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唐詩宋詞里的趣事》有感
作者:王永勝 陜西省神木市第五中學
發布時間:2018-09-17 16:48:3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長才?!睂處煻?,讀書不僅可以豐富文化底蘊,還可以提升個人修養,使人寧靜淡泊。最是書香能致遠,腹有詩書氣自華。
我愛閱讀,尤其喜歡詩詞,讀詩使人優雅淡泊,品詩讓人靈秀透徹。央視的“中國詩詞大會”再次點燃了我對詩詞的激情,于是網購了好幾本有關詩詞的書來一讀解渴。其中我最推崇《唐詩宋詞里的趣事》這本書,在故事里品詩讀詞,讀來深感寓意無窮。在這本書里,我認識了更多的詩人,深入了解了他們的情感人生,清晰領略了古代歷史的細節,反復品味了唐詩宋詞的意蘊,深切感受了古代文人的情懷。作者季風將歷史背景和詩人生平解析得非常細致,涉及的典故也被娓娓道來,生動地再現了作品的深刻內涵。這本書讓我了解到了很多詩詞鑒賞里難見的冷知識,其中幾個故事觸動了我的心弦,掩卷沉思,耐人尋味。
首先,我重新認識了杜甫。第四章“現實主義情懷,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里就對杜甫的《兵車行》進行了系統挖掘。看完后,對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理解更深,“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作者多角度的解析,使我更能夠體會杜甫對現實的揭露,以及他的詩歌對后世的深遠影響。歷經多少朝代的更迭,再沒有第二個“詩圣”。年輕時我喜歡李白的“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豪邁率性,喜歡他“一醉累月輕王侯”的狂傲孤獨,他完全不計后果的瀟灑浪漫,完全不食人間煙火的謫仙氣場。人到中年嘗過人生百味,讀到此處才慢慢懂了整天憂國憂民的杜甫,他凄苦漂泊的哀嘆里,他窮困潦倒的堅守中,是對蒼生的厚重悲憫,是對人世的辛苦寬容。想想“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是何等寬廣的博愛胸襟,何等悲憫的圣人情懷!高山仰止,這亙古一人之“詩圣”境界。
其次,在第八章,我再次品讀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時,發現了作品背后的“烏臺詩案”。我上網查閱了很多相關資料,原來蘇軾的才華橫溢并沒有給他帶來錦繡前程,相反因為自己的言論,連連遭貶,還險些喪命,原因就是被裹進了政治風暴“烏臺詩案”中。蘇軾在王安石變法時和改革派政見不合,就慘遭迫害入了文字獄。在《獄中寄子由》里寫下了“夢繞云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這樣凄惶驚恐的詩句,后來赦免死罪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也許與他的性格有關。他的骨子里有文人的修身齊家治國的遠大抱負,只是性格自我率真,過于感性,才致使他的《蝶戀花》都遭人質疑。因為這樣青春飛揚的真性情在當時的正統名儒中,顯得過于輕薄放縱。而他對政治的不敏感,也使他受盡了攻擊迫害的磨難。他在杭州修建蘇堤,在海南這個蠻荒之地教化黎民也證實了他絕不會離經叛道?!赌钆珛伞こ啾趹压拧愤@首詞就是他被貶黃州時,外出散心經赤壁磯所作。這是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談古論今,慷慨激昂,磅礴大氣。就在這人生的低谷時期,他創作了大量傳世名篇,風格轉向淡泊透徹,豪邁曠達,這無疑是一個文人最瀟灑豁達的人生態度。
這讓我明白了:一個人無論遇到怎樣的艱難厄運,都要守住自己的玉壺冰心,做一個淡泊名利、寧靜致遠的人。王維的歸隱輞川竹林,陶淵明的種菊南山之下,都是遠離宦海,識盡人間愁滋味,卻道天涼好個秋的曠達和沉靜。在當下追逐名利的浮躁年代,作為教師,如何守住自己的初心,矢志不渝,在三尺講臺上教書育人,慢慢地看年華老去?這不是一句空泛的承諾,而是要兢兢業業地做好每一件小事,竭盡全力地教好每一個學生,需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專心投入,在家長、學生甚至家人不理解的前提下,無怨無悔砥礪前行。淡泊明志,寧靜致遠,讓時間來見證你我的初心吧!
唐詩宋詞就是一杯酒、一盞茶、一首歌、一幅畫,或雄渾或秀美,或清新或濃艷,或豪放或婉約,無一不是千百年來歲月淘洗出來的閃閃金星,熠熠明珠,璀璨無比。我覺得身為中國人,我們應該為祖國擁有如此豐富、瑰麗的古典文化感到驕傲。語文老師更要取詩之精華,學詞之涵韻,在這令人浩氣長抒的唯美語言中,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然后給學生以美的熏陶。讀詩詞教詩詞,就是最好的傳承方式。學校應神木市教育局的號召,大力開展傳統文化的學習,組織“讀經典名著、做智慧教師”的讀書實踐活動,這無不讓人感到閱讀原來是如此愜意養心,品讀詩詞原來如此雅致怡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