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和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并第一次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為的是加強語文與其他學科以及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語文素養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

一、與教材相結合,合理規劃課堂內容,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語文教材對各階段的學生都有不同的要求,因此,教師需要依據教材內容展開教學。在每個單元的結尾都有一章《學習百花園》,“百花園”顧名思義是要求同學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讓同學們的心得與體會在“百花園”內大放異彩。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時候,教師要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制定不同的實踐活動方案。要是低年級的學生參與的實踐活動內容深度太深,會讓學生搞不明白自己在做什么,根本達不到實踐活動的目的。要是高年級的學生參與到比較淺顯的實踐活動中,一方面他們會覺得很幼稚無聊,另一方面會讓他們不僅浪費了時間還毫無收獲。因此,對于不同年級的學生,制定出符合他們需要的實踐活動是對老師的一項考驗。例如:對低年級學生制定實踐活動時可以側重于基礎問題,如按詞造句和成語接龍等;對于高年級學生制定實踐活動時應側重思考,如對于一個問題的探究與對一個社會現象的思考。

老師對學生的教學不應只局限于課堂,局限于一個小小的教室,老師應該積極地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在講授植物風景時可以讓同學們去親眼看一看,親身體會一下它們的美麗。例如:在學習《那片爬山虎》時,老師可以在保證學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帶領學生去公園看一看爬山虎,去感受一下爬山虎的毅力與美。這些做法能讓同學們提升對語文課堂的興趣。

二、與其他學科融會貫通,綜合發展學生各項技能,提升整體素質

語文雖是一門獨立的學科,但與其他各個學科具有緊密聯系。在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過程中切忌不要只學語文而排斥其他學科。因此,老師在語文課堂上要充分結合其他各個學科的知識利于學生更好更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與課堂核心。老師要鼓勵學生從多方面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老師也應在課堂上培養學生文學素養以外的其他修養。例如:在學習《白楊》一課時,老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文中對白楊的描述加上自己的想象將自己心中的白楊畫出來。這樣不僅能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培養了學生的抽象思維,還能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語文與其他各學科融會貫通讓學生僅僅通過語文學習就能夠提升自己的藝術修養,也讓他們的抽象思維與發散思維得到了發展。

三、與生活實踐緊密結合,增強學生的生活常識,增長個人見識

人們常說生活是一首詩,需要細細解讀。而詩就是語文的一個寫照。“綜合性學習”包括了要學習各個方面的知識。而每一冊語文教材的編排都體現出了這一特質。每一冊教材所收編的課文都包含了風土人情、自然景觀、歷史遺跡與對社會的反思等方面。因此,在學習《金錢的魔力》一文前我向同學們拋出了這幾個問題來引入課文:你認為金錢對于你來說意味著什么?太有錢是不是一種錯?當今社會是不是一個看錢說話的社會?金錢是不是萬能的?如果你擁有一百萬你會把錢花在什么地方?然后讓同學們五個人自愿分成一組,小組交流討論自己的看法與見解。讓學生在課后花時間去找到能輔助自己觀點的生活實例,并在下一節課堂上將“金錢是不是萬能的”這一觀點分正反兩方展開辯論。讓同學們表達對金錢的看法可以充分了解學生的內心想法與價值觀。老師如若發現學生的問題應及時加以引導。通過對生活各項實例的調查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社會的現狀。此次調查也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與動手能力。

語文綜合性學習對老師而言是一種新的教學方式的嘗試,對學生而言是一種更為輕松有趣的學習方式。語文綜合性學習適應了當今的時代潮流,也迎合了新時代學生的需求。而綜合性學習的方式對于傳統的教學模式來說是一種沖擊,這就需要學生與老師正確地看待綜合性教學。希望老師與學生能通過綜合性學習提升自身的各項技能與思維能力。

作者單位 陜西省神木市第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