予鼓勵,使他們感受到成功的樂趣,從而增強自信心。
2.提倡師生互動,共同探究。課堂不是教師或者優等生演獨角戲的舞臺,教師要參與到學生的探究過程中去,特別是要多關注中等生、學困生。這樣的師生、生生交流,更有利于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
誤區三:“活動等同于探究”的誤區。教師都希望在課堂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動眼、動耳、動口、動手、動腦、動情”,讓課堂熱熱鬧鬧、轟轟烈烈“動”起來,走入了“活動即探究”的誤區。例如,有教師教學“1公頃、1平方千米”時,帶領學生走上操場,目測、步量一個邊長為100米的正方形,感受1公頃的大小;走上大街,步測1000米的長度,嘗試估計以這一邊為正方形的其他兩個頂點分別在什么位置,體驗1平方千米的大小。這樣的教學,顯然是想讓學生通過自主實踐,對1公頃、1平方千米有深刻的認知。雖然出發點是好的,但這樣的操作活動顯然還不具備探究性學習的基本特征。探究性學習活動至少應該具有以下特征:學生提出問題或根據問題尋找解決方法,自主地選擇、使用一些方式(工具)進行活動(操作),過程中要學會與人合作,要學會交流,并能對自己和他人的操作進行反思和評價。
對策:讓學生“動”起來是教學改革的一個目的,讓學生“動”起來是一堂好課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那么,充分條件是什么呢?我想就是要讓學生有充實的精神生活。如果沒有這個“充分條件”,那么“動”就可能是“亂”,實際上并沒有帶給學生理智上的挑戰、認知上的沖突、內心的震撼和無言的感動。“活而不亂”才是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追求的理想境界。
教學是個復雜的過程,也注定了學習方式的多樣性。只要我們把握了“自主合作探究” 的實質,靈活、恰當地運用各種方式方法,就能“條條大路通羅馬”。
作者單位 陜西省商洛市商州區劉灣街道辦事處中心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