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語文主題學習之路
作者:張秀斌 陜西省榆林神木市第五小學
發布時間:2018-09-17 16:53:3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2012年神木五小開始實行課程改革,學習借鑒“小學語文主題學習”教學模式,加之自己偶爾也愛讀點書,所以在教學中一直堅持用這種模式上課。不敢說取得多少成就,但總體來說學生的變化還是明顯的。下面是我在語文教學中的一些具體做法及我校在學生閱讀方面的一些比較成功的經驗,現和大家共同交流學習。
我校在語文主題學習方面學生讀本有《晨誦讀本》《中華誦》《漂流圖書》《語文主題學習叢書》《中華字經》。每天早晨誦讀《中華誦》20分鐘,師生共讀,遇到優美詞賦、千古名句還會抽上幾分鐘共同欣賞一番。雖然有時學生并不能完全背誦理解。但整體學生素養在慢慢得到熏陶。對后進生來說一知半解也是值得表揚的。當然“溫故而知新”是必須的,過一段時間反復吟誦,老師上課適時引用幾句,旨在引發學生興趣,加深印象。《中華誦》讀本有些詩詞翻譯得特別優美,課余也會讓學生作為積累材料。幾年下來學生積累了不少千古名句,寫作時自然而然引用不在少數。不能說學生的文化素養有多大提高,只能說國學經典的積累是我們教師應盡的責任。
《語文主題學習叢書》我們也保證扎扎實實閱讀,爭取更多的時間做海量閱讀。教師在課前閱讀完本單元配套的讀本,在周末布置家庭作業時讓學生摘抄精彩片段,數量和內容根據實際情況而定,一般兩周一本,目的是督促學生養成自覺讀書的好習慣。三、四年級勾畫詞語、句子,高年級重在積累片段。現在普遍使用微信群讓學生每天堅持半小時朗誦。語文重在讀中感悟,爭取兩周內讀完,利用一節課的時間給學生分享展示的機會,有時會利用一節課和學生聊聊主題學習叢書中的內容,讓學生從中找到閱讀的樂趣。有時候會出一部分測試題讓學生作答,不是為了看學生考多少分,更多的是督促學生去讀書,從而慢慢引導、激發學生興趣。我不要求學生刻意去上網找資料,學校配備的這么多閱讀材料就是取之不盡的知識寶庫。
隨著年齡的增長“批注式閱讀”在老師的指導下也凸顯出來。我們采用的辦法是雙周“漂流圖書”檢測一份,積累本摘抄“語文主題學習叢書”。因為平時作業量多、時間緊、任務重,我們得權衡利弊。如果周末有時間我們可以推薦一些著作讓學生去圖書館借閱,要求學生寫讀后感,不是要求每人長篇大論,也許就是哪一點觸動寫在積累本上。“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我們只是希望學生去大量閱讀,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我們在一年級開始就讓學生在家長配合下閱讀《中華字經》,這本書以《千字文》為藍本,作者經過大量增補,使內容達到4000字。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一年之內讀完,這樣學生就能大量識字,為以后的閱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我們經過今年的堅持,以及我們后期的調查,學生的閱讀量明顯高于其他周邊學校。我們用堅定的步伐一直在堅持,我們堅信一定會讓學生在廣闊的藍天翱翔。
“漂流圖書”屬于我校自投資金,為學生購買教育部推薦的學生閱讀書目。 由于我校規模較大每個年級班級在13個左右,而且每班學生人數在65人左右。我們為每個年級購買大約20種圖書,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閱讀。每兩周班級之間調換一次,半年之內保證交流8次以上。六年的小學生閱讀書目在40本以上。保質保量地完成了新課標對小學生的閱讀量要求。
對以上閱讀的檢測我們會根據學生閱讀書目出一些本書中相關的知識內容,抽一定的時間對學生進行考查。對學生的閱讀量有專人進行考級登記。同時學校為了提高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每次上級單位舉行征文活動時我們都廣泛動員學生積極參與,學生獲獎作品屢見期刊、報紙。學校還以大量活動為載體,彰顯學生閱讀效果。安排一年級《中華字經》海量識字大抽查,二年級 “背古詩 我能行”,三年級講童話故事,四年級漢字聽寫,五年級作文大賽,六年級經典誦讀等系列活動。周末布置學生完成“以畫促寫”、手抄小報、讀文學繪本等活動。學生從閱讀中找到樂趣,積極性特別高。
我們一直在摸索中前進,開展課程改革、研究教學特色,雖然不是十分完美,但我們邁出了第一步。我們將不斷在實踐中完善,爭取把大語文教學觀落到實處,讓學生得實惠,讓家長滿意。學生走出社會后,讓曾經的大量閱讀積累及背誦的詩詞發揮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