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里有著比城區更藍的天和更高更壯的大樹,望著天上流動變幻的白云,凝視著樹上青翠濃密的綠葉,我經常會思考一個問題:什么樣的教育教學會對學生具有最真切的意義和最長久的價值,它就如同這美麗永恒的自然,總是綠意蔥蘢。

最終我的答案是“生命在現場”式的教育教學。我猜想,大概沒有哪一位教師,敢說自己從沒有上過一節糟糕的課。那么印象中最糟糕的課都是什么樣子呢?它們有沒有共同的特點呢?估計學生的模樣大概如此:冷漠木然,無動于衷,一副老師與我無關、課堂與我無關、知識與我無關的樣子。老師的狀態大概如此:強打精神,故作鎮定,自言自語,內心卻越來越慌,越來越懷疑自己,恨不得立即逃出課堂。我以為這就是“生命不在現場”式的教學。有這樣一種說法,生命不在于你度過了多少日子,而在于你記住了多少日子。同樣,一個老師的職責和任務絕不在于你講了多少節課,而是你令自己和學生記住了多少節課。我們的每一節課都應刷出存在感,閃出點光彩來。

讓生命有“現場感”,這一定少不了教師對知識、對學生的一腔真誠和熱情。教師在現場,并牽引知識在現場,學生大都會被吸引過來圍觀將要學習的對象和內容。教師的這種情感一旦表現出來,學生的好奇之心和探索之欲就很難不被激發出來,自主學習才有可能進行,有效學習才有可能實現。足夠真誠,足夠熱情,去掉虛假,去掉矯飾,這樣的課堂會讓人有強烈的現場感。

一些課堂小活動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活力,強化生命現場感。如課前三到五分鐘的小演講、小展示、小游戲,就很有效果。多年來,我一直堅持著這個課前活動,許多學生的精彩展現也給我們留下難忘的記憶,有些慷慨演講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哲理,有些習作朗讀給我們帶來深深的情感共鳴,有些特長展示令我們欽佩不已,有些智力游戲激起課堂思維的洪波。又如根據課堂需要,有時把《經典詠流傳》片斷嫁接過來,讓學生亦誦亦歌,課堂氛圍很活躍,學習效果也不錯。

語文學習的一個重頭戲是作文。教師選題不好、引導不夠,經常會導致學生無話可說,隨意應付。為了不浪費每次作文訓練的機會,我盡力設計學生比較熟悉并感興趣的作文話題,也想方設法創造各種條件,進行作文熱身。比如春陽乍暖、萬物萌發之際,我會布置學生寫關于春的作文,借此去讓學生感受人同自然相為應和的生命的律動和節奏。在作文前我會帶領學生去離校不遠的河濱公園或別的地方(只要這地方有美麗春光,出行也相對較方便)游玩,大家會看到“碧玉妝成一樹高”的柳樹,會看到“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的野花,會看到燦若云霞的一排排一片片花樹,桃紅柳綠,蜂歌蝶舞,鳥兒招朋引伴,游人歡聲笑語。這個用不了多長時間的投入絕對是值得的,因為在這樣的準備之后,學生寫出來的文章幾乎沒有一篇是失敗的。我以為作文不只是在寫文字,實質上是在展示你的生活。同樣,語文學習,也并不簡單是學科知識的學習,實質上呈現的是一個人對生活對世界的感受體驗和認知理解,一個善于觀察和體驗生活的人,對生活充滿熱情、積極投入的人,他的作文鮮有寫不好的,他的語文鮮有學不好的。

親身到那個環境里體驗,讓生命有現場感,固然很好,但往往也受限。校園外的田野,你幾步便可踏入,而遠一些的地方,再遠一些的地方,并不是時時能讓人輕易親臨的,還有以前的世界,再以前的世界,你又如何去現場?這時候就需要讀書。

很多優秀影視作品也能很好地把我們帶進生命的現場。董卿主持的《朗讀者》已舉辦第二季,期期堪稱精品,我們讀人品文,沒有一次不為之動容。韓國電影《歡迎來到東莫村》,讓你感受到戰爭是多么殘酷又多么滑稽可笑,和平是多么值得珍惜的美好;伊朗電影《何處是我朋友的家》,讓你見識到一種至深情誼、至重諾言;美國電影《你在天堂里遇見的五個人》,令你明白“當你覺得失去了什么東西,其實你只是把這些東西轉交給了別人”,“陌生人,只是你還不認識的家人”;日本短劇《面包和湯和貓咪好天氣》令你懂得人只有成為真正的自己,與他人的交往才真正開始,等等。

我在教學中的這些點滴持續的努力,是為著一個綠色的夢想。我希望我的學生積極投入當下,體驗生命的美好,珍惜時間的寶貴,創造生命的價值,讓生命之樹永遠充滿活力,茂盛生長。

此生誠愿守護這一片蔥蘢綠意!

作者簡介:

阮金芳,1995年畢業于延安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F任西安市第十九中學高中語文教師,高中語文教研組組長,灞橋區“沐春”教師閱讀共同體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