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讀、寫是任何語言學習不可或缺的四個環節。聽,是語言學習的第一環節,它是信息輸入的主要渠道,是語言學習的基礎,在交際溝通方面尤為重要。

而大多數學生聽力能力普遍較弱。調查顯示70%的學生認為聽力語速太快,來不及對所聽信息進行加工。還有的認為聽力材料難,跟不上,聽不懂。為什么會出現這些情況呢?聽,并非是消極的、被動的,而是一個積極主動地對信息進行認知加工的心理語言過程。從外界的聲音信號到內部的聽覺理解大致經歷三個階段:首先,通過耳朵接收外界信號,如果靈敏度低,就會產生語速太快、來不及理解的現象。其次,將接收的語言信號“留住”(短暫記憶),并迅速不斷地與前面的其他信息相聯系,進行加工處理。最后,通過辨認和聯系信息,以高度簡縮的形式形成意思,并作出準確合理的反饋,再完成理解。這一復雜的過程在瞬間完成并相互影響。如果其中一個環節出現障礙,都會給聽者造成聽力困難。我們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有針對性地逐步培養學生的聽力技能。

一、把聽力實踐滲透到每一節課中,提高學生接收信號的能力

作為教師,課堂教學應盡可能地使用英語,并由淺入深反復訓練,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盡可能地多聽英語,全方位接觸英語,語感才會得到加強,才能培養想象力和思維能力。這些必然對包括聽力在內的整個英語學習活動產生積極的影響。作為教師,我們也要盡可能地為學生創造用英語交流的環境,使學生大量地參與聽說活動,反復刺激學生大腦的聽覺中樞,形成聽覺記憶,提高學生接受英語信號的靈敏度,加快學生對英語的“解碼”速度。

二、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

要消除學生對聽力的畏難情緒,除了有效的教學方法,還要培養學生對聽力產生濃厚的興趣并積極主動地上好聽力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加強與學生的交流。我們教師應和藹可親、語言幽默,對學生多鼓勵,少批評。同時,在授課時豐富學生的英語背景知識,讓學生聽英語故事,說英語笑話,唱英文歌曲,從而調動他們學英語、聽英語的興趣,提高聽力能力。

三、注意培養良好的聽力習慣

有效運用聽力策略和技巧可以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學生養成良好的聽力習慣和學會好的聽力技巧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培養學生的預測能力。聽錄音前先讀試題選項,根據已知信息猜測未知信息。從理論上講,50%的聽力技巧與預測有關。其次,培養學生捕捉重要信息的技能。很多學生習慣于一個單詞一個單詞地聽取信息。其實,不可能也沒有必要聽懂每一個單詞。遇到不懂的地方不停頓,只抓重點不抓細節,根據要點對所聽內容作分析推理,掌握通篇大意,不要求100%聽明白。再次,使學生養成快速記筆記的好習慣,尤其是一些關鍵詞及重要的細節、數字等,要邊聽邊記。最后,告訴學生口語與書面語的差異。一般來說口語具有顯著的非正式語言特點,聽者很多時候聽的是一個一個意義單位(idea units)短語,并通過這些短語拼湊出句子或語篇大意,而不是逐詞逐句的聽。否則,會被容易的信息干擾,被不流利的停頓等打斷,從而可能忽略說話人所帶的感情色彩。學生只有在明白了這種差異后,才會在聽的過程中有意識地跳過冗余的信息,忽略那些虎頭蛇尾的句子,留心重音、語調等的變化。

四、了解英美文化背景知識,提高聽力理解能力

不同的語言有其獨特的文化內涵,語言文化的差異給聽力理解造成了障礙。如 What is the weather like in Wuhan? It rains dogs and cats.第二句話是一句諺語,意思是瓢潑大雨。如果學生不知道這個諺語的英文表達,聽這句話就會疑惑。我們老師在平時要注意幫助學生積累相關的文化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應活化教材內容,對教材中課文本身的情景進行挖掘、發揮,想出一些延伸性問題,開拓學生的眼界。盡可能組織學生看錄像、電視、電影, 盡可能多讓學生了解英美獨特的文化,積累一定數量的英語文化知識,這樣才能逐步提高學生聽力理解的速度和能力。

聽力是一項長期復雜的訓練,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應有步驟、循序漸進地設計聽力練習,多進行文化背景滲透,充分利用多種教學手段指導學生采用多種訓練方式,從而提高聽力教學的有效性,進而使學生的聽力能力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