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圖書館地方文獻采集利用的困境與對策
作者:段瓊慧 咸陽師范學院圖書館 陜西咸陽
發布時間:2018-10-17 16:41:5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高校圖書館地方文獻資源采集面臨資源匱乏與資源競爭并存的局面,資源本身的龐雜及系統采集與科學規劃的困難,給采集工作增加了難度。資源利用存在數字化程度低、共享困難,與教學科研結合程度低,得不到政府部門重視等問題。圖書館應通過開展科學統籌與專業人才隊伍培養,多渠道進行資源數字化建設,積極利用網絡平臺資源推動項目合作研究與學科發展等方式,提高利用率,解決現有難題。
【關鍵詞】圖書館 地方文獻 采集 利用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廳專項科研計劃項目《高校圖書館“讀者主導式采購”模式研究——以咸陽高校為例》(項目編號:15jk1790)。
地方文獻資源采集遇到的挑戰
1.資源的龐雜及多層次性
地方文獻所屬門類十分龐雜,存在形式多樣,給采集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難度。按照杜定友在《地方文獻的搜集整理與使用》一文中的表述,地方文獻是指“有關本地方的一切資料,表現于各種記載形式的,如圖書、雜志、報紙、圖片、影片、畫片、唱片、拓本、表格、傳單、票據、文告、手稿、印模等。凡有歷史價值的‘殘篇斷簡’‘片紙只字’,也在收集之列”。它主要由三部分構成:史料、人物、出版。其中,史料主要是“關于本地方一切情況的記載,包括過去和現在的”;人物包括“關于本地方知名人士、勞模、烈士以及與本地方建設有關的重要人士(愚賢)”;出版包括“從本地方出版物可以看到本地方的出版情況,它的思想內容,制作方向,對本地方刻的古書,更應注意收藏,版片也要整理”。[1]這就是說,地方文獻不僅是指一切承載了地方歷史、文化知識及文明成果的載體,就其微觀層面而言,也具有內容上的豐富性與多層次性。
2.傳世文獻的匱乏與所面臨的資源競爭
首先,從文獻屬性而言,傳世地方文獻資源多屬于歷史文化資源,隨著時間推移與時代變遷,此類資源都有一個損耗情況,故其總量的遞減實屬必然。但是,目前地方文獻資源的采集收藏,卻成為各圖書館、文化機構的熱門話題,出現“僧多粥少”的狀況難以避免,這就進一步加劇了資源采集中的競爭程度,從而給高校圖書館采集工作帶來困難。尤其在國家大力推動高校向應用化轉型的背景下,各校圖書館特色文獻資源庫建設任務繁重,有價值的地方文獻資料始終都是各館爭相收藏的對象,這就更加劇了采集難度。
其次,地方文獻資源雖說整體上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但從存在狀態看,目前主要還是以紙質文獻為主,各地一些大圖書館或名校圖書館采集收藏居多,且數字化程度整體上都很低,很多珍貴資源甚至連微縮膠卷都沒有。紙質文獻有的破損嚴重,因修復人才稀缺,所以僅能作為善本資源被個別單位收藏,其復本采集、共享十分困難,這也是高校圖書館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圖書館采集面臨的難題。
3.系統采集與科學規劃困難
首先,圖書館自身缺乏系統研究、科學規劃方面的專門人才。高校圖書館派出的地方文獻資源采集人員,不僅應了解當地歷史與文化,熟悉本土民眾生活知識,還應該具有相當程度的古方言、古民俗知識,以及目錄學、版本學等常識,知曉所采集文獻資源價值所在,這樣才不會使采集工作陷入盲目。但目前因采集人員素質有限,使得采集工作系統性不強,隨意性大,采集目的也不甚明了,多數采集工作缺乏整體規劃,且存在片面追求數量等問題。尤其是對文獻資源所涉及的領域,存在重視當代易得資源采集,輕視或放過從民間及國內其他大型圖書館、博物館等處訪求、復制或收存與本地相關的稀缺歷史文獻資源的意識。這種縱向深入的不足,是采集人員對當地歷史文化信息了解有限、研究不足等造成的。
其次,多數高校圖書館將圖書資源采集以對外承包的形式,與館務工作分離,從而給地方文獻資源采集的系統性與科學規劃帶來困難。圖書館的圖書采編工作大量分割給書商去做,是近年各地高校圖書館普遍采用的做法,這樣可以提高圖書采集、目錄編排、登記入庫等工作效率,節省大量人力。但是,就地方文獻資源采集而言,負面效應也是顯而易見的。由于圖書館采編人員不再涉足此類業務,也就失去了對地方文獻流傳、出版、利用等情況的及時了解,就難以系統研究地方文獻采集工作。而書商本就不關心圖書性質、使用目的及范圍,也根本不熟悉地方文獻,故其推薦圖書時就難以將地方文獻規劃在內,從而導致圖書館錯失采集地方文獻的機會。這種推諉使地方文獻的采集陷入了困境。
地方文獻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1.數字化程度低,共享困難
稀缺地方文化資源一經采集入館,如何提高利用效率,是高校圖書館面臨的難題。與普通圖書資料不同的是,地方文獻資料不少因其在歷史上流傳范圍不廣、受眾有限,故而多為孤件或孤本形態傳世,圖書館雖將其收藏入館,但并不直接具有流通共享價值。如陜西關中地區出土的大量碑文墓志及其他石刻資料,即使將其原件借調至當地高校圖書館,仍然無法讓更多讀者接觸和利用。另外,像明清時期所傳抄或篆刻的關中著名文人文集、別集,圖書館從社會上采集入館后,也不能直接用于流通借閱。這類珍貴文獻資料,有的并未正式出版,復本稀缺或根本沒有復本。所以,只有通過創建規范的地方文獻資源電子數據庫將其數字化處理后,才具有流通共享價值。但是,地方文獻資源的數字化,除資金投入外,人力資源的投入也是大的問題,多數高校圖書館對此也是一籌莫展。
2.與校內產學研結合程度低
高校教學活動的開展離不開圖書館,但是針對圖書館收藏的地方文獻資源而言,與其直接對應的、具有地方文化屬性的學科專業方向往往并不存在。所以,圖書館收藏的大多數地方文獻資源,一般多供校內專業地方文化研究機構或個人使用,因為使用此類資源的個人與群體有限,資源利用率不高,造成閑置與浪費。有的資源閑置,則純屬采集所得文獻資源缺乏系統編目、整理所致。如何在高校內部實現圖書館地方文獻資源與課堂教學對接,實現與校內科研團隊研究方向的對接,都是當下高校圖書館需要解決的問題。例如,清末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陜西維新派領袖劉古愚,其傳世《煙霞草堂文集》就屬于典型的地方文獻資源,雖然地處陜西關中地區的咸陽師范學院等單位都十分重視劉古愚教育思想研究,但是要實現此類研究活動與教學的對接,與校內更多科研人員研究方向、研究項目銜接,保證研究常態化,實際上又存在難度。因為地方文獻資源固有的地域性,導致科研方向的凝練及研究人員的培養、成長是一個較漫長過程,有時候研究人員工作單位的變動,甚至直接導致某個地方文獻研究專題或項目的停滯。
3.得不到政府部門的重視和利用
地方文獻資源雖然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特定地區歷史上積存傳世的文化成果載體,但在今天各地方政府追求以經濟發展為中心的時代,它們卻常受冷落,不少地方政府部門不知道這些地方文獻資源材料能有什么用,或者能把它們用在什么地方。有的地方文化部門或政府機構,雖然提出了開發利用地方文化資源的思路,但是具體實施方案因為牽涉面廣而落實困難。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已經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也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動文化發展要不忘本來”。這些都說明,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獻資源,在推動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中,在滿足民眾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在當代文化建設的推陳出新中,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在高校圖書館地方文獻資源開發利用中,地方政府部門參與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只有通過高校之外大社會的系統化規劃設計、積極參與,才能使更多的人對此問題重視起來,從而推動地方文獻資源的充分利用。
對策探討
1.從高校轉型高度認識地方文獻采集利用意義,強化科學統籌與專業人才隊伍培養
首先,圖書館要結合高校轉型,深刻認識地方文獻資源采集利用的重要性與迫切性。我國高等教育培養模式向應用技術型轉變,目前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圖書館作為高校辦學三大支柱之一,要改變館藏文獻類型單一的狀況,實現館藏資源類型多樣化,就離不開對地方文獻資源的采集收藏。要實現資源服務功能的多元化及資源平衡配置,就離不開對地方文獻資源的倚重。尤其是我國高校除少數名牌大學外,多數學校生源都來自所在地域,生源地域性決定了學生未來就業的地域性特點;而就業的地域性,自然要求高校在專業設置、培養內容等方面不可忽視地域特點及帶有地方特色的人才需求。所以,對“立足本地,服務地方”的高校來說,無論地域性還是應用性都要求送出校門的學生必須對當地歷史傳承、人文知識等有所了解,對本土自然地理、民情風俗、文化傳統等比較熟悉。圖書館要適應這種辦學需要,就應加大對地方文獻資源采集的力度,只有深刻認識了這種重要性與迫切性,采集利用中面臨的其他問題才能更好地解決。
其次,圖書館要積極培養自己地方文獻采集、管理利用的專業人才團隊,統籌規劃,加強與地方其他部門的合作。“地方文獻的收集,首先要確定它的內容和范圍,哪些應收,哪些不在此列”,[2]作為特藏文獻,其收藏不僅應體現縱向的歷史跨度,還應有橫向多學科、多領域結合的廣度。其采集收藏,必須在全面規劃和系統安排的基礎上進行,并制訂統一的采集標準。如對本地歷史上的名宦鄉賢、專業人才等著作或別集的采集收藏,則應制訂相應標準,既保證全面系統,又應分層次與類別;對國史、官修史書、歷代筆記野史等著作中涉及的地方資料信息,也應另行整理。因絕大多數地方文獻,并未經專業研究人員鑒別認定,對它們的采集,完全依靠工作人員在民間調查或實際探訪中依據自身知識水平去判斷。所以,人員隊伍的素質一定程度上也決定著采集工作的質量和效果,參與者不僅要有強烈的責任意識,敢于負責的精神,也要具備一定的專業素養和知識眼界。
另外,正如論者指出的,“與各地的文史、檔案、地方志辦公室等機構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是高校圖書館地方文獻建設的重要環節”,[3]圖書館應加強與這些機構的合作。尤其是地方珍稀文獻,總體存量少,外界流通不廣,多數為政府文化部門或其他私人收藏家所有。有的資料如各類年鑒、報表、文史檔案等,多被政府機構收存,高校圖書館只有與這些機構加強合作,才能在資源共享的基礎上豐富館藏。
2.積極利用網絡平臺,做好資源宣傳與共享
首先,要認識實現地方文獻資源的數字化管理,是宣傳及提高資源利用率的根本前提。數字化是指“運用計算機技術,對古籍文獻進行加工和處理,建立書目數據庫、全文數據庫和綜合檢索系統,并通過光盤、網絡等途徑進行傳播”。[4]隨著移動閱讀平臺的普及,對圖書館來說實現館藏文獻數字化利用與傳播,已成當下及今后一段時期內的重要工作,這對地方文獻資源的保護、傳播及共享而言尤為重要。沒有數字化處理,就不可能真正實現地方文獻資源的保護與有效宣傳,共享利用也只會紙上談兵,對采集收藏的地方文獻資源,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實現數字化。如以掃描、拍照、膠卷微縮等形式實現的文獻資料的圖像處理;基于OCR光學識別技術實現的文獻數字化文本處理;以智能化處理技術實現的文獻資源數字化信息單元的分合重組等。這一工作可先從珍稀資源的數字化開始分步實施,應盡量做到系統、連續、有序,必要時還可聯合其他館外力量參與。通過數字化,不僅使館藏地方文獻的大范圍利用有保障,也能實現資源更快速、便捷的傳播,從而更好服務學校的教學科研并滿足社會需要。
其次,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實現資源的開放與共享。多數地方文獻資源在高校圖書館中都是以特藏形式儲存,實行封閉管理,外借流通受限,實現數字化管理之后,線上閱讀、傳播就成為主要形式。因此,圖書館要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大力拓寬線上傳播途徑。如建立地方文獻資源網上數據庫,對館藏資源進行分門別類介紹與宣傳,并實現手機檢索、網上借閱;設立微信公眾號,定期進行資源采集與研究動態推介;建立用戶微信群、QQ群,實現讀者線上交流與信息共享等。通過推介及使用方式優化,讓更多人了解認識資源價值,有效實現資源共享。
3.以資源推動項目研究與學科發展,促進資源與產學研結合
首先,要積極與校內外科研院所、研究機構合作,以資源推動研究項目的立項。地方文獻資源因其鮮明的地方性及資料的獨特性,在科研領域大多不會成為研究熱點,但是圖書館憑借此類館藏資源的“人無我有”優勢,通過聯合校內外其他科研力量,完全可推動相關研究項目的立項。以項目立項方式籌集資金,凝練研究團隊,推動資源深入研究利用,并形成良性循環,這應是圖書館解決地方文獻資源采集利用中的資金及人力資源匱乏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
其次,憑借自有資源優勢,推動校內相關學科創建與發展,促進產學研結合。在圖書館地方文獻資源采集程度不夠、藏量不足的情況下,高校要設立與之相關的學科專業并不具備現實操作性。但是,圖書館在占有一定資源優勢后,就可積極推動學校開展相關學科建設,尤其是近年來,高等院校要服務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走應用型、特色化辦學之路,與地方文化資源相關的學科建設已成高校管理者必須面對的問題,這對圖書館采集、開發地方文獻資源來說,無疑是天賜良機。所以,通過多種途徑實現與校內學科建設的對接,以地方文獻資源采集、開發利用為契機,推動產學研結合及學科發展,使所建立學科專業對圖書館特藏地方文獻資源產生一定程度的依賴性,對提升相關資源利用率,解決人才、資金等瓶頸問題,無疑會有很大幫助。
參考文獻:
[1]杜定友:《地方文獻的搜集整理與使用(省市圖書館工作人員進修班講稿)》,湖北省圖書館,1957,8。
[2]劉毅:《杜定友先生對地方文獻的研究與實踐》,《廣東圖書館學刊》1986年第3期,第29-39頁。
[3]熊偉華:《高校圖書館地方文獻建設與服務中的合作共享》,《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8期,第50-54頁。
[4]吳家駒:《中文古籍數字化的進展與主要成果述評》,《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第178-18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