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魏淑梅,西安市曲江第二小學語文教師。1984年出生,2003年參加工作,2015年獲“陜西省教學能手”稱號并加入陜西省馬曉霞名師工作室。從教十五年,喜歡和孩子相處,喜歡語文課堂,喜歡讀書分享。

學校的讀書分享會上,我見到了一幅照片——《垃圾堆上的閱讀》,畫面上的垃圾場到處都是散落的、袋裝的垃圾,似乎還能聞到陣陣惡臭,聽到蒼蠅嗡鳴,一位渾身并不干凈的婦女坐在垃圾堆上,雙手在膝頭攤開一本書,側著頭,凝神閱讀,那神情沉靜得讓周圍的一切黯然。這張照片是第56屆世界新聞攝影比賽一等獎作品,受分享老師邀請,我為大家朗讀了作品的頒獎詞——那個肯尼亞婦女生活雖然艱辛,但她只要撿到書就會花時間去閱讀。她用知識武裝起來的強大的內心世界,嘲笑了世間不肯閱讀的卑微。她擁有好奇心,這好奇心將引導她走向外面的世界,那是遠比這垃圾場寬廣得多的世界。

分享結束了,可那句“她用知識武裝起來的強大的內心世界,嘲笑了世間不肯閱讀的卑微”卻久久敲打著我的心。一位撿垃圾的婦女,生活的境遇和閱讀的環境讓我心生同情,可她對閱讀的渴望和閱讀時的專注讓我汗顏。在這個肉眼看到的世界里,很多人像我一樣同情她,可在閱讀的精神世界中,我們都值得她來同情。

今天,就從我自己的故事開始,說說閱讀。

“閱讀”——最低的學習門檻

我很感激孩提時物質匱乏的生活,一本連環畫能讀上幾十遍。上初中了,借同學的書,有時第二天就得還給人家,所以三更半夜不睡覺,加班加點看,但即使這樣,看到的書還是少得可憐,于是反復看有趣的歷史書、地理書,把一個個歷史故事都背下來,把不同的地貌圖片剪輯成冊子,這些在以后的日子里,無一不成為我的財富,也成了我讀書的偏好。

再后來,閱讀更是彌補了我很多物質上的遺憾。

師范時同學們開始報考函授學習,可惜的是,家里經濟條件不好,猶豫再三后,我選擇了放棄。不久,老師告訴我可以參加自學考試,幾乎不花什么錢,就每門十幾塊錢的考試費。我心里竊喜,從此,長達四年的時間,我就和漢語言文學那些形形色色的課本結下了緣。慶幸的是,那些課本為我打開了中國古典文學、外國文學的大門,引領我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每天早晨5點起床,借著樓道微弱的燈光反復閱讀,勾畫圈點,然后背誦,我天資愚鈍,學習的唯一方法就是讀讀背背,反復讀反復背。憑著“閱讀”,我拿到了大專畢業證書,花了最少的錢,卻收獲了沉甸甸的果實。后來,和當初一起函授的同學在同一所學校任教,他們總是驚訝我的語文積累為什么這么豐富,其實那是四個年頭無數遍背誦的結果。現在回過頭來想,再看身邊那么多孩子上補習班補語文,真想對他們說一聲:閱讀是最簡單、最廉價的學習方式,卻也是最奏效的學習方式啊!可惜,這個物質充裕的環境中,人們更多地看到了外在的力量,卻低估了自身的本領。

“閱讀”——正確的職業打開方式

喜歡閱讀是興趣使然,持續閱讀卻是職業使然。我教師職業的第一站是一所偏僻的鄉村小學,這里的孩子一年也進不了幾次縣城。初到這里我內心是滿滿的優越感,可同時又很焦慮。前一年實習時,上課還是先把教學目標寫在黑板上,名曰“目標教學法”,而今校長卻不斷強調“課程改革”,說的最多的話就是“我們的老師穿新鞋走老路”。我常常不自覺地對號入座,甚至肯定自己連新鞋也不曾穿過。當時,學校有一本厚厚的《新課程改革》,我急于想知道什么是“新課程改革”就借來看。這本書我看了很長時間,也看得很艱難。很多東西的專業性不亞于當初所學的教育學,那時有人教,現在完全靠自己。點點滴滴的啃書過程中,我逐漸明白了新課程、教師角色、師生關系、課堂主體、教學方法等,也明白了課堂評價標準的變化。以前師范課本上所學的,根本就不夠用,或者用不著了。

或許多多少少讀到了那本書的皮毛,學到了一些專業術語,會說幾句教學理論了,沒過多長時間,我就成了學校里“穿新鞋走新路”的人。教古詩《山行》,我和孩子們在讀詩、想象中完成了一幅半個黑板大小的寫意畫,我的課堂熱鬧了,我也能在說課稿中說幾句“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只起引導作用”之類的話。后來好幾年,我奉那本書為指導自己教學的“圣經”,一遍遍的閱讀,用其中的理論審視自己的課堂,不斷實踐,修正。

那時學校地處偏遠,十分落后,我們沒有外出學習的機會,沒有網絡的電腦也是學校的奢侈品,學校有圖書館可是很少有教育專著,我慶幸我看到了《新課程改革》,并且打開了它,走進了它。沒有它,或許很多年之后,我還是那個穿老鞋走老路且越來越不自知的人。

閱讀——走向優秀的必由之路

從教八年后,職業豪情也消耗得差不多了,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想法逐漸冒了出來,幸好,還沒有等它瘋長起來,我來到了一個全新的環境中。新學校是縣局直屬小學,我的眼界一下子被打開了。聽到的最多的話是“要給孩子一碗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再到后來變成了“要給孩子一碗水,自己就得有源源不斷的水——那就得是一條源頭不斷注水的河了”。與此同時,也感到了來自學生的巨大壓力。這些網絡時代造就的居民冷不丁就冒出個超越我腦袋容量的問題,我腦子中存儲的那些古典名著、外國作品已滿足不了學生了,他們喜歡的很多書,我還沒有接觸過。我本能地感到恐懼,原本有趣的課堂也不那么精彩了。

困頓之中,想到了讀書,于是重拾書本。陸續翻開了《給教師的建議》《愛心與教育》《我是這樣做教師的》……,我很羞愧,別人入職必讀的書我從教十年后才陸續讀到,但我又安慰自己,學習從現在開始就不晚。一本本書,我學到的不僅是專業知識,更多的是對所干事業的無比激情,對教育對象的深刻認知,對自己教學的不斷反思。這些書并不晦澀,甚至可以說是一本本教育小說,讓我們將其中的人與自己對照,感受著教育的苦樂酸甜,反思著自己的種種想法做法,凈化著自己懈怠的心理。這期間,其他的教育書籍也接踵而來,和越來越多的書對話,是不同于參加培訓的,你會從開始的崇拜到冷靜的思考,甚至會帶著挑刺的眼光去質疑。直到后來,翻開一本教育類書籍,你會敏銳的嗅到書中的真偽。教育是復雜的工程,你不再相信“感動=成功”的案例,你更相信“教育情懷+教育智慧”的力量。

這智慧,就在書本里,在思索中。

2014年,我在《小學語文教師》上認識了吳忠豪教授,他講“語文課的美麗轉身”——關注語文的本體性教學內容,我大有茅塞頓開之感,之后追隨著這本雜志學習,我也不斷進步。2015年,一級一級賽教,最終拿到了省級教學能手的稱號。本以為完成了一件偉大的事情,到頭來才發現,我只是從地下鉆到了地上,地上的風景才更動人。我結識了許多優秀的老師,他們每一個都是教育的行家里手,而他們每個人的成長史,都是一部閱讀史。《致教育》中,湯勇校長談到了自己的閱讀故事,也說:“不讀書,我真的走不到今天!”這句話道出了多少優秀老師的心聲!

我更加意識到了自己閱讀的匱乏。在閱讀文學名著、專業書籍的基礎上,開啟了兒童文學作品的閱讀之旅,孩子們愛讀什么,我就讀什么,《綠山墻的安妮》《湯姆索亞歷險記》《窗邊的小豆豆》《小王子》……我在文學作品中走進了孩子的世界,探尋著孩子的想法。讀得多了,感覺又找到了童年,找回了童心。尊重兒童,理解兒童,是引導他們的前提。

成為一名醉心閱讀的老師后,也越來越想把自己通過閱讀成長的方式教給孩子們。新接手了一個班,迫不及待地開啟和孩子們的共讀時光,《珍島犬小白》是我們讀的第一本書,20個早晨,斜斜的陽光,我輕輕地讀,孩子們靜靜地聽。合上書的那個早晨,孩子們淚光閃閃,我們和小白一起經歷了那么多磨難,通過自己的筆想象了小白和西英見面的不同情景,而今故事結束,才明白一本好書是舍不得讀完的。有了第一本,就有了以后,《尼爾斯騎鵝旅行記》《西游記》……讀書分享會有聲有色,許多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愛上了讀書,愛上了分享。

什么是語文?語文就是一名愛讀書的老師帶領一群愛讀書的孩子一起讀書。這句話有些拗口,可對這句話的實踐讓我感受到了最真切的幸福。

閱讀——幸福教師的必修課程

優秀的老師畢竟鳳毛麟角,而且,優秀永無止境。我們優秀嗎?可能只在某個范圍內能給出答案。可是,幸福的老師卻可以是我們每個人的追求,也可以成為我們每個人的現實。

而今,我的夢想就是——做一名幸福的語文老師。

幸福的語文老師學識是淵博的。靠什么淵博?不用說,是大量的閱讀和理解、體驗和深化。

幸福的語文老師教學是智慧的。靠什么智慧?靠對孩子的反復認知和深情理解。

幸福的語文老師心里是寧靜的,靠什么寧靜?靠大量的閱讀累積起來的對世界的理性認識。

幸福的語文老師態度是平和的,靠什么平和?靠理性認識和理解后形成的良好修養。

是閱讀讓老師走上了幸福的小徑,從此向小徑深處探尋。離開了閱讀,干涸的不僅是知識,更是眼界和智慧,語文老師的幸福從何談起?

那么,我們該讀什么書?讀教育報刊、教育經典著作,讓我們的教育理念始終保持在前沿狀態,我們就不會落伍;讀經典人文書籍,給自己的心靈一片更廣闊的 芳草地,收獲生活的哲學;讀一些傳記作品,在我們懈怠的時候給自己一些激勵,讓我們也成為一個傳奇;同時讀學生喜歡讀的書,我們會和孩子有更多的共同語言,更能體諒孩子,體諒也是一種幸福。回顧我的讀書史,也大致脫離不了這些范圍。當然,我是語文老師,語文老師一定要細讀文學作品,要常常動筆寫一寫,這是語文老師的基本功。

我們學校有著濃厚的閱讀氛圍,在校園文化的熏陶下,我又開始閱讀一些新的書籍,《全腦與學習》《全新思維》《教育中的心理效應》,我知道自己需要走出經驗主義,向著教育教學的科學邁進,需要打破已有常規,用更寬廣的胸懷迎接新的思想、踐行新的方法。孩子們也非常愛讀書,校園里書架隨處可見,班級圖書角豐富多彩,閱讀課有聲有色,讀書是孩子們最幸福的事情。當閱讀已經蔚然成風,我能做的唯有時時檢視自己——今天,你讀書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