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工作的頭十年,我一直在一所鄉鎮小學任教。雖兢兢業業,但卻默默無聞,雖渴望進步,卻苦于無門。2013年,我經榆林高新區公開選調,由鄉鎮小學進入高新二小,隨之便與改變我命運的“語文主題學習”實驗結下了不解之緣。現在,我們學校一提起“語文主題學習”,便會想到我,這不僅僅是因為我是學校“語文主題學習”的首批實驗者,更是因為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我迅速成長起來。

縱觀我的成長之旅,真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緣際會,收獲多多。

(一)

應該說,在我剛參加工作之時,“語文主題學習”早就在山東、河南、江西等地蔚然成風。可惜我身處僻壤之地,竟未聞它大名,更不要說感受它的魅力。

但好在一踏上高新區教育的沃土,便讓我感受到了高新區銳意進取、強力推進課程改革的春風。區教育局決定在全區各小學整體推進“語文主題學習”實驗,我有幸成為首批實驗教師。

高新區教育局剛剛成立,特別注重教師的培養,多次安排我們外出學習培訓。山東濰坊市北海學校的韓興娥老師的海量閱讀讓我第一次領略到“語文主題學習”實驗的魅力;河南林州的“語文主題學習”課堂教學競賽的觀摩,更是讓我折服;為期一周的“語文主題學習”調研活動讓我真正領略到它的真諦……

不僅“走出去”,我們還“請進來”。高新區教育局多次邀請竇桂梅、畢英春等全國名師為我們上示范課、做講座,近距離讓我們感受名家風采,手把手教我們摸索實踐。

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能更快地踏上“語文主題學習”這趟列車,去收獲沿途風景。

“天時”“地利”固然重要,但這“人和”才是我成長的最大的精神財富。首先要感謝的是我們的李琪校長。最初接觸“語文主題學習”,我是抱著極力排斥的態度的。記得在2014年,我們語文組的幾名老師在校長的帶領下赴陜西省神木縣第五小學觀摩畢英春老師和神木五小的幾位優秀教師的示范課。現在回想起來,幾位老師上的課可以說是精彩絕倫,但當時的我們卻不能接受這種教學模式,甚至可以說極度排斥,心里質疑:“蜻蜓點水”式的教學能應付得了考試嗎?當時的我們抱著“挑刺”的心態聽完了各位專家的講座及老師的示范課。看到孩子們課堂上精彩的表現、豐富的知識儲備、大方得體的談吐、妙語連珠的語言表達,我卻一度認為這是作秀(提前彩排好的)。試想,抱著這樣“拒人以千里之外”的心態怎能認同并接受“語文主題學習”的理念與做法。傳統教學理念已經根深蒂固,哪能容許新生事物“登堂入室”。就這樣,在“語文主題學習”面前,我們竟一致地“吃不上葡萄,還嫌葡萄酸”。而李琪校長并沒有因為我們的“百般阻撓”而退卻,見識廣博、深謀遠慮的他認識到海量閱讀的重要性,堅定地在全校實施“語文主題學習”實驗,并聘請教研室的退休教研員丁玉明老師坐陣指導。于是,我們從最簡單的“1+1”模式(課本上的一篇文章帶“語文主題學習”叢書上的一篇文章)開始嘗試。開始,我們總是管不住自己的嘴,恨不得把文章中每一句精析細研,滴水不漏地傳授于學生才如釋重負。而鏈接的文章則時常被打入“深宮后院”,要不,也頂多用幾分鐘“虛晃一槍”。還有,丁老師和李校長來聽課,我們就將就著采用“語文主題學習”實驗模式來上課,反之,“濤聲依舊”。所有老師都抱著敷衍應付的態度和學校領導打起了“游擊戰”。就這樣,傳統教學“穩坐江山”,主題教學裹足不前。

可李校長并沒有因為老師們敷衍而偃旗息鼓,相反,加大了推行力度。他將我們四年級定為重點實驗年級,并挑選各年級語文骨干教師組成集體備課團隊,以單元整合按課型備課,親手將我們推上了“語文主題學習”實驗的軌道,而我和我的學生成了最大的受益者。如果沒有李校長的英明舉措,強力推進,哪有我今日的成績?

其次,我要感謝的人是我的貼心知己——主管教學的方方副校長,她是陜西省教學能手,是一個集才華與智慧于一身的美女。

最初,我對突如其來的“推門聽課”和大大小小的公開課一時不知所措,她看出了我的膽怯與不安,每一次都是課前耐心指導,課后細致點評,共同反思。我將她的每一次課前指導和課后點評錄音后再細細品味。后來,我養成了聽別人評課錄音的習慣,這頗有點“反芻”的味道!

她見證了我的每一次成長,我收獲榮譽的同時也收獲了她的友誼。我們倆因“語文主題學習”而結緣,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我的成長,還有一人,我不得不提,那就是可愛的忘年交——丁玉明老師。

丁老師,一輩子熱愛教育事業。退休之后,仍難舍對教育的熱情,致力于全市的“語文主題學習”實驗的推廣和高新區課堂教學改革的指導。

剛開始,我們簡直是“談丁色變”。出其不意的“推門聽課”總是讓老師們惶恐不安,而課后的評課更是令老師們抓狂。毫不留情的點評總是讓你羞愧難當,但卻不得不承認點評到位。為了少一點批評,我只能課前做足功課,盡量做到盡善盡美。

不知何時,丁老師的微笑越來越慈祥,點評也不那么犀利了,突然發現,我成長了許多,進步了不少,這才明白他的“良苦用心”。這個老頭還是挺可愛的。

有了他的鞭策和鼓勵,我更加醉心于這項實驗。同時,他也給我提供了不少機會,讓我登上了更大的教學舞臺,將“語文主題學習”實驗之風吹到其他縣區。

我感謝他,稱他為“貴人”。他笑稱:“不敢不敢,忘年交而已。”亦師亦友,人生之大幸也!

說起貴人,我不得不感謝另一個人——《語文主題學習》雜志的主編馬紅芳老師,她是我人生當中難得的另一位貴人。

初識馬老師,是2015年我到山東參加全國“語文主題學習”實驗調研活動,馬老師帶領我們進行為期一周的走訪調研。她是有教育大情懷的人,致力于全國“語文主題學習”的推廣,經她培養的名師遍布全國。她為了讓實驗教師快速成長,對他們的指導點評從不會拐彎抹角,總是直截了當,一針見血。我被她深深折服。臨別之際,她告訴我下個月將要去陜西調研,最后一站到我們學校,點名讓我講課,這讓我壓力山大。

我誠惶誠恐,怕辜負了馬老師的一番好意。調研之日正值高新區語文中心教研組活動,全區語文教師到會參加本次活動。我的一節《圓明園的毀滅》得到了馬老師的極高贊譽,并稱我的這節課給她陜西之行畫上了圓滿的句號,這讓我受寵若驚,也讓我在高新區乃至全市聲名鵲起。正是有了馬老師的鼓勵,我才能在這條最美的路上越走越順。

(二)

感謝這,感謝那,我好像在發表“獲獎感言 ”。但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幫助,才會有我人生當中的許多第一次。

◆ 第一次登上大舞臺 ◆

高新區施行“語文主題學習”實驗之后,其他縣區緊隨其后,在榆陽區的“語文主題學習”實驗啟動儀式上,我做了觀摩課教學。站在講臺上,不,我更愿意稱它為“舞臺”,望著臺下來自各個縣區的同仁,我感慨萬分。我原本也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語文教師,我做夢都不敢想有朝一日我可以站在上面。“丑小鴨”還能變成“白天鵝”?

榆林市教研室2015年的“名師大篷車”送教下鄉活動,我有幸被選中,送的就是“語文主題學習”實驗這股春風。

◆ 第一次受邀參加名師培訓會 ◆

2016年7月,我意外收到了一封邀請函,赴北京參加2016年“語文主題學習”名師培養研修班。我何德何能,竟能與全國教育界的大咖同桌暢談。他們學識淵博,談吐不凡,溫文儒雅,平易近人,使人一望就生敬佩之心。和以往培訓不同的是,會議采取十人圍坐一桌的形式,面對面的溝通交流拉近了我們之間的距離,共享精神上的“饕餮盛宴”。之后我被聘為“語文主題學習”名師團成員,我自己知道我離名師還差得很遠。和在座的名師相比,我名不副實,但這卻給了我努力的方向,總有一天,我會讓它名副其實。培訓那幾天,正值北京下了一場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但這并沒有影響到我的心情。相反,此行讓我的身體和心靈都得到了極大的洗禮。

◆ 第一次參加全國教學競賽 ◆

一年一度的“全國小學‘語文主題學習’課堂教學競賽”拉開帷幕。換成以前,這是一件離自己多么遙遠的事情。可現在,我不能辜負大家對我的期望。于是,我過五關,斬六將,先從學校競賽脫穎而出,而后參加榆林高新區“語文主題學習”教學競賽,我拔得頭籌,取得參加全國競賽的入場券。最后,不負眾望取得第三屆“全國小學‘語文主題學習’課堂教學競賽”一等獎。

◆ 第一次與名師對話 ◆

2017年的5 月,一則短信打破了夏日的沉寂。“楊老師,聽聞您的學生表現很好,想借用您的學生上課一用。”落款:竇桂梅。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使勁揉揉,她的名字真真切切就在那里。我內心激動不已:竇老師是怎么知道我的?榆林那么多學生,竇老師為什么挑中我的學生?我的學生能配合得好嗎?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我回撥了竇老師的電話,電話那邊傳來溫柔的聲音,那么謙和,那么動聽。

原來,竇老師團隊被邀請到榆林講課,地點選在了我們高新區。她所講的課是初中八年級課文《阿長與〈山海經〉》。我擔心自己的孩子會辜負了竇老師的好意,但她卻告訴我要相信自己的學生。是啊,我應該相信他們,自從實踐“語文主題學習”實驗之后,原本生源一般的我們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閱讀量多了,知識豐富了,眼界也就開闊了。上課思維敏捷,語言流暢,表達自然得體。在每一次公開課上都能博得陣陣喝彩,在高新區小有名氣呢!

上課時間如約而至,竇老師不愧是全國名師,講課循循善誘,環環相扣,給人如沐春風的感覺。孩子們表現得相當精彩,一個個毫無膽怯之心,談吐不凡,落落大方。倒是我這個老師在臺下把心都提到嗓子眼了。

課后,竇老師握著我的手給予了孩子們很高的評價。合影留念之際,約定好我們日后清華園相見。臨別之際,她送我一本親筆簽名的自己的書——《小學語文主題教學研究》,至今在我的書桌最醒目的地方,它時時刻刻鼓勵我在“語文主題學習”這條路上越走越穩。

◆ 第一次領稿費 ◆

我把實行“語文主題學習”實驗以來的心路歷程寫成《在路上——我的“語文主題學習”之旅》一文,發給《語文主題學習》雜志,馬紅芳主編看過之后,立刻回復:“寫得很好,馬上安排發表。”話語簡短,卻給了我無窮的力量。不僅如此,馬老師還把它推薦發表在陜西省教育廳主管的《教師報》上,之后被我以前的同事發現,在原學校爭相傳閱,同事們紛紛發來了祝賀的短信。為此,我內心激動不已。

從此,我一發不可收拾,接二連三的作品被《語文主題學習》《教師報》《榆林教育》等期刊報紙發表,還拿到了我人生當中的第一筆稿費,這可都是拜“語文主題學習”所賜。

像這樣的第一次還有很多很多……

老舍先生在《養花》一文中說過:“養花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有花有果,有香有色。”“不勞動,連棵花也養不活,這難道不是真理嗎?”

我想說的是,在“語文主題學習”實驗這條路上,有過迷茫,有過困惑,有過堅持,有過收獲。不實踐,你怎能收獲一路鮮花?

我將一直走在這條最美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