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處,信息“滿格”——陜西省安康市石泉縣教育信息化推進工作紀實
作者:本刊記者 聶 蕾 姚思雅 許啟軍
發布時間:2018-10-15 16:31:1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在教育技術領域,有一個頗為著名的“喬布斯之問”:“為什么計算機改變了幾乎所有領域,卻唯獨對學校教育的影響小得令人吃驚?”教育和技術的深度融合一直是教育界關心的熱門話題。
2012年3月,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印發〈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的通知》《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在這份規劃中,首次提出信息技術應與教育“深度融合”的概念,將教育信息化上升為國家戰略,明確指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陜西省在貫徹實施意見中把“教育信息化建設工程”列為十大重點工程項目之一,將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作為促進我省教育快速發展的必由之路,教育信息化成為推動我省教育改革創新、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創新人才等的重要途徑。
在陜西省南部的秦巴山區深處有這樣一個縣:全縣61所中小學全部接入互聯網,班班配有多媒體教學設備,99.3%的專任教師開通了網絡學習空間,被教育部確定為全國第一批教育信息化國家區域綜合試點縣并通過驗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互聯網+教育”深度應用模式。在這里,信息技術與教育實現了深度融合,信息技術正在深刻改變著教育的面貌。這就是陜西省安康市石泉縣。
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機制初步形成
據中省的指導意見及要求,石泉縣迅速行動,率先理順工作推進機制。由縣長主抓,發改、財政、教育等職能部門共同發力,增設了教育信息化股并聘請專家,統籌推動和規劃指導教育信息化工作,各中心小學設立了電教中心,教學點均調配有電教員,建立了縣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學校三級教育信息化組織管理體系,形成了“縣政府抓統籌保障、縣教體局抓組織實施、縣教育督導部門抓評估考核、縣師訓教研中心抓教學應用、縣電教中心抓服務保障、學校抓具體落實”的協同推進工作機制。
在工作中,進一步細化形成了縣電教中心技術員包片、片區信息技術骨干教師包鎮、學校信息技術教師包校的縣片校三級技術保障體系,并建立了信息技術強校包弱校的幫扶機制,組建了縣級技術服務組,每學期對各校的信息化設備進行巡檢,做到小故障不過夜,大故障不過周。
在縣財政每年投入的基礎上,教體局剛性規定了三個“10%”的經費保障投入機制,即各校每年用于教師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升培訓經費不得低于生均公用經費10%、用于教育信息化設備運轉維護和資源購置經費不得低于生均公用經費10%、信息技術與學科深度融合成果獎勵不得低于生均公用經費10%。
同時,將教育信息化納入中小學專項督導和年度督導范疇,堅持分類指導,本著“立足校情、一校一策”的原則,每學期組織人員通過聽匯報、走訪師生、分學科聽常態課、查閱資料等方式,對學校推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工作從學校落實頂層設計、制度建設、行政推動、融合應用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督導巡查,逐一分析教師在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方面的突出問題,給出具有針對性的建議,建立整改臺賬,限期整改。將教育信息化工作納入中小學常規管理和年度教學綜合質量評估考核范疇,考核結果與校長年終考核實行硬掛鉤,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作為評優評模、職稱晉升的重要指標,每年開展優質教育資源應用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評選表彰活動,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
師資培訓實現自身造血的良性循環
“張楠,縣里準備今年派你到深圳外國語學校跟崗學習去!”已經領略過從深圳來的教師上“領航課”的風采,江南中學教師張楠對自己的深圳之行充滿期待。2013年以來,石泉縣與深圳小學、深圳外國語學校簽訂協議建立培訓基地,雙方約定:深圳小學、深圳外國語學校每年選派3~5名不同學科教師來石做“領航課”,石泉每學期學派5~10名骨干教師到兩校跟崗學習兩個月。
2014年3月,石泉又與東北師范大學教育部數字化學習研究中心簽訂協議,建立校長教育信息化領導力培訓基地和骨干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培訓基地。東北師大每年選派1~3名教授來石作專題講座并深入學校現場指導,目前已有鐘紹春、寧秀峰、朱玉民等深入石泉現場指導。石泉縣教體局每學期選派10~20名骨干教師或校長到東北師大進行為期一個月的信息化能力提升培訓,東北師大根據石泉縣教師的具體情況制定專門的培訓課程。
“長期以來,我們都是根據市局的文件安排組織實施教師培訓。上面安排什么,我們組織教師培訓什么,教師參與少,成長緩慢。在全面實施信息化環境下,這種傳統的教師培訓模式已無法滿足新時期教育發展的需求,混合式教師培養建設體系的探索隨之開始。”師訓教研中心主任陳永健介紹道。
通過對深圳、東北兩地“智慧課堂”的研究與借鑒,石泉重新構建了縣級教師培訓體系,形成了以“教師領航課”為主要模式的線上線下混合式培養體系。
每一周,石泉縣全體教體人員都會收到一張“領航課”課表,根據時間安排,登錄“教學視頻應用服務平臺”即可在線觀摩名師的示范課并參與線上研討評課活動。目前“領航課”已成為常態,周周都有不同主題,縣師訓教研中心學科教研員根據校本研修主題,確定每周領航課的類型,提前一周公布領航課表,組織同學科教師定時在平臺上觀課,并通過網絡研修微信群或QQ群進行實時點評和交流。通過錄播平臺,教學新秀上研討課,利用錄播教室上鏡子課,自我對照反思;教學名師上示范課,利用錄播平臺在城域網內傳輸,引領全縣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應用;學校還組織本校教師與領航課教師進行網絡同課異構,提升本校教師的教學水平。
線下的“教師領航課”是針對校本問題而開展的。師訓教研中心組織教學名師參加課堂教學改革視導,摸清各學校教師在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方面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實施送教下鄉,提高鄉村中小學教師的信息化應用水平。學校推薦教學新秀進行磨課,通過錄播教室錄課,讓他們對照反思,教研員、送教教師和學校同學科教師參與集體備課,教學新秀進行二次備課后,與送教教師進行同課異構,增強課例研討的針對性和時效性。
據統計,四年來,全縣共推出示范課、研討課等課型2261節,一大批中小學教師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師領航課”模式中成長起來,形成了課堂教學改革視導評估摸“底子”,教學新秀錄課照“鏡子”,教學名師示范引“路子”,送教下鄉“造”“模子”的“領航課”培訓模式,有力地促進了全縣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工作水平的提升。
“互聯網+教育”深度應用模式亮點紛呈
對標縣教體局有關信息化的總體規劃和要求,基層學校紛紛因地制宜、細化內容、創新方法,積極創新“互聯網+教育”深度應用模式。
石泉縣城關中學利用“QQ”或“微信”建立家校群,形成德育雙主體平臺——“班級微播報”,由班級風貌、榜樣引領、今日分享三大板塊組成,讓學生能分享自己當天在讀書、學習、運動、生活等方面的收獲,也可分享老師、家長、學生或者名家的美文;教師將學生品德、學業和在校表現反饋給家長;家長可以隨時與班主任及科任教師進行溝通和交流。通過播音——收聽——評論,家長、學生和老師之間架起了交流的橋梁,有效地促進了家校共建、班級發展和學生成長,也拓寬了學生的學習途徑,提升了學習興趣和能力,微播報成為了家校互動、校園文化建設、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實踐基地。這種全新的融合性育人模式,目前在全縣中小學范圍內進一步推廣。
在對學生常規摸底排查中,石泉縣城關一小發現本校生源結構中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及家長長期在外打工的學生占比很高,留守兒童問題比較嚴峻。著眼于留守兒童問題,學校利用網絡平臺,搭建起了留守兒童與家長溝通的語音和視頻交流平臺,彌補留守兒童親情的缺失。分班級建立了“班級教師和家長QQ群或微信群”,利用互聯網架起溝通橋梁,做實家校合育、家校互通,讓在外務工的父母時時刻刻了解到孩子在校的表現。
江南九年制學校瞄準了“信息技術與課堂變革”的主題,大力推進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教改實踐,借力信息化優勢穩步有序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制定精準的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融合策略,提高課堂效益,促進學生發展。目前,領航課、以西沃學習軟件為依托的手機課堂教學、智慧課堂實驗等,在全校范圍內有序開展,并取得優異成果。2018年以來,全縣范圍的多次教學研討和展示活動都放在江南九年制學校內開展,成為全縣信息技術進課堂的變革示范學校。
走進后柳鎮中心小學的校園,一部關于夏季防溺水的教育短片正通過校園平臺播放。這部微電影從劇本寫作、拍攝到后期剪輯,完全都是由學生自主操作。“近年來,我們把學校安全問題也納入了信息化管理中來,比如學校將安全教育的相關內容放入學校公共資源平臺,作為安全教育的資源庫。同時,學校的主要領導和負責安全工作的處室也通過電腦或移動終端實時查看學校的關鍵部位,隨時隨地實時監控,并用不同的色塊劃分風險等級,制訂不同的預案。”后柳鎮中心小學利用“互聯網+安全管理”的新思路構筑校園安全防線。
作為秦巴山區連片貧困縣、革命老區縣,石泉縣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問題比較明顯。比照國家“教學點資源全覆蓋”項目,石泉縣為全縣三十多個教學點每個班都統一配備了多媒體接收設備,對教學點教師每年都采取不形式的應用培訓,對教學點的設備每學期都進行至少兩次巡檢。同時現場指導教學點教師應用數字資源開足開齊課程,建立青年教師輪崗到教學點任教的機制,帶動老教師使用數字教育資源進行備課、授課,選派骨干教師和學科教研員到教學點指導資源應用,切實提高教學點教師資源應用的能力和水平。縣局每年組織全縣教師數字教育資源應用大賽,通過大賽提升教學點教師應用數字教育資源上課的水平。目前全縣所有教學點均利用設備開齊了國家規定課程,使長期以來教學點薄弱學科教師緊缺問題得到了根本性解決。教學點的教學面貌煥然一新。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普及與深入推廣,利用信息技術改變教育生態面貌的思想意識在石泉縣城鄉中小學校扎根開花,新亮點新經驗層出不窮,初步形成了“互聯網+課堂”“互聯網+德育”“互聯網+留守兒童”“互聯網+安全管理”“互聯網+教學點”等省內外有影響的教育教學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