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學英語課堂教學引領技巧
作者:張繼軍 陜西省商洛市商州區板橋鎮初級中學
發布時間:2018-09-17 16:21:5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中學英語教學應全面體現育人情感與人文關懷,將育人作為教學的第一要務。教師應充分利用多元化教學手段,利用開放性、探究性典型素材幫助學生提升語言運用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塑造健全的思維品質和文化品格,使每一位學生在體驗多元化學習樂趣的同時逐漸養成樂學、善學的習慣。
一、從英語學科特點出發,將語言能力培養作為教學的核心
如:I stopped teaching and( )it up. Inside were the“Verbs”shirt and a( )from Freddy's mother.“Freddy passed away on Thanksgiving. He wanted you to have this.” I told the story to the class. As sad as it was, I couldn't help smiling. Although Freddy was taken from us, we all( )something from Freddy.
這篇選詞填空要想準確解答就必須有較強的語言感知能力,深刻體會選項單詞在文中的語意,學生首先要理解文本大意,然后憑借長期積淀的語言感知能力才能完成。由于受中外文化差異、思維方式、生活環境、社會風俗習慣等影響,學生英語學習中遇到的很多問題僅憑語法、固定搭配很難進行解答。因此,引領學生學習時要盡可能選擇原汁原味的英語素材,讓學生在聽說讀寫中感知語言,認識西方的思維方式、表達習慣,進而領悟東西方語言文化的內在差異。
二、利用開放性與探索性文本,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近年來雙考試題明顯具有開放性、探索性的特點,且素材選取也別具一格,既包括連續性閱讀文本和非連續性閱讀文本,又篩選大量貼近社會生活內容的文章。為了有效應對雙考的基本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時應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利用大量開放性、探索性素材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大膽探索,勇于創新,積極引進西方基礎教育階段已取得的有益成果。2000年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提出了PISA學生測試新模式,這為我國基礎教育階段測試學生的閱讀能力、科學素養及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提供了依據。教師要充分借助PISA測試理論引導學生自主閱讀、積極探索、合作分享。教學素材既可以是科普類短文、產品說明書、宣傳海報,又可以是銷售報表、統計圖等非連續性閱讀文本,這些都可以有效幫助學生增強信息提取能力、思辨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使學生的判斷、歸納、反思和評價能力得到訓練。
三、融合中西文化之精華,培養學生愛國愛家愛人的情愫
英語是交流的工具和手段,也是歷史發展和社會變遷的文本式傳承符號,與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教師引領學生閱讀外國文獻,有利于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更有利于在取與舍的過程中加深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培養愛國主義情懷。學習西方文化就必須有正確的價值導向,汲取西方文化之精髓為我所用,切不可盲目全盤西化。中學生由于年齡和社會經歷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尚未形成正確成熟的“三觀”,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與學過程中幫助學生養成愛國愛家愛人的基本情愫。
交流與溝通是學生學習語言的歸宿和目的,而培養語言的科學素養是英語學習的核心。教師要以文章為依托,創新教學思路與方法,巧設情境,使學生在語言知識與語言技能的學習中健全的人格得到重塑,優秀的思維品質得到培養,學會客觀公正的分析、解決問題,同時在了解東西方文化差異的基礎上學會包容,懂得取舍,提高中外文化的鑒別與賞析能力,領悟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