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協作建模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作者:劉 越
發布時間:2018-10-16 10:44:3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小學數學新增了有關協作建模的學習內容和要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協作建模是一種主要的教學手段,可以激發小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小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那么,如何進行小學數學建模教學設計呢?
一、教學結構和任務設計
基于協作建模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就是要讓學生進行分組合作學習。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進行任務劃分,小組成員通過溝通交流、學習討論等方式進行問題探究,最終得出統一的答案,從而體驗相互合作的過程。要想使協作建模教學成功進行,教師的教學問題就要認真設計。只有教師全面地把握該教學方式,才能有效地落實到教學實踐中,激發每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從而促進教學方式的升級。教師要全面把握學生對知識的認知過程,實時跟進學生的學習進度,合理地調整教學設計。協作建模的教學設計結構分為兩部分:協作建模部分和獨立探索學習部分。在以往的傳統教學中,一般是以教師的“教”為主,通過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方式解決教學問題,從而完成教學目標,這種教學方式并不適合全體學生,可能會有部分學生無法跟上老師的思維進度,也無法保證每位學生的注意力都是一致的。所以,協作建模教學設計是一種對教師教學方式的改進。協作建模教學可以改善原有的無系統、無組織的提問方式,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方式。在“協作建模前模式”中,學生表現出的是對問題表面現象的理解,答案不統一;當進入“協作建模任務模式”時,教師對學生提出有針對性的要求,學生也可以通過一系列的實驗得出相應的數據并進行整理統計。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
小學數學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設計問題,而且要確保提出的問題不僅能讓學生得出答案,還要提升學生的動腦能力。比如,教學“長方形的周長和面積的關系”時,教師可以故事的形式設計問題:兔媽媽給三只小兔幾根棍子,要它們做一個柵欄,如何充分利用材料做一個占地面積最大的柵欄呢?這時候,學生中有人就會認為做成長方形的面積要大一點,有人認為圍成正方形的面積要大一點,這時候教師可以因勢利導:“既然你們認為周長一樣的情況下,所圍成的面積是不相等的,那么誰的結論是正確的呢?下面我們就一起通過實驗來探究一下結果吧。”在教學的過程中,也可以給每個小組提出一個知識面涉及較大的問題,然后根據小組每位成員的不同特點進行任務指派,讓每個人都有自己具體的任務,最后再將小組成員的意見綜合起來得出最后的結論。這時候就可以讓小組成員做好明確的分工,做好實驗記錄,再通過對實驗數據的分析得出最終的結論。這樣的教學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
三、協作建模教學內容的設計模式
比如,“長方形的周長和面積的關系”這節課,教學內容是學會周長和面積的算法;教學目標是熟練掌握周長和面積的計算方法,能夠熟練地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教學重難點是對周長和面積的算法進行總結,發現二者的聯系和區別,抓住兩者的本質分析問題,保證分析的正確性。
總而言之,以學生為教學主體的協作建模小學數學教學方式主要是創造教學機會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有效地參與到教學中去,培養學生對小學數學的興趣和對未知數學知識的向往,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鍛煉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以及主動學習能力,提高小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
作者單位 江蘇省濱海縣天場鎮中心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