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課堂改革如何進行,導課都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關于導課的重要性,所有教師都明白。化學相較于物理、生物等學科,有著自己獨特的學科特點,在導課的時候,教師如果根據學科特點來設計導課環節,讓學生快速進入課堂學習氛圍,感知化學學科特點和學習方法,在此筆者分享近年來的導課經驗,以期和各位同仁交流學習。

一、實驗導入,打開科學大門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在化學教學中,無論是化學概念、化學理論還是元素化合物,都需要通過化學實驗形成概念,一切從實驗所提供的化學事實和數據出發,這是化學學科教學的最大特點。化學教師可通過演示實驗、“雙邊”實驗或學生實驗,讓學生觀察、分析、歸納,最終得出結論,并根據實驗現象或實驗結論提出問題,從而引入新課。

如“化學能與電能”一課的導入,實驗步驟:1.鋅片插入稀硫酸。2.銅片插入稀硫酸。3.鋅片和銅片用導線連接后插入稀硫酸。向學生提出問題:(1)鋅片和銅片分別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現象發生?(2)鋅片和銅片用導線連接后插入稀硫酸中現象又如何呢?為什么?(3)鋅片的質量有無變化?溶液中C(H+)如何變化?(4)電子流動的方向如何?鋅片和銅片變化的反應式如何書寫?從問題引入電能是現代社會中應用最廣泛、使用最便捷的一種環保清潔的二次能源,家用電器都要依賴它,日常的手機、相機則用電池儲存電能,那么電池是怎么樣把電能轉化為化學能的呢?讓我們在今天的課堂上一起來解開這個謎吧!

二、復習導入,溫故而知新

如在“物質的量在化學實驗中的應用”一課中,可這樣導入:我們學習過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應用這種表示濃度的方法,可以計算一定質量的溶液中所含溶質的質量。但是,很多化學反應都在溶液中進行,我們通常不稱其質量,而是量它的體積。同時,在化學反應中,反應物和生成物物質的量之間有一定的比例關系。那么能否用所量出的溶液的體積來表示反應物和生成物之間的比例關系呢?用在復習中生成的新問題來進行新知識的學習。

三、懸念導入,讓學生求知若渴

課堂上懸念的設置,能吊起學生的“胃口”。通過看似違反常理的一些現象引起學生的緊張心理,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如在“鈉的重要化合物”一課學習中用小魔術(水生火)導入:1.用棉花包住約 0.2克過氧化鈉粉末(不要包緊,棉花團應呈疏松狀),放在石棉網上;2.在棉花上滴幾滴水,讓學生觀察發生的現象,學生發現棉花團起火了。順勢導入:我們知道水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是用來滅火的,為什么包有過氧化鈉后滴水卻引起了燃燒?用“水生火”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順勢進入新課學習。

四、從身邊的化學導入,會學習更要會觀察

化學學科和日常生活聯系緊密,在各類學科檢測中,題設情景豐富,與生活實際聯系密切,充分體現了從生活中走進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的理念。在導課中教師可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或已知的教材片段為出發點,通過講解或提問引導學生回憶,自然而然地引入新課。如當講到硬水與軟水這個知識點的時候,就可以讓學生思考河水、湖水、井水一般是什么水?雪水和雨水是什么水?讓學生用化學視角去觀察生活,分析實際問題,學以致用。

五、詩詞、故事導入,領略詩文中的化學

如于謙的《石灰吟》經常被教師們引用教“石灰石反應”,我們還可以用唐代詩人杜甫的《客從》來引入新課,讓大家通過學習新知識幫助杜甫答疑。“客從南溟來,遣我泉客珠。珠中有隱字,欲辨不成書。緘之篋笥久,以俟公家須。開視化為血,哀今征斂無。”詩中說從南方來的客人送給詩人一顆珍珠,珍珠上好像有花紋字跡,詩人珍藏在箱中。過了好久,開箱尋看,珍珠不翼而飛,只剩下一些紅色液體。學了化學我們知道,原來珍珠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還有少量的有機質。碳酸鈣難溶于水,在酸性條件下能轉變為酸式鹽而溶解。杜甫居室漏雨潮濕,竹箱無防潮性能,遇到水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氣體,珍珠發生了化學反應變成了紅色液體。杜甫當時還不具備這些化學知識,所以迷惑不解。

眾所周知,導課方法很多,教師要根據教材、學情來設計合理的導課形式。導課切不可花哨,要快速進入主題,通過導課為學生開啟美好的學習之旅,順利到達課堂教學的彼岸。

作者單位 陜西省商洛市鎮安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