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會質疑、不斷反思是語文學科育人的歸宿

批判性思維是新時代踐行素質教育延伸的產物,是新時期培養學生科學精神、創新意識的基礎。批判性思維的目的是學生在文本學習中求真務實,具備獨立精神,不迷信老師的權威,不隨波逐流。反思與質疑是批判性思維的基本特征,反思是將思維作為思維的研究分析對象,是從聯系中把握事物內部的對立統一。學生只有學會反思才會質疑,在質疑的前提下自覺地去追本溯源,探究文本知識的深度與廣度。正如偉大的哲學家羅素所說:“能夠使學生不盲信,教育就成功了。”學生不盲信,不是要求學生不信任,而是對老師的理解和分析可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或者補充;更不是打倒權威,而是在深悟權威的基礎上進一步剖析文本,拓寬文本研究的思路。

學生如果沒有批判性思維就會失去真正的自我,缺失自我反思、自我創新、自我超越的能力,何談素質教育和創新。語文學習中每一個學生無論是稟賦,還是文學素養、自主學習能力等都存在較大差異,不可能在閱讀文本之后得出相同的結論。學生間存在差異,所以每個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或多或少地帶有自己的主觀臆斷,所以我們必須堅持批判性思維,有取有舍。而語文教學中滲透批判性思維的目的是引領學生浪里淘沙,獲取真金,體驗知識篩選與甄別的艱辛,享受求真擇優的無限樂趣。批判性思維的根本價值在于知識信念,在于學生的深度認識和理解,開發學生的智商和情商,使學生成為一個會思考、能辨別、精神與意志獨立的人。

二、批判性思維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建構主義鼻祖皮亞杰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師、學習伙伴及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可見,建構主義理論將學習的落腳點賦予學習的主體,使學生知道什么是學習,如何進行學習。

文本深度學習之后形成論證的評估與論證的建構是邏輯推理的實踐性應用,邏輯推理過程與語文文本學習無縫銜接和融合,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批判性思維要求學生在學習新知時有所取舍,積極增添新內容,使抽象、空洞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生動化,幫助學生構建新的知識框架,實現新知的遷移和運用。譬如:教學《為你打開一扇門》一課時,我由世界上無數普通的門延伸到本課主題,告訴學生閱讀與求知實際上是瀏覽新事物,探求未知天地的旅程。大千世界有無數緊關的門,打開一扇正確的門,你的人生會色彩斑斕,但打開一扇邪惡的門,將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無窮的痛苦和災難。我以此為契機因勢利導,引導學生學會選擇,學會批判性學習文本知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讓學生真切明白人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由普通之門談起,引申到知識之門,再順理成章點明知識之門給人們帶來的巨大影響,鼓勵學生閱讀文學作品,用知識武裝自己,使自己由修養淺薄的野蠻人轉變為情感豐富、談吐文明高雅、行為合法規范的現代文明人。可見,批判性思維并不要求學生一味地獻媚,而是引領學生掌握閱讀文本的基本方法與技巧,用勤奮的雙手擁抱自己不朽的人生。

三、批判性思維助推學生正確價值取向的形成

批判性思維的靈魂是人類理性思考,人類只有不斷探索和思考,才能將思維本身作為思考的對象、實踐的理論來源。語文教學是培養學生具備最基本的素養和語言文本解讀技能,進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導向。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語言文本在具體的教與學的互動過程中應具有明確的價值取向,使學生稚嫩的生命得到滋養和呵護,體驗社會生活充實性與意義性,感觸新時代社會變遷給每一個人所帶來的滿足與快樂,深悟活著就是為了改變生命尺度的深邃內涵。2017年語文教材重新改版,增添了大量價值導向明晰的語文經典,這些經典篇目語言文字優美,價值取向明確,有助于拒絕社會閱讀平庸化。

總之,小學階段是學生成人、成才的啟蒙時期,將批判性思維合理有效地滲透到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是教學理念與教育手段的歷史性變遷和理性思維的深度升華。語文課堂教學引入批判性思維有助于增強學生反思與質疑能力,提高學生邏輯分析能力,助推學生批判性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