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有效作文教學
作者:王春艷
發布時間:2018-10-16 10:28:0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一、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是寫好作文的重要前提
寫文章實際上是用我之“手”寫我之“口”,試想一個說話不夠流利、語無倫次的人一定寫不出好文章來。因此,首先必須加強學生的口語訓練。一要鼓勵學生大膽發言,調動和保護學生踴躍發言的積極性;二要給學生說話的機會,課堂上的“說”不能由教師全部包攬,要變“一言堂”為“群言堂”;三要多開展“說話”比賽。比如一個詞的意思,要讓不同學生來說,看誰說得最簡潔、最清楚、最流暢、最精彩,這樣在說中練,學生的說話能力就會不斷提高。
二、加強字、詞、句的教學是寫好作文的基礎
字、詞、句是文章最基本的語言單位。一個不會寫字、用詞不當、語句不通的學生絕對寫不出好文章來。因此需要從小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必須把好字、詞、句關。首先,豐富學生的詞匯,小學生識字不多、詞匯貧乏、組織語句能力差,教師必須通過一篇篇的課文教學,使學生不斷認識生字、新詞,做到“會讀、會寫”,然后運用生字進行組詞訓練,達到“會用”的目的。這樣日積月累就能不斷地擴大學生的識字量,豐富學生的詞匯,使學生作文能有“本”可談。其次,加強“造句”訓練。需要注意的是用詞造句必須體現詞語的意思,不能簡單地把一個詞套在一句話里就算造句。比如,用“偉大”一詞造句,學生造句:“今天,老師讓我們用‘偉大’造句。”這句話中雖然用了“偉大”一詞,但這不是造句,在這句話中沒有體現“偉大”一詞的意義。只有寫清楚、寫通順每一句話,才能筑起“文章”這個大廈。
三、提倡學生廣泛積累寫作素材
學生有了寫作欲望、寫作興趣,不一定能寫出好文章來,關鍵看有無“東西”可寫。這里“東西”指的就是寫作素材。平時我們經常發現個別學生視寫文章如“劫難”,苦思冥想擠不出“牙膏”來。怎樣積累寫作素材呢?清華大學某學生說過:“我總結了一下自己的經驗,可歸納為四個字:看、抄、背、用。就是要看有關的書,抄錄有關的段落文章等,背會一些精彩的詞句和章節,運用到平日的習作中去。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自己的語文水平,尤其是寫作水平會有明顯的提高。如果我們把自己比作一條蠶的話,那么六年來,我摘錄的近三十萬字的筆記,就好像我吃了別人的不少桑葉,經過自己的消化吸收,能夠自己吐絲了。”
人腦并非機器,做到過目不忘的確很難,人們常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古人云:“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我們的先人久已深諳求知之道。怎樣積累知識呢?一要學魯迅從文獻中吸收。為了研究中國的小說史,魯迅從上千卷文獻中尋找了所需的資料;二要學蒲松齡向群眾索取。蒲松齡“喜人談鬼”,聞則命筆,終于寫成《聊齋志異》;三要學達爾文直接向自然索取。他玩游海外,研究生物遺骸,寫成《物種起源》;四要學李賀隨感隨記。唐代詩人李賀,每日外出,紙筆不離,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記下來,歸納加工整理,即成佳句。要鼓勵和引導學生養成積累知識的良好習慣。
四、培養學生修改作文的習慣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環節
人們常說:“好文章是改出來的。”細想不無道理,任何人一筆寫出來的文章總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總要經過反復修改才能達到盡善盡美。因此首先要引導學生養成自改的習慣。反復地讀,反復地改。一讀改錯別字;二讀改用詞不當;三讀改語句不通順;四讀改段落結構;五讀改中心不突出;六讀改立意不高遠。在此基礎上要引導學生之間互改。
五、培養學生留心觀察的習慣是作文的“源頭活水”
“處處留心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要教育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身邊和周圍的人和事。觀察人要看外表形象、言行舉止;觀察事物要注意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對身邊的人和事要發表自己的看法。
寫作習慣的培養和寫作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不斷學習和積累。作為教師一定要教給學生寫作的方法,加強學生“讀、說、寫、改”的習慣培養和能力訓練。只有這樣,作文教學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作者單位 陜西省神木市礦區第一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