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高校課程標準化的幾點思考
作者:成秀英 陜西廣播電視大學 陜西西安
發布時間:2018-10-17 11:42:1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目前,課程標準化建設是我國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是衡量高校教育教學與學術質量水平的重要指標,是提高高校課堂教學質量的中心環節。因此,抓好高校課程標準化建設是目前高校改革的大勢所趨,是我們必須重視的一項工作。
【關鍵詞】高校 教學改革 課程標準化思考與實踐
課程標準化建設是以專業定位為基礎,以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改革為重點,以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為根本目的,突出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跨文化素質培養并貫穿于各教學環節中,通過制定實施標準,使課程活動達到標準課程水平。課程標準化建設是目前我國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是衡量高校教育教學與學術質量水平的重要指標,是提高高校課堂教學質量的中心環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高等教育發展作出了一列重要指示,提出高等教育要做好“四為服務”,即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習總書記指出,我國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只有培養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夠成為世界一流大學。辦好我國高校,辦出世界一流大學,必須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并以此帶動高校其他工作。
2018年1月30日,教育部發布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以下簡稱《國標》。首次頒布的《國標》有三大特點:一是既有“規矩”又有“空間”。我們可以把它概括為既有規定動作,又有自選動作,所謂“規定動作”就是對各專業類提出統一要求、保障基本質量。所謂 “自選動作”就是為各專業人才培養特色留有足夠拓展空間,形象地說就是“保底不封頂”。二是既有“底線”又有“目標”。對各專業類提出教學基本要求,也就是“兜底線、保合格”,同時又對提升質量提出前瞻性要求,也就是“追求卓越”。三是既有“定性”又有“定量”。既對各專業類標準提出定性要求,同時又注重量化指標,做到可比較、可核查。在認真研讀、領悟《國標》的基礎上,筆者結合自身多年教學經驗,從教師角度談談在日常教學中落實《國標》的幾點思考。
1.研讀《國標》,精選教材
首先,教師要認真研讀《國標》,對《國標》內容能夠深入把握。《國標》主要包括八個方面內容:一是概述。明確各專業類內涵、學科基礎、人才培養方向等。二是適用專業范圍。明確該標準適用的專業。三是培養目標。明確各專業類培養目標,對各高校制定相應專業培養目標提出原則要求。四是培養規格。明確各專業類專業的學制、授予學位、參考總學時或學分,提出政治思想道德、業務知識能力等人才培養基本目標。五是師資隊伍。對各專業類師資隊伍數量和結構、教師學科專業背景和水平、教師教學發展條件等提出要求。六是教學條件。明確各專業類基本辦學條件、基本信息資源、教學經費投入,包括實驗室、實驗教學儀器設備、實踐基地、圖書信息資源、教材及參考書、教學經費等量化要求。七是質量保障體系。明確各專業類教學過程質量監控機制、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專業持續改進機制等各方面要求。八是附錄。列出各專業類知識體系和核心課程體系建議,并對有關量化標準進行定義。
其次,依據《國標》的總體要求,精選教材。《國標》只是一個大綱性的總體要求,并未對具體的教學內容、流程等作出明確規定。因此,學校首先要根據《國標》制定本校相關專業教學及考核標準。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結合《國標》和校內考核標準要求,精選更為適合本專業教學實際的教材。眾所周知,高校一般沒有統一編訂的教材,這就需要教師從各類版本中精挑細選,選出既符合本專業課程標準,又符合所教學生實際的教材。挑選教材的過程,也是對教師專業能力素養的一次嚴峻考驗。
2.拓展教材,提升設計
根據課程標準,高校教師可以自主地選擇使用不同版本的教材。但無論選取何種版本,教材只是一個例子,不是教學目標本身,也不是教學內容的全部。在教學設計中,教師要根據本專業課程標準,以及學生走向社會所需的專業能力要求,領悟和發掘教材內容,并以所選教材版本為依托,整合教材信息與素材,完善教材缺陷與空白,拓展相關知識領域。在研讀教材的過程中,教師要明確通過教材學生能夠學到什么,要培養學生哪方面的技巧和能力。受篇幅和版本影響,每一種教材內容都有限,教師在教學中可以以一種版本為主,綜合更多不同版本教材的優勢,拓展學生的視野。教師要用新的理念去甄別教材,研究教材,取舍教學內容,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并在教學設計中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智慧。所以,教師要對教材進行設計、改編,要融入自己的智慧和理解,活用教材,用活教材,而不唯教材。
3.注重凸顯教師個人特征
強調課程標準化并非抹殺教師的個人風格和特點,而是更加注重凸顯教師個人特征之舉。個性化教學需要教師有三方面的特質:一是個性的心理特征,二是深厚的文化底蘊,三是對教材的敏銳感受力。教師要形成個性化的教學特色和風格,是需要長期磨煉的,是需要有廣博而深厚的文化基礎為支撐的,教師個性化教學特色、方法、技巧和思想就是建筑在這個地基上的房屋,教師教學藝術的日臻成熟,就是房屋日漸穩固和美觀的過程,就是逐漸形成自身教學風格的過程,也是一個創造教學特色的過程。首先,教師的儀表、神態要與職業一致,尤其是課堂教學語言應該科學規范,富于啟發性和趣味性,語言要有藝術性。高超的教學藝術對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有著非常顯著的作用。其次,教師要能夠靈活應對課堂教學中出現的“意外”,還要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做到既兼顧全體學生,又注重個性差異、因材施教,使集體教學、小組交流、個別輔導有機結合,讓不同水平的學生學習同一教學內容能夠有不同的收獲。好的教學設計應該建立在不同學生知識、能力、興趣差異的基礎上,應尊重學生個性差異,符合學生的發展需求,使所有學生都有機會參加活動,并獲得成功的體驗。教師對教法的選擇要有獨到之處,恰當的方法,有利于把“教”轉變為“學”,把“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把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落到實處。再次,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對學生的評價。美國著名教育家約弗夫對28所學校中的1672名地球學專業的學生和43名教師做了調查。他發現,學生對學科的興趣和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存在正比關系。其中,教師對學生的熱情關懷是學生對學科形成積極態度的一個重要因素。教師對學生熱情關懷,會使學生獲得學習的自信心,而這正是學生堅持學習、熱愛學習所需要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正向性、鼓勵性的評價,是激發學生主體性、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
“標準為先、使用為要”。要以標促改、以標促建、以標促強,就需要學校、教師和學生都行動起來,高校應根據《國標》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培養多樣化、高質量的人才;教師要根據《國標》調整自己的教學設計、教學思路、教學方法,以適應新時代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學生要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主動性,凸顯主體性,成為《國標》落地的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郭艷春:《高等學校課程標準化建設的探索與實踐》,《黑龍江教育》2014年第7期。
[2]鄢高翔、祁克宗:《高等學校課程標準化建設的思考》,《高等農業教育》2007年第3期。
[3]楊弘平:《高等學校課程建設中標準化問題的思考與建議》,《沈陽工程學院學報》2013年第9期。
[4]艾訓儒、羅興武:《對高等學校課程建設標準化問題的思考》,《科學時代》2012年第9期。
[5]陳靜:《論地方本科院校課程體系構建》,《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4期。
[6]王偉廉:《高等學校本科課程實施中若干問題的探討》,《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