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新高考改革制度劍指讓每個學生成為更好的自己,而課程是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的關鍵。這就迫切需要學校科學提供豐富的課程,供學生選擇。為此,我們在育人故事欄目里推出“課程故事”專題,以講故事的形式系列介紹學校開發的好課程,供同行交流借鑒。首期推出陜西省首批教學名師、西安市雁塔區翠華路小學副校長盧焱開發的節日課程——“徜徉于我們的節日”(榮獲陜西省義務教育階段課程建設二等獎)和陜西省首批優秀學科帶頭人、安康市漢濱區培新小學教科室主任李玉翠開發的微課程“玩轉成語故事”,敬請關注。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年年最后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余。”……飽含美麗傳說、傳統習俗、時令風景的節日詩詞是否讓你心心念念;“茱萸為何物”“屠蘇酒如何飲”……這些奇奇怪怪的習俗是否引發你的無限好奇;“一起做個風箏,把它放飛藍天”“七夕夜相約葡萄架下聽牛郎織女的悄悄話”……這些好玩的活動是否讓你躍躍欲試?那么,來吧,踏上我們傳統節日課程的學習“專列”,開啟你的繼承之旅、文化之旅、自然之旅、精神之旅。

中國傳統節日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包蘊著豐富的、重要的課程價值。這些文化,大致可分為精神、行為和物質三個層面,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體系完整。三個層面交互作用,彼此生成,共同構成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有機體,穿越時空,魅力永恒。我的工作室站在學生的立場,從以文化人的角度,關照傳統節日的精神內涵,整合龐雜的傳統節日資源,注入富有時代感和地方特色的新內容,正式出版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讀本《徜徉于我們的節日》,明晰了“我們的節日”課程的核心要義,課程設計的內容,課程實施的路徑與特色。

“我們的節日”課程以最具影響力的十二個傳統節日——春節、元宵、二月二、三月三、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冬至、臘八、除夕為內容,設計了“華夏文化傳承節日、多樣習俗守望節日、韻味詩詞誦讀節日、名家名作感悟節日、筆下生花練寫節日、動手動腦體驗節日、節日回望與思考”七大版塊內容。這七大版塊,將傳統節日課程與語文學習有機結合,以感知和傳承12個節日文化為經線,以訓練讀寫能力為緯線,引入了許多與傳統節日息息相關的文化形態,如風俗禮儀、童謠歌曲、飲食文化、天文歷法、詩詞文章等。在寫作訓練和動手實踐兩大版塊中,不僅以素材收集、范文欣賞、佳作摘錄等方式,啟迪和開發學生的智育能力,還以沙龍、詩會、觀察、記錄等靈活多樣的實踐形式,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提高與培養,促使學生在認識節日、誦讀經典、普及民俗常識、欣賞美文、積淀語言和訓練寫作的過程中,領悟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核,獲得情感、知識、態度等方面的提升,讓學生在不斷體驗中豐富自己的文化生活,從而提高學生認識生活、表達生活、抒發情感、傳承文化的能力。

2017年,一個天高云淡的日子,工作室老師,翠華路小學與鄠邑區蔣村鎮中心小學的部分學生,在重九之日登上終南山,辭青覽勝,插萸遠眺;回到課堂,嘯詠騁懷,品糕賞菊,共話不朽。這個重陽節給師生留下的不僅是節日的風土習俗、文化形式、精神內涵,更是讓師生體味了熱愛生命、追求健康的人生智慧。

重陽課程在節日到來的前一周啟動,第一版塊為知識篇——“江山閱鬢華”。郝老師圍繞重陽的歷史淵源、神話傳說、節物習俗、節日意蘊等15個知識點,梳理形成重陽節日知識題庫,借助微信、網站、QQ群等平臺予以發布,學生、家長、教師自行學習了解。一周后發布“重陽知多少”節日知識問卷,通過形式多樣的節日知識競答,使學生對重陽知識有了較為完整深入的認識。民俗專家閻建濱解答了孩子們的疑問,解讀了節日習俗中所蘊含的社會風尚、深刻寓意和精神追求。隨后,何老師圍繞節日詩詞的意象和詩情這一專題,借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采桑子·重陽》《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過故人莊》等四首重陽詩詞的學習,讓學生體悟節日詩詞里色彩明麗、境界開闊的意境和詩人或思念或樂觀或曠達的情感體驗和人生境界。

第二版塊為體驗篇——“萸插滿頭歸”。金秋十月爽,九九來登高。這天,部分師生與家長登臨終南山,孩子們流連山中,意外發現一株植物上紅果累累,緋紅欲滴。在老師的啟發下使用“朝花夕識”軟件初步確定此物為山茱萸,大家又查閱了《本草綱目》,書上記載:“葉如梅,有刺毛。二月開花如杏。四月實如酸棗,赤色。五月采實。”得到核實之后,孩子們異常驚喜,不禁大喊:不知茱萸為何物?今日終得真面目!接著,在老師的引導下,大家細觀其形,遠望其態,近嗅其味,品嘗其實,輕折一枝插于頭上,嘯歌吟詠:“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第三版塊為思辨篇——“山高人為峰”。孩子們登高歸來,帶著滿心的歡喜,滿頭的茱萸,走入課堂。看著孩子們興奮不已的樣子,呂老師饒有趣味地和大家回顧了重陽節的各種“遇見”和“美好”:“時至重陽,我們經歷了緊張激烈的知識競答,聆聽了民俗專家對重陽的解讀,登臨終南,識萸插,嘯歌吟詠。相信此刻,大家對重陽的溯源、習俗、節物、節令食品、相關古詩詞等有了更多更深刻的了解和體悟。現在,讓我們一起將這些認知進行梳理,重陽節有著怎樣的文化內涵?談談你的思考和認識。”一個個真實的情境、一條條新鮮的信息在學生腦海回蕩,一個學生提出疑問:為何重陽節里要插茱萸?老師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帶著同學再次查閱茱萸的藥性,此刻,茱萸已經化作一種美好愿望進入學生的文化視野。教師進一步引發學生吃重陽糕的欲望,探究“登高”和“吃糕”所寄寓的節日文化意蘊。于是,節日、植物、文化、健康、歷史等系列概念一下子融合在一起具有了生命,重陽節敬老孝親、追求健康、超越本我的人生智慧和文化內涵便在學生的心中萌芽開來。因此,過節的目的永遠不在節日本身,更不是為了吃和穿,而是通過節日挖掘其要義,與我們的先賢、與我們生于斯長于斯的這個世界“對話”。

“我們的節日”是一門蘊含著中國人的文化基因和彰顯著精神家園的課程。春節之喜慶、清明之緬懷、端午之追憶、七夕之成全、中秋之團圓、重陽之尊老、冬至之期盼、臘八之利生……節日賦予我們力量,節日賜予我們智慧,節日安頓了我們疲憊的身心,節日點亮了我們生活的希望。“我們的節日”課程是純粹的、個性的、傳統的、多彩的,亦是豐富的、和諧的、時代的、厚重的,徜徉于我們的節日課程中,共享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