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體會語言的準確

說明文如果缺少了準確性這個特點,那么作者所描寫出來的對象特點就很難讓讀者信服。因此,說明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從語言的準確性入手,引領學生感悟體會,從而使學生能夠從中習得言語表達規律,把握說明文語言準確性的特點。

如在教學人教版語文第五冊第19課《趙州橋》一課時,文章主要介紹了趙州橋雄偉、壯觀等特點,這些特點作者是如何讓讀者有一個深刻的了解呢?課文第二段是這樣對趙州橋進行說明介紹的:橋長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寬……橫跨在三十七米多寬的河面上……在教學的時候,我先讓學生通過閱讀想一想作者采取了哪些說明方法,在學生答出列數字這種說明方法后,我又繼續追問道:“趙州橋長與寬等具體數字是不是可以改變,為什么?”學生們認為這些數字都不能隨便寫,因為它是趙州橋真實數據的體現,如果改變,就是對趙州橋實際情況的不尊重,也是對石匠李春的不尊重,作者在介紹趙州橋的時候,不能夸大,也不能縮小,要把趙州橋的真實情況展現在讀者面前才是首要的。

在說明文教學中,尊重語言的準確性,就是尊重要說明對象的真實情況,教師應根據文本內容的特點,引領學生揣摩體會,為什么準確,如果不夠準確的話會導致什么后果等,從而使學生認識到說明文在語言表達上的準確性與規范性,為學生準確表達奠定基礎。

二、體會布局的準確

說明文不光在語言表達上具有準確性的特點,在謀篇布局上也同樣具有準確性的特點,把說明對象的特點清楚、有力地展現在讀者眼前。為了使學生體會到這種特點,教師可以從文章段落之間的關系入手,讓學生體會到其準確性與嚴謹性的特點。

如在教學人教版語文第九冊第9課《鯨》一課時,課文主要介紹了鯨的形體、種類、進化過程和生活習慣等方面的知識,文中鯨的特點大都是以并列段的形式出現的,那么這些段落之間可以互換嗎?為什么?在教學的時候,教師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探究閱讀,有學生認為,這些段落之間可以互換,有學生認為不可以互換,因為作者先講鯨的龐大,再講鯨的演變、鯨的呼吸等特點是符合人們認知事物規律的,也就是說作者是先看到鯨的體型,再描寫鯨的其他特點,這是一個從熟知到陌生的認知過程,不可以互換,如此教學,說明文在謀篇布局上的準確性等特點一覽無余地展現在讀者面前,起到了顯著的教學效果。

在一些說明性文章中,從讀者意識出發,把人們熟悉的、能夠喚醒已有生活經驗的內容放在開頭,這樣的安排可以有效引起學生的共鳴,起到良好的說明效果。因此,教師要借此讓學生體會到說明文的準確性不光體現在語言上,而且還可以體現在謀篇布局上,只有深入挖掘感悟方能體會到。

三、體會表達的準確

說明文常用的說明方式主要有舉例子、作比較、列數字等,這些說明方法雖然不同,但殊途同歸,都是為說明對象服務的。不同學段的說明文在表達方式上有著明顯區別,這些文體特點、表達方式的差異恰好是說明文準確性特點的體現,在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從表達方式入手,讓學生體會到其準確性的特點。

如在教學人教版語文第九冊第12課《假如沒有灰塵》一課的時候,文章主要以灰塵為說明對象,告訴了人們灰塵所不為人知的一面,也就是說假如沒有灰塵,大自然將會變得讓人類無法生存。為了體現這點,作者主要采用了列數字、作比較等說明方法,文章語言準確生動:灰塵大多具有吸濕技能……假如沒有灰塵,大自然將會多么單調啊!這樣的描寫既準確寫出了灰塵的特點,又運用上了“晚霞朝暉,閑云迷霧”等一些優美的詞語,從而使說明文更受讀者喜愛。在教學的時候,教師要鼓勵學生思考作者為什么要這樣描寫,這樣描寫對于人們認識事物起到了哪些作用等。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仿照“假如沒有……”這樣的句式練習說話。這樣教學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還可以有效實現言語內化,從而使學生對說明文在表達上的特點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的表達方式多樣,但句句屬實,毫無嘩眾取寵之嫌,在教學的時候,教師就應從這點入手,引領學生體會、感受,體會說明文在語言表達上的特點,從而使學生對說明文的特點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總之,在說明文教學中,教師首先要讓學生感受到的是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只有讓學生真正認識到這點,才能有效避免學生在平時的學習與生活中亂說一氣,讓學生逐步學會說明文求真、求實、求準的特點,提升個人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