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語文教學中的情感共鳴
作者:白寶軍 陜西省漢中市南鄭區電化教育中心
發布時間:2018-09-14 15:30:4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一、教師要以情施教
1.進行情知結合的備課。在教學中,教師要想用教學內容所蘊含的情感打動學生、感染學生,自己必須首先被這種情感打動、感染。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把握教學內容中的要點、重點,考慮到學生可能出現的難點、疑點,還要在全面、深刻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寫作背景的基礎上,正確理解把握教材中作者和某些人物角色的思想感情,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并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去努力體驗其中的情感,激起自己的情感波瀾,這樣教師才有可能帶領學生走進作者所創設的情感世界,也才會呈現出強烈的共鳴狀態。
2.保持愉快、飽滿、振奮的精神狀態。在日常生活中,到處充滿了愛,也充滿了矛盾。教師工作不順或課堂上出現不愉快的現象以及教師的精神、心理受到刺激,憂傷、怨恨、悲觀時,教師一定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要全身心投入到課堂教學中,不能把消極、不良的情緒帶給學生,更不能遷怒于學生,否則不僅會影響師生之間的感情,而且會影響教師對教材中情感的正確抒發。
二、激發學生的情感與作品產生共鳴
1.設計引人入勝的導語。好的導語如磁石,能把學生分散的思維高度集中到課堂教學中;好的導語又是思想的火花,能給學生啟迪,催人奮進。因此,有經驗的教師都十分注重新課導入設計。教師可根據不同情況設計不同的導入方式。教師可在教材中找尋容易引起學生思考的內容,作為打開學生思維大門的鑰匙,也可以利用外部條件創設情境,用較直觀的手段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作為架起教學目標的認知領域與情感領域的橋梁。
2.學會聲情并茂的朗讀。朗讀能將無聲無情的語言文字變成有聲有情的口頭語言。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讀也能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與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擔喜怒哀樂,從而直接受到感染熏陶。語文教材中有不少語言生動、優美的佳作,教學這樣的文章,不宜把知識割裂,而應該通過有感情的朗讀來完成教學任務。教學時可讓學生從正確的停頓、重音、語調等方面直接感受作品情感的脈搏,使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這樣在師生雙方共同的努力下,教學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進行妙趣橫生的講解。教師的語言不僅應具有傳統教學中所要求的準確性、簡明性、邏輯性的特點,還應具有生動、形象、富有情趣和感染力的特點。于漪老師說:“語言不是無情物,教師的語言更應飽含深情,教師的語言要能撥動學生的心弦,在學生的心中彈奏,就要善于傳情、善于注情。”教師要善于抓住課文中的動情處,滿懷感情地誘導、講解、分析,以便激發學生的情緒體驗,使審美主體與客體融為一體。這樣教師的語言就不僅能傳授正確的知識,也能傳達豐富的情感,從而獲得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統一。
4.啟迪學生豐富的想象。語言藝術具有表現性和再現性的特點,而表現和再現的橋梁就是想象。想象是豐富情感的重要手段,借助想象可以擴充作品的想象空間。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新的教學理念去啟迪學生豐富的想象,使學生能根據教師的語言,結合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表象,在頭腦中進行加工和創造,達到思接千載視通萬里,這樣學生就能得到真切的情感體驗,就能與作者產生情感世界的共鳴。
三、讓語文課堂走進生活,與學生產生情感共鳴
長期以來的語文教學一直在教室這一環境中進行,教師在應試教育環境下形成了“以本為本”的教學思想,禁錮了教者的思想,不敢超越教材。而我認為語文教學應該“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教材是生活的再現。因此,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對教材的理解和運用,應該讓它成為生活的再現,把學生帶進生活的意境中。讓他們融入其中,與教材同喜同悲。讓教材的思想、意識、價值觀隨著情感的遷移影響學生,最終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
四、換位體驗,達成情感共鳴
換位體驗就是交換位置和角色,設身處地想他人之所想。換位體驗能深入體察對方的內心世界,進而生成深層次的理解。換位體驗是一種人類特有的心理體驗過程,是達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機制,客觀上要求我們將自己的內心世界,如情感體驗、思維方式等與他人聯系起來,站在他人的立場上體驗和思考問題,從而與他人在情感上實現溝通,為增進理解奠定基礎。利用換位體驗,營造情感共鳴,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思維,增強閱讀主體與文學作品之間的互動性,促使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體驗、感悟和思考,收獲情感熏陶和思想啟迪。
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學會轉變自己的觀念,注重從不同的角度來激發學生的情感,變學生“要我學”為“我要學”,不斷在語文教學中去探索、去創新,讓語文課堂教學達到理想境界。



