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廉政文化建設背景下,廉潔話語教育作為高校廉潔教育的重要方式,兼具了教育導向、教育約束、社會凝聚三個功能。其主要通過廉潔教育環境建設實踐、教育實踐、群體實踐三個維度,對應宣傳標語進校園、廉潔語料進課堂、廉潔話語進社交媒體三個語言教育實踐路徑,系統構建了高校廉政文化建設下的廉潔話語教育體系,確保大學生廉政教育取得實效。

【關鍵詞】高校廉政文化 廉潔教育 廉潔話語 功能 實踐維度

基金項目:本文系陜西省教育廳“陜西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青年英才支持計劃”階段性成果。

高校廉政文化建設與廉潔教育的趨同性

廉政文化,是人們關于廉潔從政的思想、信仰、知識、行為規范和與之相適應的生活方式和社會評價,從根本上反映著一個階級、一個政黨的執政理念、執政目的和執政方式,是廉潔行為在文化和觀念上的客觀反映。廉政文化,在我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傳統,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內涵是從政的思想和道德、從政的社會文化氛圍、從政人員的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廉政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理論和思想的新發展、新探索,它的核心價值是清廉為民做事。當今時代,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圍繞綜合國力的全方位競爭更趨激烈,文化已經被視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提高文化軟實力已經成為許多國家的重要發展戰略。對于正面臨難得發展機遇的中國來說,加強廉政文化建設已經成為我國在新世紀和平崛起的重要任務,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內容,這是時代賦予廉政文化建設的嶄新意義。高校廉潔教育以課堂教育教學為載體,將廉政類法律、法規、政策以常態化教育形式貫穿于教與學的過程中,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正確的事業觀、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交友觀,在大學校園環境中形成“以廉為榮、以貪為恥”的良好風尚和文化氛圍。在大學生中進行廉潔教育,不僅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而且是校園廉潔文化建設的需要,更是和諧社會持續發展的需要。廉潔是中華民族的傳 統美德之一,也是當代大學生應有的道德品質,需要在新的歷史時期將其發揚光大。

高校廉政文化建設與大學生廉潔教育是腐敗現象防微杜漸的基礎工程,是構建高校德育體系的核心要素,更是高校立德樹人培養目標的重要支撐。

1.防微杜漸,清廉始于教育

高校廉政文化建設的目標是向大學生提供思想基礎,為學生信念養成提供充足的正能量。廉政文化能夠促使大學生廉潔自律意識的養成,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廉潔價值觀,達到“以文化人,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大學生廉潔教育的目的旨在通過課堂教學行為,既形成大學生廉潔意識,又能將意識外化成自覺的廉潔行為。二者目標一致,內涵一致,相輔相成。

2.構建高校德育體系的核心雙要素

高校德育體系建構是高校德育體系構成要素間的有機聯系和作用形式。當德育環境中的價值導向、德育氛圍和受教育者所表現的價值取向一致時,就會大大提升德育體系效能。廉政文化建設和廉潔教育是新時代德育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論從文化育人的角度,還是從行為養成的角度都具有方向的一致性。將傳統倫理教育更新、擴展到法治教育層面,以廉政文化建設和廉潔教育為雙重支撐點,無縫契合,創新構建高校德育體系,培養具有廉潔職業觀和自覺廉潔行為的高等人才,為實現高校“立德樹人”的人才培養目標夯實基礎。

高校廉政文化建設視域下的廉潔話語教育功能

廉潔教育是高校廉政文化建設的行為體現,主動促使廉潔話語向廉潔教育話語轉變,并在日常教育過程中合理植入廉潔話語,有效發揮廉潔話語教育功能,是高校廉政文化建設與大學生廉潔教育聚合一體的核心標志。

1.話語、話語體系與廉潔話語

話語,根據法國思想家福柯的研究可以看作語言與言語結合而成的、更豐富和復雜的具體社會形態,是指與社會權力關系相互纏繞的具體言語方式,是社會實踐的一種形式。“話語”與“言語、語言”不同,它不是個體行為,而是對社會實踐主體具有支配性和役使性的社會力量,“話語”的應用更傾向于將文本語言與“話語”的社會方向緊密結合起來。

話語體系是一定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狀態和文化傳統的綜合表達,是人類交往行為中由交往主體通過語言符號建立起來的表達與接受、解釋與理解、評價與認同等多重認知關系。話語體系屬于觀念形態的上層建筑,受經濟基礎決定和影響,世界各國都有自己的歷史傳統、國情和發展道路,正是在此基礎上,才形成了與之相應的思想觀念和思想體系,形成了解釋和破解經濟社會發展問題和具有時代特色的政治訴求、表達方式的話語,隨之也形成了具有闡釋歷史意義的話語體系。

中國話語體系形成是隨著社會變遷而建立發展的。十八大以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把反腐倡廉作為全面從嚴治黨的有力抓手,反腐倡廉取得明顯成效,獲得全國各族人民衷心擁護,也贏得了世界各國主流輿論的廣泛贊同。而與之相應的廉潔話語也已成為中國話語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廉潔話語背后的意識形態更能使我們對特定社會及政治現實的同步形成認知,通過廉潔話語更直接導入意識,從而避免了一些直接感知行為的誤區,必然會為當代中國話語體系價值底色增光添彩。

2.廉潔話語的教育功能

(1)教育導向功能

廉潔話語傳遞著廉政理念、知識、規范和與之相適應的行為方式、社會評價,對學生的價值觀和校園風氣具有導向作用,特別是用語言解析如“制度”“廉政”“猛藥去疴”“治病救人”等,都大力傳播了反腐倡廉制度,宣揚廉潔做事的思想理念,褒揚廉潔奉公模范,譴責腐敗分子,傳遞了對廉政行為的肯定和貪腐行為的否定,從而影響學生的認識、態度和行為,使學生認識到廉政行為是社會肯定認可的、正確的、光榮的行為,而貪腐行為是社會排斥的、錯誤的可恥行為,從而樹立廉潔價值觀,踐行廉政理念。

(2)教育約束功能

廉潔話語將廉潔做事的思想理念潛移默化地植入學生的頭腦,使其形成“廉潔光榮,貪腐可恥”的價值觀,這種觀念是一種軟性約束力量,能使他們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自覺廉潔奉公,排斥腐敗,不想腐,不愿腐。廉潔話語中所包含的類似于“懲治”“零容忍”“打虎拍蠅”“法規”“監督”等具有社會內涵的詞匯,在教育過程中會使學生產生心理敬畏感,這種約束是種外在約束,剛性約束。

(3)社會凝聚功能

廉潔話語一直在傳達廉政文化的信息,用具體語言影響學生廉政文化觀,使他們養成了廉政文化的思維方式、生活習慣。他們會選擇和自己思維、生活習慣相同的人在一起。廉潔習慣引出廉政文化認同,形成廉政文化信仰,廉政文化的力量就在于此。當“中國夢”“尚德”“重法”“強大”“和諧”“復興”等詞匯出現在大學生的課堂、社交圈,我們首先看到的就是共同廉潔信仰之下的信心凝聚力,而大學生的信仰凝聚力正是廉政社會凝聚力的基礎。

廉潔教育話語實踐的三個維度

1.宣傳標語進校園

廉潔教育校園軟環境的建設,離不開標語文化的熏陶,以廉政文化為內涵,以廉潔話語為載體,并將其踐行于校園標語具體的語言表現中。本文通過對部分高校的宣傳標語進行語料采集,并選取典型語料進行了分析,具體如下表:

表中標語語料多集中在宣教引導、提醒激勵、示范榜樣、另類等四個方面,語料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字詞依次為“德”“廉”“誠”等。這些詞匯的宣傳運用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宣教作用,在校園隨處都可感受到廉政文化的影響力,廉潔教育話語引導學生建立了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以廉潔向上的話語激勵學生的求知欲、進取心,使其樹立廉潔信念,為其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值得一提的是,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進步,發揚傳統廉政文化的同時,廉潔話語新的表達形式層出不窮,類似“精致姑娘,不羨白富美,善思致用任方圓”等語句既傳達了廉潔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又體現了大學生的時代感,以新的標語話語形式詮釋對廉政文化的理解,營造出更鮮活、更生動、更接近大學生生活的廉潔教育環境。

2.廉潔語料進課堂

反腐倡廉工作要從源頭做起,課堂教學是對廉政文化進行詮釋和普及的最直接方式,無論是教育內容的確立,還是特色廉潔語言的使用,都有明顯優勢。

以高校思政課堂為例,課程本身蘊含了極豐富的廉政素材,本身就是廉潔教育的最佳實踐平臺。尤其是對典型廉潔教育語料的教與學,通過師生之間相互的廉潔話語信息交流,將廉潔教育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下文是一段高校思政課堂的語料:“1945年7月,著名民主人士黃炎培訪問延安,提出歷代王朝‘其興也浡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率,表示對‘政怠宦成,人亡政息’的擔憂時,毛澤東胸有成竹地告訴他:我們已經找到了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

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以“人亡政息”一句為例,它批評的是一種官僚腐敗風氣。好的舉措、風氣沒有堅持下來,半途廢黜,最終使腐敗滋生,國家政權滅亡。如,亡:失去、死亡,息:廢、滅,這些重點語詞的釋義觸目驚心,刻骨鮮明地體現出國家對貫徹清廉反腐改革思想的決心和力度。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歷史背景,對這些語料進行深入闡釋講解,能對學生產生刻骨銘心的廉潔教育效果,同時在學生課堂文化知識的學習中,也促成了廉政文化官方話語向公眾話語的轉化。

3.廉潔話語進社交媒體

大學生的社交具有范圍廣、途徑多的特點。伴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當代大學生除了必要的傳統社交,越來越多地參與到社交媒體中,以微信、微博、QQ等為代表的社交媒介,成為大學生傳遞與接收各類信息、表達自我、參與社交的重要途徑。

大學廉潔教育應積極以社交新媒體為平臺,大量投放廉潔教育語料素材,用廉潔話語傳遞廉政文化信息,引導學生關注廉政時事,可以通過網絡論壇、微信朋友圈、QQ等發表觀點,以此參與廉潔教育活動。社交新媒體開放的語言交流方式,更利于大學生主動適應廉政愛國的文化氛圍,對自己認可的廉政文化信息,用具有積極態度的廉潔話語去表達觀點,并同時借助于公共社交媒體圈獲得批評或點贊支持。并最終外化于行為。以某大學生微信群中發起的“我的中國夢——勤儉正能量”主題討論為例,在學生發表的觀點中出現頻率較高的詞語和短語是“使命感”“責任感”“廉能興國”“拒絕攀比”“恒久力行正能量”。其中“使命”“責任”“廉能興國”表達了當代大學生對國家民族振興的一種態度和認識,“拒絕攀比”“恒久力行正能量”表達了學生對廉潔行為的理解與支持。當代大學生這種以新媒體為平臺的語言社交方式,恰恰反映了他們對國家廉政官方話的認同,通過對廉政官方話語的主動理解,將其解析為自己的廉潔話語,同時還趨向于行為實踐,廉潔育人效果卓有成效。

結 語

當前,社會不斷發展創新,國家層面的廉政話語也不斷地反映新的廉政文化內涵。因此,高校廉潔話語教育必須在已構建的實踐體系中不斷發展,與時俱進,通過更有效的語言教育方式,走進學生的思想,培養他們的廉潔意識,堅定他們的廉潔信念,真正實現廉政育人。

參考文獻:

[1]黃炎培:《八十年來》,文史資料出版社,1982,第148-149頁。

[2]董紅燕:《高校廉政文化建設和廉潔教育的聚合效應與同構路徑——以生態管理理論為視角》,《廉政文化研究》2016年第3期,第87-89頁。

[3]林楠:《論廉政文化建設的三個實踐維度》,《學術探索》2013年第3期,第31-33頁。

[4]于琴:《當代中國廉政話語建設研究——以十八大以來〈人民日報〉頭版廉政報道為例》,《社會發展研究》2017年第1期,第182-193頁。

[5]錢耕耘:《廉政文化進課堂初探——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為例》,《陜西教育》(高教)2014年第7期,第34-35頁。

[6]公維余:《大學生微信社交情況的調查分析——以河西學院為例》,《河西學院學報》2016年第2期,第91-95頁。

[7]張大方、姜萍萍:《當代大學生勤儉觀狀況的調查與反思》,《大連大學學報》2008年第4期,第132-135頁。

[8]于琴:《廉政話語與公眾話語同頻共振奏強音》,《人民論壇》2017年第4期,第54-5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