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施,音樂教育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與肯定。作為小學音樂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要認識到音樂教育對提高小學生想象力的巨大影響,并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使之能夠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優(yōu)秀人才。

眾所周知,小學生正處在心理、生理快速發(fā)育的階段。在該階段他們對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是其獲取知識的動力源泉,倘若我們能夠在該階段對其循循善誘,必然會使他們對音樂產生強烈的探索欲望。在此基礎上,小學生才能在之后的音樂學習和生活中受益匪淺。在此,筆者僅從音樂的美育功能談談如何利用音樂提高小學生的想象力,還望諸位同行不吝賜教。

一、捕捉音樂畫面

在不同的旋律和節(jié)奏支撐下,音樂能夠恰到好處地將一個個生動的畫面在學生的腦海中鋪展開來。通過對與之相關畫面的描繪,小學生不僅能夠將抽象的思維能力轉換為具體的語言或者視覺表達,還能有效鍛煉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與審美鑒賞能力,然而,想要做到精準地描繪音樂畫面,小學生必須做到以下兩點:

首先,感知畫面。能夠感知畫面是小學生學習音樂的入門,也是鍛煉小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重要基礎。我們在教學中務必要竭盡所能地培養(yǎng)小學生對音樂畫面的感知能力,如此他們才能真正建立學習音樂的興趣和愿望。比如,第六單元藍天白云中的《牧場上的家》語調悠揚,充盈著美感,學生在學習這首歌曲的過程中不僅能夠充分體會到音樂的人文性,還在生動、活潑的音樂節(jié)奏中感知作者對家鄉(xiāng)的喜愛與依戀之情。

其次,描繪畫面。如果說感知畫面是一個“輸入”的過程,那么,描繪畫面就是一個“輸出”的過程,它不僅能夠使學生借助紙筆等工具將腦海中的所見所聞以可視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還能使他們在“輸出”的過程中強化自身的思維能力。與此同時,這個由虛到實的轉換過程正是小學生思維能力轉變的一項重大突破,也是一次思維強化的有效鍛煉方式。

二、創(chuàng)作音樂故事

每首音樂作品都承載著創(chuàng)作者和演唱者無限的深情,當捕捉音樂畫面后,小學生便能自然而然地體會到這種情感。然而,我們教學的真正目的并不是讓學生理解、記憶這些知識,而是要讓他們擁有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培養(yǎng)小學生對音樂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呢?筆者以為,我們不妨從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出發(fā),為其量身打造生動別致的音樂故事會。在故事會上,小學生可以根據自己聽到的音樂創(chuàng)作出音樂故事。比如,在學習完《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后,我們可以讓小學生對媽媽生活的年代進行想象并描述出來。在這個“描述”的過程中,不僅能夠有效鍛煉小學生的語言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還使班級中的學生更加了解彼此,增進彼此的融洽度。

三、感受音樂情境

如何讓學生的想象力得到展現(xiàn),讓空幻的想象力轉變成為實實在在的音樂表現(xiàn),逐步改變學生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想象和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充分調動和發(fā)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比如可以在音樂中讓學生體驗和模擬生活角色,通過選擇角色(人或物)作為學生體驗的對象,感受生活中的情感,目的是使學生回到現(xiàn)實生活的世界,回歸人性的本質。比如演唱《粉刷匠》的時候讓學生學著粉刷匠的樣子快樂勞動。在教學中,要給學生提供真實、可行的條件,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體驗中感受音樂和體驗生活,并安排學生在每節(jié)課結束時發(fā)言,我唱了什么?我想表達什么?鼓勵學生參與各種比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音樂實踐能力。

總之,音樂教育對小學生想象力的提升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作為小學音樂教師,我們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為他們設計規(guī)劃合適的課程,使之能夠通過音樂學習培養(yǎng)良好的想象力和藝術審美能力,為之后的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