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高考的進一步改革,高中語文核心素養的明確提出,文言文教學已經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重頭戲,也成為高考考查學生掌握傳統文化知識的重要對象。顯而易見,文言文復習已經成為了決勝語文高考的關鍵因素之一。如何在有效的時間里高效復習,已經成為師生共同關注的話題。本文試圖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近三年高考文言文試題題型

1.選材特點。選材較為穩定,四部中以史部為主,史部中以二十四史為主,二十四史中以人物傳記為主;篇幅在600字左右,超過700字的選文偶爾也會出現。

2.設題特點。文意理解、句子翻譯類試題基本穩定,新增了對文言斷句、文化常識的考查。

二、復習策略

1.立足課本,適當進行課外拓展。高考試題中的文言文材料均來自課外,課內文言文原文不會考查,因此有些學生就不愿花費時間和精力去復習課本中的文言文。考題雖然是在課外,但是幾乎所有的考點都來自課內,無論是實詞、虛詞、句式、句讀,還是翻譯,無一不是源自課內。歷年的考點設置,幾乎都可以從課本中找到相關的知識點。以2017年全國卷I為例,“性嚴正,舉止必循禮度,事繼親之黨,恭謹過?!敝械摹把弊?,按照語境翻譯為遵循、遵守的意思。在《離騷》中就有這樣的句子“循繩墨而不頗”,其中“循”字就是遵循的意思?!岸缀藐胺袢宋?,曜每言論,弘微常以它語亂之”中“臧否”可解釋為褒貶的意思,諸葛亮的《出師表》中就有“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一句,其中“臧否”就是褒貶的意思。從高考對教學導向的角度來看,為了讓考生學好課本中的文言文知識,高考試題中自然會以或顯或隱的形式出現課本中的文言文知識點。

2.熟練朗讀,培養文言語感?!犊荚嚧缶V》要求:誦讀淺易文言文,理解詞句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我們知道,沒有朗讀,就難以獲得較好的文言文語感,就難以發現文言文的規律,更難以理解文言文的大意。有些急功近利的學生卻認為,朗讀費時、費力、見效慢,遠不如做幾道題有效,這是一種極其錯誤的觀念。

近幾年來,高考語文試題中增加了斷句類試題,學生普遍感覺無從下手,得分也較低。究其原因,和學生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有很大的關系。以《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今齊地方千里”為例,應該讀成“今/齊地/方千里”,而不能將“地方”合在一起讀,這樣就讀出了“地方”這個古今異義詞的含義。《師說》中“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在“久”前停頓就能夠準確地把握句子的意思。所以,需要教師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重視引導學生進行朗讀,可以采取多種朗讀形式,比如范讀法、自讀法、齊讀法等,來培養學生朗讀的興趣,養成學生朗讀的習慣。

3.結合語境,揣摩語法,掌握解題技巧。高考文言文復習資料基本上都是以實詞、虛詞、句式、文化常識、翻譯的順序編排的,并且基本上都包含了大綱要求掌握的120個實詞和18個常用虛詞的用法。有些學生拿到資料后如獲至寶,背單個義項,結果發現效果并不是很好,是因為忽視了語境作用的緣故。文言文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既然是語言,那就要講究語言環境,在不同的語境中詞語是有不同含義的。如果脫離語境只抓只言片語、斷章取義,是學不好文言文的。離開語境,拿文言實詞、虛詞當單個的字詞來記憶,也是違反記憶規律的。 教師還要教給學生做題技巧,如做題先看第三道選擇題了解大意,文化常識強調積累,斷句試題強調抓標志,理解文意要重視比較,翻譯題也要注意文言語法現象,這些多數都是得分點。

文言文是中華文化中寶貴的財富,也是高考考查學生知識能力的重要手段,立足課本,狠抓誦讀,結合語境,妙用技巧,強化訓練,文言文復習一定能夠做得更好。

作者單位 陜西省三原縣北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