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是一種高效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它讓學生在學習中始終保持興奮、愉悅、渴求上進的心理狀態,它對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的培養有著事半功倍之效。多媒體技術的出現為我們教學手段的改進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多媒體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產生了優化的教學效果。如學習《蘇州園林》一課時,教師展示音像資料,學生們可以邊欣賞園林實景,邊聆聽課文范讀,美妙自得。在此基礎上,老師講解課文,學生當然會聽得津津有味。但是如果僅僅如此就認為是利用了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那其實與黑板教學與播放錄像相結合的傳統教學方式沒什么兩樣。聰明的教師可以與學生共同制作一個課件,鼓勵學生們進一步結合課文配說解說詞,配合課件以小導游的身份介紹蘇州園林。學生站在大屏幕前介紹,受到觀眾的矚目,頗有新鮮感、認可感,同時在不知不覺中鍛煉了自己的綜合能力,真正達到了寓教于樂的理想境界。

制作多媒體課件時要注意開頭的設計。良好課堂氛圍的創設往往取決于一堂課的起始和導入環節。多媒體課件一開始,教師如果能精心設計一段導入,那就會猶如磁石吸鐵一般,緊緊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把學生帶入思維之門,為新課內容的順利教學做好鋪墊。以賞析《荷塘月色》一課為例,開頭設計的是動態的圖片,目的是把學生引入荷塘月色的意境。在傳統語文教學中,教師很難讓學生進入文學作品的意境。這點是由學生的欣賞水平、上課的專心程度、對課文類型的興趣等多種因素決定的,教師開始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就難以進入狀態,也就直接影響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小石潭記》課件開頭,隨著清脆悅耳的玉佩的樂韻,出現作者伐竹取道的動漫,時隱時現的小溪,增加了小石潭的神秘感,仿佛思緒已在山中漫步,與作者同呼吸、共命運……學生進入了意境,接著介紹作者、文章背景,把學生的心由“心樂之”引向凄清哀傷。重點分析時,再次進入作品的意境,聽著播音員那抑揚頓挫的朗誦,感受著大自然的清新幽靜,更感受到柳宗元被貶之后的抑郁、孤寂。情感上的或喜或悲,心理上的或舒緩或緊張,形成了課堂情緒的起伏,最后用與開頭相呼應的意境幻燈片結尾,節奏美自然顯現。

語文教學與多媒體相結合,要充分發揮課件表達形式的“美的感召力”。例如《三峽》《與朱元思書》《白楊禮贊》等一類寫景抒情的課文。制作多媒體課件時,完全可以勾畫出一幅幅令人心曠神怡的動人畫卷,從而變抽象的文字敘述為優美的詩意畫境,帶給學生聽覺、視覺等感官上極大的享受。這一感官上的享受,能很好地促使學生深刻地體會散文語言文字的優美。

現代科技的出現帶給教育許多有利的條件,但這并不意味讓教師有條件偷懶,認為一次性完成課件制作后,只需動動手指就可以完成以后的教學任務。多媒體教學給教師提供廣闊創新空間的同時,也給教師帶來了更多的挑戰。

傳統語文教學過程中,朗讀教學是語文教師不可回避的內容。語文教師不僅要充當“師”的角色,同時又要充當“朗讀家”和“表演家”。語文教師要做到這一點是十分困難的,即使能夠做到,也由于教師表現方式和方法的局限性仍然難以達到多媒體計算機的信息傳遞效果。但是,如果運用多媒體計算機,這些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一方面,朗讀錄音是朗讀大師給予我們的優秀作品。它用響亮、清晰的話語轉換了書面文字語言,恰到好處地再現了語言、節奏、格調乃至蘊含的情趣、意味,能給學生提供語言、節奏、語氣和語調等方面的示范。同時,錄音教材還具有可重復的特點,因而運用多媒體來進行朗讀訓練,效果頗佳。另一方面,配樂朗讀,可創設意境,調動情緒,對學生領悟作品內容、把握作品主題具有積極的作用。

利用多媒體進行語文教學,可以使語文教學進入一種美的意境。從內容上說,優美的畫面、動聽的音樂、富有理性意義的內容,無疑可以給聽者帶來美的享受;從形式上說,這種教學方法可以將教與學連成一個整體,使課堂生動活潑,教學藝術化、多樣化,這也是一種美的形式。它不僅可以使語文課充滿意境美,更重要的是大大提高了語文課堂的效率,同時也提高了教學質量。

語文多謀體課件為專業教師提供了一位可以信賴的幫手,教師在正確認識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地位的同時,勇于進取,不斷探索,揚利去弊,才能讓語文多媒體教學折射出多彩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