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煙雨任平生 ——記陜西省化學特級教師王青崗
作者:本刊記者 姚思雅 聶 蕾 薛小琴
發布時間:2018-09-14 10:31:0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咸陽的空氣中彌漫著淡淡花香,走近年愈知天命的王老師,他談吐不凡、溫文儒雅、眼中有光、靈魂有愛,一副深度眼鏡顯現了學者的風度。王老師的辦公室一張桌子、一臺電腦、一個書柜、一張沙發,雖簡陋卻干凈整潔,說話間他一邊指引我們落座,一邊急忙沏茶。真摯自然、親切和藹的他,沒有一丁點兒名師的架子,一如我樸實無華的父親。
堅守講臺 耕耘不輟
學生時代的王青崗非常熱愛化學學科,他心里早早住進了一個教育夢:做一名出色的化學教師。1990年他陜西師范大學化學教育專業畢業,被分配到了旬邑中學任教。他一門心思扎入化學教學中,工作伊始就對自己約法三章:不缺學生一節課,不應付學生一節課,不漏批學生一次作業。
從教之初,為寫好一個教學設計,他總是在研讀教材的基礎上,變化知識素材的呈現方式,盡可能接近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方式和學生的生活體驗。將教材中的演示實驗變為學生實驗,將驗證實驗改為探究實驗。讓學生體會科學探究的過程,了解并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為上好一節課,他時常反復斟酌授課方法與技巧,先自己對著鏡子講幾遍,再面對著愛人講課,他不斷調整授課方法與語氣,直到滿意為止。
他的學生張大旗一臉愉悅地對我們說:“王老師不僅教給我知識,更重要的教給了我學習的方法,使我越來越有興趣學習化學知識。在他一步步引領下我邁入了化學學科的神圣大門。他個人魅力超強,授課條理清晰、幽默風趣、揮灑自如、親切自然,學生們都特別愛聽他的課。”
后來王老師調到咸陽渭城中學任教。2009年4月,在高考復習的攻堅階段,王老師因超負荷工作,嗓子沙啞,喉嚨腫痛,發聲艱難。王老師硬是沒當回事兒,含著潤喉片繼續上課。一連含了一包潤喉片仍不見效,老師和學生們都勸他去醫院檢查。此時,他看到辦公桌和講桌上不知何時孩子們悄悄放的藥,瞬間暖流涌入心田,他割舍不下學生,仍堅持帶病授課。一連十幾天緊張的工作,致使他的病情越來越嚴重,站一節課下來腿腫痛得厲害,即使從一樓走到二樓,也得歇一下。有一天,他堅持上了三節課,第四節課上到一半,只覺眼前發黑,他硬是堅持把課上完。剛下課走出教室門他就蹲在地上無法站起來。妻子淚流滿面,帶他去醫院檢查,診斷結果是甲亢,醫囑必須休息。可一想到那些正在備考的孩子,他無論如何都休息不下,執意堅持著邊服藥邊上課。當年高考,他班上的張立凡、李津睿同學一舉奪得渭城區高考第一名、第二名,讓他十分欣慰。
然而,一件事卻是他心中永遠的痛,令他難以釋懷。2012年3月底,王老師90歲的父親重病在醫院醫治了一個月,他忙于教學工作都沒有照顧父親一天,只是利用周日陪護父親幾個小時。父親生命垂危的時候躺在老家的土炕上,輕聲喚著他的名字。弟弟安慰父親說:“哥忙完就回家。”老父親一天催好幾次讓他弟弟去公路邊等他。弟弟打電話催他,他仍抽不出時間,最終沒能見上老父親最后一面,成為他終生的遺憾。
立足教學 精于教研
王青崗老師是位有思想有想法的實干型老師,他有股愛學習、善思考、肯鉆研的勁頭兒,他常說:“帶著‘思想’去上課,時常就會有意外的驚喜。將課堂上的靈感或與學生思維碰撞的火花及時記錄下來,就變成了一筆筆財富。這財富,就成了我繼續前行的動力源泉。”早期的建構主義等理論以及“杜郎口教學模式”“洋思教學模式”等教學思想為他以后的教研探索提供了思路。他一直在學習、在思考給傳統的滿堂灌教育模式透點空氣,以改變教學模式,改變教學行為。
從2008年伊始,他將改革的目標鎖定在課堂教學上,努力探索高效課堂模式,提出了“121課堂教學模式”。即一節課,10分鐘學生自主學習,20分鐘師生互動,10分鐘課堂檢測。實際教學時可根據學生掌握程度,調節教學順序與時間比例。他將這一教學模式先后運用于2008級的高三學生和2009級的高一新生,學生學習主動性增強了,老師的教學熱情也被點燃了,學習效果明顯強于平時的教學效果。他所任教的2009級164名學生在2012年高考中,有151人上二本線,其中劉思琪、郭城、趙攖林同學分別獲得渭城區第一名、第二名和第三名,同時學校有45名同學位居渭城區高考前50名。2013年,他申報了教育部“十二五”規劃課題——121課堂教學模式研究,歷經兩年研究,于2015年12月結題,被總課題組評為一等獎。
化學課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就需要做探究性實驗。以實驗為情境的課堂能營造出師生互動的教學氛圍,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獲得深刻的學習體驗。王青崗老師堅持用實驗串聯課堂內容,用實驗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為了設計“原電池演示儀”,他在圖書室查找資料,尋找合適的電極材料和適當的顯示材料。資料顯示,用鋅和石墨做電極,用三氯化鐵溶液做電解質溶液,就有足夠大的電勢差,能使小燈泡發光。而具體的技術指標,只能靠自己做實驗摸索。那些天,只要沒課,他就泡在實驗室里。在實驗失敗了11次后,他有些灰心喪氣了。偶爾聽到女兒音樂賀卡的聲音,瞬間撥云見日,利用女兒的音樂賀卡,“原電池演示儀”終于做成了。
月色朦朧、校園靜謐之時,正是他在辦公室錄制微課視頻的最佳時機。他將重難點知識錄成微課再一遍遍剪輯加工整理,供有需要的學生課后反復觀看釋疑。他說,白天當班主任、帶高三的課,還有各項會議、名師工作室任務等事項,沒時間也靜不下心錄微課視頻,且錄微課視頻時還容易錄進校園的雜聲,效果不好。只有下班后,校園沉靜下來,人的思維也會更加清晰,錄出來的微課視頻效果絕佳。
多年來他一直立足教學做教研,在教學和教研兩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先后在《人民教育》《中學化學教學參考》《教師報》等報刊發表論文62篇,主編和參編的教學用書22部。在他所教的學生中,田友鋒、金博、程寰宇等考入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他指導的兩名學生獲得陜西省中學化學競賽一等獎,先后有102名學生榮獲陜西省中學化學競賽二、三等獎,他4次被陜西省競賽委員會評為“優秀指導教師”。他的辛勤耕耘也換來無數的榮譽,“全國優秀教師”“陜西省特級教師”“陜西省中小學校本研修指導專家”“陜西省高中化學名師工作室主持人”“陜西省中小學教學名師”等。
引領航向 力推新人
“王老師不只忙于課堂,他在課余時間愛動腦,愛花心思搞教研,也帶動我們不僅僅要教好書,還要從課堂中走出來,邊教學邊總結,邊研究邊反思,鼓勵我們多做課題研究,快速提升自己。他對我教學中的教材處理、語言提煉、問題設計到學生活動等細節,都一一指點出來。”陜西省王青崗高中化學名師工作室成員許桂玲不無感激地說。
工作室成員張大旗說:“我第一次帶高三的課,不會教,就先從模仿王老師講課開始,再聽其他老師的課,對比琢磨之后再獨立授課。王老師只要有時間就堅持聽我的課,對課堂上不足之處,哪怕是幻燈片畫面的不合適都要糾正。在賽教的過程中,王老師毫無保留地傳授他的經驗與授課技巧,指點我幫助我,指出我教學設計的問題,一次次讓我修改,直到滿意為止,這個過程磨礪了我,讓我成長非常快。”
采訪渭城中學負責科研的林老師時,她快人快語:“王老師就是位工作狂人,他似乎從來都不知道累,永遠都那么精神飽滿,給學生上課時更是神采奕奕,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所有知識與技能一下子傾囊相授于學生。學生們很喜歡他,愛聽他的課,愛與他談心。我們學校的老師被他的工作熱情感染著,個個積極進取,時刻展現最好的自己!”
2013年王老師帶領的渭城區名師工作室成立了,之后陜西省王青崗高中化學名師工作室、咸陽名師工作室相繼成立。工作的范圍大了,他的任務更重了。一方面要絞盡腦汁為學校的教研工作探路子建隊伍,另一方面要前往西安、渭南等地參加工作室成員的研修活動,時常披星戴月,夜不能寐。
名師工作室是教師成長的共同體。2013年11月,渭城區名師工作室組建之初,他遴選成員、制訂計劃與目標等,雖忙得不可開交,卻樂此不疲。他常對工作室成員說:“一人走得快,眾人走得遠。”他帶領工作室成員深入課堂,診斷教學,攻關課題,一步步引領教師成長。名師工作室的成立,帶給他機遇的同時,也帶給他更多的挑戰。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協調學校工作與工作室任務的關系。為此,在假期里,他早早計劃工作室的工作,力求做到與學校工作的最大契合。這樣將工作室的工作“嫁接”到學校工作中,一來豐富學校工作的內容,發揮工作室對學校的服務功能;二來引領成員深入到教學工作中。盡管工作安排周密,沖突也是難免的。有一次,臨潼鐵中舉辦教學診斷活動,他接到任務二話沒說,沒來得及吃中午飯,就趕往臨潼鐵中。下午兩點半一到達,馬不停蹄就扎進教室聽課、評課。等活動結束后,已是下午6點半,他又急急忙忙趕回咸陽,為第二天的課作準備。
2015年,他成為陜西省首批名師工作室主持人。省級工作室成員分布在西安、渭南和咸陽十所學校。雖然工作任務重了、要求高了,但他的工作熱情絲毫不減。借助工作室的平臺,他先后在臨潼鐵路中學、西安第八十九中學、長安七中、咸陽市實驗中學和渭城中學等學校,成功舉辦課堂診斷活動七次,引導成員所在學校將教研的重點轉移到課堂教學上來,帶動了所在學校的“課堂革命”。
為了發揮好名師的指導和引領作用,他改變了常規的培訓方式,變講座為套餐式送培。每到一所學校,就與所在學校的老師同課異構,最后同臺競技。聽起來是一件普通的事情,但“名師們”想做或敢做的人不多。王青崗老師全然不顧結果如何,他知道只有走近老師,了解他們,有針對性的指導才是有價值的指導。在給柞水中學指導二輪復課時,他與一位年輕老師共同上《化學計量》一課。他們的課堂設計各有特色,王老師上課時幽默的語言、優雅的教態、嚴密的邏輯推理,讓聽課的老師由衷嘆服!
課題是教學研究的重要內容。為提高教師的教學研究能力,王青崗老師以課題研究為抓手,指導教師做教研。工作室先后承擔了“十二五”教育部規劃課題《121課堂教學模式研究》和省級課題《微課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兩個課題都具有很強的實踐性。作為主持人,他率先垂范,做出榜樣,同時引領課題組成員堅實地走過課題研究的每一步,從調查研究、課題申報、課題研究到成果總結,他都手把手地教成員。課題組成員發表論文30篇,獲教學成果獎勵9項。課題研究,提高了他自身研究能力的同時也激活了教師的研究熱情,還為學校帶出了一支科研隊伍。
談起他的名師工作室成員,王老師如數家珍,洋溢著驕傲的表情:“成長速度較快的一位是張大旗,由我的學生一路成長為學校的教學骨干,成為工作室的成員, 2017年已成為咸陽市教學能手。他的微課做得特別出色,微課大賽中,獲得了渭城區二等獎。許桂玲在探索生涯規劃課程方面很有成效,她獨立申報的‘十三五’教育部規劃課題‘探索生涯規劃課程在中學階段的設計與實施’已獲準立項正在研究之中。西安市89中學董嘯老師成為特級教師,2018年又獲得正高級職稱。余小華老師榮獲‘陜西省學科帶頭人’稱號。乾縣二中呂劍飛老師已成為‘乾縣名師工作室主持人’。”
“流光如水,滄桑了容顏,卻淡化不了我對化學教育事業的熱衷,我要將科研進行到底!我很平凡,所做的事也很平凡,我會用一顆赤誠的心大膽去追夢、去圓夢!”王老師如是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