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課中滲透地理知識,這是新課改以后才有的,但是一不小心,品德課就會上成純粹傳授知識的地理課,知識味濃、情感性卻不足。品德課中的地理不是單純的地理,是來源于生活的,是有情感的,那么品德課中如何滲透地理知識呢?

一、確定目標,落實“品”味

品德與社會融合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知識與能力等多維目標,最終的目的旨在幫助學生適應社會、參與社會、學習做人。因此,要深刻領悟品德課的性質,以引領學生做人為核心,在學生生活、教材、資源的基礎上找準適合學生發展的最佳“生長點”,正確把握教育目標。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教材螺旋上升的設計思路,準確定位教學目標。只有確立了正確的目標,才會在教學中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啟迪學生的思維,展現課堂的人文色彩。

二、重組內容,彰顯“實”效

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品德發展的具體特征,對教材中的素材進行重新組合和篩選,挖掘能夠煥發課堂生命力的地理知識點,讓地理知識更加人文化。以教學六年級上冊《跟著唐僧去西游》一課為例,設計以下環節:

1.了解地理位置。(1)玄奘當年去的古印度到底在哪兒?我們從世界地圖上找一找。(2)學生用橡皮泥捏出印度的大體輪廓。(3)印度的地形有什么特點?請大家讀一讀書上的《印度在哪里》。(4)交流:從課文中的文字和圖片里,你了解到了什么?(5)小結:地理、地形等現象與人類生活、文化發展有密切的聯系。印度北面有喜馬拉雅山等山脈,阻斷了印度與亞洲其他國家、地區的連接,南面被廣闊的印度洋圍繞,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所以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就形成了獨具魅力的印度文化。

【設計意圖】:我們在上課時,如果簡單地在地圖上找、指,很容易讓學生產生枯燥感。教學時,我們可以運用多媒體,讓學生直觀地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可以設計一些填圖游戲、搶答游戲等,幫助學生掌握地理知識。做填圖游戲時,老師可以出示亞洲地圖和印度地圖,出示時遮掉一些重要的位置,讓學生來填。

2.感受風土人情。學生匯報課前收集的資料。

生1:在世人眼中,泰姬陵就是印度的代名詞,讓我們一起欣賞。(出示相關圖片)

生2:講佛教始祖釋迦牟尼的故事。

生3:表演一段印度民族舞蹈。

生4:介紹阿拉伯數字的發明。

生5:介紹印度文豪——泰戈爾。

【設計意圖】:品德課中地理是人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有生命的地理。讓學生了解多種文化的差異性和豐富性,對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持尊重和欣賞態度。學習搜集、整理、分析和運用資料信息,能夠簡單地探索和說明問題。

3.回歸現代生活。(1)你們還知道哪些印度的歷史和文化知識。(2)補充:瑜伽文化。(出示課件)(3)印度不但有著燦爛的文化和悠久的歷史,許多獨特的民俗文化和風土人情也是非常有趣的,讀讀“恒河沐浴”和“奉牛為神”。(4)小小辯論賽:“奉牛為神”的習俗你是贊同還是反對?(5)通過學習,你覺得印度民族是個怎樣的民族?

【設計意圖】:地理與品德課程的結合,讓學生能夠學會用空間觀念去看待問題,能夠在比較廣闊、多面的地理場景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感染和熏陶,使品德教育更加厚重和飽滿。世界正變得越來越小,不同地域、不同族裔的人們跨越時空的交往變得越來越容易和頻繁。我們要培養孩子尊重和理解不同地域文化,學會與外部世界良好的溝通,培養開闊的國際視野、寬容的心態。

三、走進生活,“品”味悠長

品德課要回歸孩子的生活,那么什么是孩子的生活?孩子的生活包括哪些內容?除了家庭、學校,一個更廣闊的生活天地在向他們招手,那就是整個世界。在品德課中地理知識的教學、地理學科的知識本位被以促進學生品德發展的教學目標所取代。這樣一來,地理知識就變成了人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有生命的地理。當今社會居住在世界各地的人都發生著普遍的聯系,包括現實的和虛擬的。地球成了一個村落,我們的孩子也是其中的一員,我們要讓孩子認識到這一現實,并且要讓我們的孩子以尊重欣賞的態度對待不同民族的不同風俗習慣,借此逐步培養孩子寬容的心態。

雅斯貝爾斯在《當代的精神處境》中寫道:“一個人如果與一個更明朗、更豐富的世界結為一體,他將更能成為他自己。”我想如果讓我們的孩子從小胸懷世界,那我們的孩子肯定是一個燦爛、健康、心胸寬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