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掘音樂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優秀的音樂作品能使人們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一曲《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的音樂節奏讓歌曲顯得氣勢磅礴,塑造了英勇剛強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形象;一曲《紅旗飄飄》借助革命前輩們的回憶和親身講述,描繪出革命戰爭時期那驚心動魄的場面,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去感受革命先輩的情感;一曲《黃河大合唱》歌頌我們的民族,激勵中華兒女像黃河一樣“偉大堅強”,以英雄的氣概和堅強的決心保衛黃河,保衛中國,激發全國人民的抗日熱情;一曲《團結就是力量》鏗鏘有力,激勵人們奮勇向前,唱起來熱血沸騰。通過這些作品的欣賞,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世界,喚起他們愛國主義的情感,讓作品中的德育因素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生,通過這種方式把愛國教育滲透給學生,相比課堂上的語言講解更有效。

二、音樂藝術中的德育滲透

教師要根據音樂藝術所塑造出來的形象,引導學生有感情地進入樂曲的意境,抒發美好的情感。讓學生在理解美、表現美、鑒賞美中培養高尚的情操。例如:我們在學唱《國歌》時,讓學生了解歌詞意義、時代背景、作者,同時要抓住歌曲中號角式的呼喊,激起學生對祖國的無比熱愛之情,進而樹立時代責任感。學習新疆民族音樂時,注意新疆民族音樂有十六分音符與八分音符相結合的節奏特點,這能夠讓學生體會到新疆維吾爾族人熱愛音樂、熱愛生活的情感。像《小鳥,小鳥》中輕快的八六拍節奏,可以把學生帶到美麗的大自然里,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

三、音樂課外訓練中滲透德育

音樂課外訓練是學生在學校學習的第二課堂,課外訓練可以讓學生對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音樂活動有著強烈的參與意識和表現欲望。例如:教師在組織學生訓練《憶秦娥·婁山關》合唱歌曲時,對于合唱聲部進行訓練時,應加強學生掌握歌唱的方法,讓學生感受聲音的協調性和聲部的整體效果所帶來的美感,整體的配合能力和凝聚力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是整體中的一員。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對比,提高鑒賞力;加強練習,獲得美的聲音;刻苦訓練,統一音色,均衡音量。音樂本身能夠豐富人的思想感情,而情感往往通過音樂激發。青少年時期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逐步形成的階段,“詩詠志,歌詠言”,一首好的音樂作品可以使學生的鑒賞能力得到提高,培養其高尚的情操,使學生知道美的歌曲是通過不懈努力換來的,從而培養學生吃苦、勤奮、努力、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質。

四、德育在音樂教學中的特殊意義

1.音樂審美在教育中的重要意義。貝多芬說過:“音樂使人的心靈迸發出火花。”我國古代哲學家荀子曾曰:“感人也深,化人也速。”這代表音樂藝術中德育的重要性。作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樂教育,對陶冶學生情操、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可以起到獨特的作用。音樂是通過對美的形象、美的情感引起聽者共鳴。教師通過音樂教育中的歌唱、器樂、欣賞等方式,可以增強學生對音樂美的認識、鑒賞、創造的能力。

2.音樂情感與德育互通。《樂記》中有這樣的記載:“凡音之起由心生也,人之心動,物使然也。”音樂是情感藝術,音樂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浸入人的心靈,使人在情感的體驗中,產生共鳴,從而受到教育。在多種藝術形式中,音樂作為表達個人情感的藝術形式,其德育的關鍵在于“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只有情理結合才能打動人、說服人。情感因素是達到道德教育目的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情感因素的存在讓德育在音樂中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教師必須時刻以“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用教師良好的師德修養去感化學生、引導學生,成為學生健康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所以,音樂教育與德育在情感層次上是不可分割的,將德育滲透到音樂教學中,可以使德育教學效果更加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