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學校為主體進行課程建設,是學校發展和育人的一種內在需求,更是課程改革的一大趨勢。陜西師范大學實驗小學在國家課程校本化、校本課程精品化、課程體系特色化方面作了大量探索,構建了“蒲公英”課程,孩子們在豐富的、階梯漸進式的課程滋養下像蒲公英的種子一樣,各自落地開花結果,形成各美其美的景致。

記者:眾所周知,課程的結構決定學生的素質。換言之,想培養什么樣的學生,就開設什么樣的課程。陜師大實驗小學構建的“蒲公英”課程,是基于一種什么樣的思考?又是如何建構的?

羅坤:社會和家長對差異化教育的需求越來越迫切,特色和創新成為學校發展的生命線。打造什么樣的學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學校創建什么樣的教育特色成為關鍵。我校是一所僅有5年的超常規發展的民辦小學,為了打造讓家長和社會滿意的品牌示范學校,在面臨眾多機遇和挑戰的同時,創建一所真正屬于學生、適合學生發展、讓學生終身受益的學校,課程改革首當其沖。

蒲公英的種子靠風來傳播,只借助小小的力量就得以繁衍生息,風輕輕一吹,像傘一樣的絨花隨風而去,每一顆種子都會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蒲公英的精神也正是教育的精神。我校課程體系命名為“蒲公英”課程,象征著學生、教師在“蒲公英”課程的滋養下得到全面發展,帶著夢想飛向各自美好的未來!

“蒲公英”課程重在對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三者之間的結構進行統整,使三者之間成為一個有序而高效的課程結構?!捌压ⅰ闭n程在基礎性和發展性兩個原則的基礎上,以“人”為基礎,知識為核心,逐步實現從以教材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實現課程的減負增效。為了保證課程結構的系統性、穩定性和發展性,我們提出“夯實基礎,個性發展,整合拓展”的課程設計理念,搭建了涵蓋三大內容維度(人文—社會—科學),三大主體課程(學生—教師—家長),三種課程類型(基礎課程、拓展課程和成長課程)以及五大學習領域(語言與交往、人文與社會、藝術與審美、思維與創新、運動與健康)的“蒲公英”課程體系。預期通過“蒲公英”課程營造協調一致的良好育人環境,讓學校內的每一個個體和生命在課程的滋養下都得以成長,享受幸福和陽光。

記者:黨的教育方針、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素質教育等對“為誰培養人、怎樣培養人和培養什么樣的人”有了宏觀的要求和指向,而每所學校的校情、師資、學情等不盡相同,校長也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如何將各個方面統籌考慮,具化成符合學校課程的育人目標,是對校長領導力和辦學水平的考驗。

羅坤:是的。在課程建設中,校長首先要緊繃“學校辦學理念和學生培養目標應該如何指引課程建設,設置什么樣的課程體系去支撐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學生培養目標”這根弦。其次,細化并讓全體師生認同學校辦學的核心理念、培養目標,并將細化的內容滲透到學校課程體系的建設中。

在課程改革中,我校在綜合分析校情、學情、優勢學科、校園文化特色等基礎上,在“創新發展,可持續發展”的辦學理念的指引下,構建統領全校發展的“蒲公英”課程體系,主要通過“蒲公英”課程的“細化”和“篩選”功能,實現課程對學校各項工作的統籌和引領,最終深化學校內涵式發展。

其中“細化”主要是指將通過課程實現對學校核心辦學理念和學生培養目標關鍵要素的提煉和補充,將課程中的價值追求滲透落實到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如在學校管理文化中,把師生視為管理的主體,體現了課程中重視孩子的體驗及立場和重視教師的思想;在教師文化建設上,把營造有溫度、人性化的教師管理理念作為主題思想,建設了和諧開放的組織文化和共享多元的績效文化。而“篩選”則主要是通過課程改革尋找出學校工作中哪些方面需要強化,哪些需要改革,哪些需要剔除,哪些需要彌補,通過“蒲公英”課程優化學校發展的頂層設計,進而引發學校教育教學等工作的變革和發展,最終把頂層設計落實到了學校教育教學的細微之處,實現了課程的全面引領。

記者: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現代教育理念強調適性教育,其核心意思是讓每個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這就需要每個學生都有適合自己的課程,是“一人一張課表”。

羅坤:學生的差異性要求學校要兼顧每個學生的特點,尊重學生的選擇權和發展權,從而培養學生鮮活的個性,是實驗小學應有的義務。

“蒲公英”課程既是面向全體學生的課程,也是尊重學生成長、突出個性選擇的課程體系,所以在基礎課程、拓展課程版塊中對課程結構和內容進行優化、校本化處理的同時,增加了學習的選擇性,如學習內容的選擇、學習方式的選擇和對學習評價的選擇。在增加學習內容的選擇性上,各學科在優化學科內容的同時,對課程內容進行分級化處理,如語文閱讀中將閱讀材料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現有學業情況進行難度分級;數學學科中通過分級任務設計單,使每位學生都得到適合自己的數學學習任務。在學習方式的選擇性上,我們按照必修課、選擇性必修和選修課的方式實施每個學生的課程安排和課程計劃。在選擇性必修中進行了跨年級選修的嘗試,學生根據興趣愛好、優勢特長等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課程。每周五下午還進行全校的走班性教學,學生在必修課、選擇性必修課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個性化的學習和成長。

成長課程則圍繞基礎課程、拓展課程的相關要求,開設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化、體驗化課程,每位學生在活動中再次實現自我的個性化成長。

為了全方位分層解決學生在小學階段面臨的各種學習問題,開發學習潛能,發展良好個性,我們創建了西北首家學習支持中心。中心開設五年來,成為國內首家在普通學校中為學生提供個性化、針對性的認知輔導課程的專業部門,已經累計為200名左右的學生提供了近1萬次的個性化認知課程輔導。中心還開設家長咨詢課程,形成了良好的家校合作機制,真正做到了不讓實小的每個孩子在發展過程中掉隊。

記者:課程是否有效,關鍵是在于教與學。在課程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上,學校作了哪些探索?

羅坤:三種課程,作了不同的探索。基礎課程是在主題教學模式下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拓展課程,是在走班教學模式中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成長課程是在活動化課程平臺中注重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體驗。

在國家基礎課程的框架下,2016年,我們開始創造性地開發課程資源,確定了由小學科逐步拓展至大學科的課改思路,率先開始了對美術課程的校本化探索,在一年級開設了美育課程。相對傳統美術課,美育課中,學生是核心,充分鼓勵學生從自己的觀察和感受出發,給學生提供了盡可能多的個性化體驗、自由嘗試和充分表現自我的條件,通過作品展現學生內心感受。

2017年年底,對基礎課程的探索由美術拓展至體育、信息、科學等綜合學科。一方面,在課程內容上,通過主題單元教學優化課程結構,節省課程時間,避免學科內容的交叉重復,如我們開發了信息編程課,進行了“一帶一路”主題下的綜合學科融合,在高效完成課標的基礎上,拓展學科知識;另一方面,在學習方式上,以項目式學習為主,課堂中學生是核心,學生的體驗是出發點,教師成為引導者。盡可能豐富學習方式和學習手段,開發各種的線上、線下學習平臺和學習資源。

學校開設的包括擊劍、舞蹈、民樂、管樂、陶藝、茶藝、戲劇在內的50多類拓展課程,由82位省市專業教師承擔教學任務,周五下午由學生根據興趣愛好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課程,實行全校性的走班教學。

在成長課程中,我們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把實踐性活動和主題活動作為課程形態,促進學生將所學內容與社會和生活進行深度融合。在實踐體驗課程中,利用家庭、社區和社會資源,為學生提供探究的方向和主題,在體驗中獲得成長。如博物館課程、健康飲食課程、周末由家長少工委組織的多種形式的體驗課程、職業體驗活動等。在主題活動課程中,主要是開展具有時效性和針對性的主題教育活動,如實小朗讀者、十歲成人禮、“紅領巾看絲路”、 “紅領巾崗位招標大會”等,增加學生的成長體驗性,對發展學生的社會性和自主性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記者:教師是運行課程的中心,學校是如何建設一支保證課程質量的教師隊伍?

羅坤:一是把教師培訓作為學校最優先、最有價值投入的工作,打破了“零敲碎打”的教師培訓模式,與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建立了“高目標·大課程·微教學”的教師培訓體系,設計了涵蓋14個教師專業領域、30個課程專題的教師發展課程體系。邀請專家駐校指導,提升教師教育教學專業能力。二是通過請進來、走出去、搭臺子、鋪路子等形式,為教師提供多樣的學習研究空間,促進教師的教學反思,深化教師對課程的理解。僅2017年,學校為教師“搭臺子、鋪路子”近20次,我校30余位教師與名師同臺競技,陜西省乃至全國教育專家、學科名師33人次走進我校進行示范教學。建校五年來,我校共培養出省級教學能手2名,市級教學能手4名,區級教學新秀3名,中級教師十余名。三是探索實施薪酬改革制度,完善崗位聘任制,合理配置教學、教輔人員和行政管理人員。四是建立了一支專兼職教師隊伍。

記者: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單憑學校力量和資源可能遠遠不夠,借力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對實施好課程是非常有必要的,在這方面,學校有哪些可提供的經驗呢?

羅坤:我校是陜西師范大學附設的一所實驗型小學,在課程開發與實施過程中,我們充分利用陜師大優質的科研等資源,組建了“蒲公英”課程專家引領團隊,就學校課程方案的整體規劃、科學性、可實施性進行了專業的指導和把脈;在打造優勢學科建設、開發校本教材等過程中,陜師大相關專家就學科建設方向、具體方法、實施步驟等進行全面跟蹤與指導,保證了“蒲公英”課程體系的方向性和權威性。

我們還積極與省市兩級的教科所、教師進修學校等教研機構緊密合作,爭取一切可利用資源,營造寬松的課程改革外部環境,減少課程發展阻力,同時為學校之間、教師之間就課程相互切磋搭建并提供廣泛的平臺。

記者:課程建設的終極目的,是促進學生個性化、教師專業化和學校特色化發展。實小的課程建設成效如何?

羅坤:我們于2016年初提出“蒲公英”課程理念以來,“蒲公英”課程實現從無到有,從框架到實質,從全面覆蓋到特色逐步彰顯,受到了國家、省、市教科所等相關部門和領導的高度關注和認可。有這么幾個方面變化很大:

一是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課程建設中,我們構筑了創新型教學模式,積極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改革課堂教學,以落實“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活動為主線、創新為主旨”的課堂教學新模式。學校榮獲“全國首批體育工作示范學?!薄瓣兾魇炐闵傧汝牸w”“西安市實施素質教育優秀學校”“星光特色教育戲劇課程示范?!薄白罴阉囆g教育學校”“青少年英語教育戲劇研究院示范基地”等榮譽稱號。

二是教學科研取得明顯進展。課改以來我校在課題立項、獲獎數量、參與人數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教師公開發表論文17篇;成功申報西安市十三五小課題8項,位列蓮湖區第一;近300人次教師在國家、省市區舉辦的科研成果評選中獲獎。我校王珊、許程等15位老師作為全國教材編委,編寫了《少先隊活動》教材; 32位教師參與編寫了全省的《愛國主義讀本》,現在已經正式投入使用。

三是帶動家長成長,形成教育合力。在“蒲公英”課程體系下,學校成立了全國首個“家庭少工委”組織,開展300余次家長特色課堂,80余次紅領巾假日活動。周末的“假日小隊”、周內的“親子課堂”已經成為學校特色。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將學校教育理念內化為家長行為,轉化成家長支持、理解學校的實際行動。

四是學生快樂成長,享受幸福學校生活?!捌压ⅰ闭n程著眼于未來國民的基本素質,面向全體學生,切實關心每一個學生,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為了讓實小學生在課程中有更大的選擇和發展空間,我們不斷為學生搭建學習和展示的平臺。建校后累計一萬多人次學生在各級各類比賽中獲獎。僅2017年實小共320人次學生在各級各類綜合素質展示及比賽中獲獎。學生的精神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自信、樂學、陽光、向上。毋庸諱言,實小已成為每一位學生快樂成長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